第39章 人类的生死存亡?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宿醉带来的些微钝痛感还在太阳穴隐隐跳动,这是昨夜那扬刻意放纵的告别留下的唯一痕迹。
他坐起身,环顾这间住了两年、陈设简单到近乎冰冷的宿舍。
除了堆积如山的专业书籍和角落里那台从不关闭、屏幕永远滚动着复杂符号的笔记本电脑,几乎没有多少个人生活的气息。
那阵敲门声就在此刻响起。
咚、咚、咚。
平稳,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节奏感,穿透了门板,也穿透了室内的寂静。
不疾不徐,仿佛在精确地丈量着时间。
陈佑华眼神瞬间清明,宿醉的慵懒被彻底剥离。
他起身,赤脚踩在微凉的地板上,没有立刻开门。
门外,是预料之中的访客,只是时间比他想的稍早了一点。
他走到书桌前,指尖掠过那本张教授在他大一通过考核后赠送的、书脊已经有些磨损的《分子细胞生物学》,然后才转身,平静地拉开了门。
门外站着三个人。
清一色的深灰色中山装,笔挺得没有一丝褶皱。
他们像三棵沉默的松树,挡住了楼道里的光线。
为首的是位约莫六十岁上下的长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鬓角微霜,面容儒雅,眼神却深邃如古井,带着一种久居上位的、内敛的威严。
他嘴角噙着一抹恰到好处的、和煦的微笑,目光温和地落在陈佑华脸上,仿佛在看一位极其欣赏的后辈。
另外两人稍显年轻,身形挺拔如标枪,面容平静无波,眼神锐利地扫视着陈佑华身后的空间,带着一种职业性的警惕。
他们的存在感很强,却又刻意收敛着气息,如同蛰伏的猛兽。
三人胸口别着样式相同的徽章。
红黄相间,图案简洁却透着庄重,那是陈佑华只在某些特定扬合的新闻画面里见过的标识。
没有寒暄,没有自我介绍。
那徽章本身,比任何名片都更具分量。
“你好,陈佑华同学。”
为首的长者开口,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沉稳,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
“打扰你休息了。我是国家科学院信息工程院的负责人,姓郑。”
他省略了院士头衔,但那份气度已说明一切。
“我们此行,是代表国家,向你发出最诚挚的邀请。”
郑院士的目光平和而坚定。
“加入科学院信息院,我们将为你提供教授职称,独立的顶级实验室,最优渥的科研启动经费,以及最顶尖的团队支持。
国家有三个关乎未来战略方向的关键项目,在通信、信息处理与高速传输领域,亟需你这样的核心大脑来掌舵。”
他微微一顿,语气更加恳切。
“当然,如果你有自己倾心的研究方向,我们也全力支持你立项。
即便不直接承担项目,也希望能借重你的智慧,在关键节点给予方向性的指导。”
他的话语条理清晰,条件优厚得足以让任何科研工作者热血沸腾。
待遇、地位、资源、为国效力的荣耀……一切尽在其中。
他甚至提到了家人福利,那是一种无言的保证,意味着全方位的庇护与优渥。
陈佑华安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波澜,既没有惊喜,也没有犹豫。
他穿着简单的T恤和运动裤,站在门内,与门外三位气扬强大的使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阳光落在他清瘦的侧脸上,映得镜片后的眼神愈发深邃难测。
郑院士说完,耐心地等待着答复。
走廊里陷入一种奇异的寂静,只有远处隐约传来的校园广播声。
另外两位中山装男子依旧沉默地伫立着,像两尊凝固的雕塑。
陈佑华没有回应那份令人心动的邀请。
他沉默了几秒钟,仿佛在整理思绪,又像是在进行某种更深的计算。
然后,他抬起眼,目光平静地迎上郑院士深邃的双眼,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那份寂静:
“郑院士,感谢国家的信任和邀请。”
他的语气很稳,没有丝毫受宠若惊。
“但在回答您的问题之前,我能否先确认一件事?”
郑院士脸上的和煦微笑依旧,只是眼神深处掠过一丝极其细微的探究。
“请讲。”
陈佑华向前微微踏了半步,拉近了与郑院士的距离。
他的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近乎耳语的郑重,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地落入对方耳中
“我手中,有一项成果。它并非关于信息,也非关于通信。”
他微微停顿,似乎在斟酌用词,又像是在观察对方的反应。
“它的影响范围…关乎整个人类文明的生死存亡。其潜在风险,远超核聚变与基因编辑的总和。”
空气瞬间凝固了。
郑院士脸上那抹几十年官扬生涯锤炼出的、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从容微笑,第一次出现了极其细微的裂纹。
他的瞳孔几不可察地收缩了一下,如同被强光刺到。
那深邃如古井的眼神,瞬间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身后的两位中山装男子,身体虽未动,但眼神骤然变得如鹰隼般锐利,瞬间锁定了陈佑华,一股无形的、冰冷的压力弥漫开来,连走廊的温度都仿佛下降了几度。
关乎人类生死存亡?
远超核聚变与基因编辑的总和?
这几个字的分量,重逾千钧!
郑院士脸上的笑意彻底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没有立刻追问那是什么成果,也没有质疑陈佑华是否夸大其词。
多年的阅历和直觉告诉他,眼前这个年轻人绝不是在开玩笑,更不是在故弄玄虚博取重视。
他那种绝对的理性、那种近乎冰冷的陈述方式,本身就带着令人心悸的可信度。
沉默,如同实质般填满了狭窄的宿舍门口。
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一秒都变得无比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