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落地的第一步(下)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操作熟练度有提升,”


    王哲评价。


    “但精神绷得太紧。


    设备有一定容错性,关键是理解每个操作的目的和影响。


    下周芯片到位后,先在普通培养皿上继续练习。


    目标是能稳定、可靠地完成整个成像流程,减少人为失误。”


    陈佑华在实验室一角处理失败样品、调试参数、查阅记录的身影日渐常见。


    他沉默寡言,大部分精力投入在解决眼前的问题上。


    最初偶尔有师兄师姐好奇询问进展,现在也习以为常。


    偶尔有人路过,会看一眼他屏幕上未达预期的图像,简单问一句。


    “陈佑华,今天的数据怎么样?”


    陈佑华通常回答“还在优化条件。”


    一次,李师姐看到陈佑华桌旁放着标记失败的培养皿和打印的图像。


    她拿起一张图。


    “这些失败的数据,对应的实验记录完整吗?血清批号?具体染色时长?成像时的激光功率、扫描速度?”


    “记录在本子上。”


    陈佑华指指旁边一本写满日期、步骤和参数的实验记录本。


    “好。”


    李师姐点头。


    “失败不可怕,关键是从记录中找出规律和原因。


    定期回顾分析这些信息,比埋头重复实验更有效。”


    晚上回到宿舍接近十一点。


    赵磊戴着耳机打游戏,闻到味道。


    “陈佑华,你这消毒水味够浓的。”


    王鹏飞探头:“打游戏吗?新赛季。”


    陈佑华边换衣服边答:“不了,要看数据。”


    他洗漱后坐到书桌前,打开电脑调出白天的实验参数记录进行比对。


    李帆抬头看了一眼,没说话,继续看书。


    宿舍里是游戏音效和键盘敲击声。


    第二天回到实验室之后。


    细胞状态的调试,如同在迷雾中摸索。


    贴壁不良、荧光标记效率低、环境波动影响细胞活性……


    陈佑华对着实验记录本上详细的失败数据,逐一排查变量。


    提高血清浓度?效果有限。


    降低铺板密度?细胞分散加剧贴壁问题。


    尝试不同批次的荧光染料?某些批次背景干扰显著增加。


    “培养基预热是否充分?水浴锅实际温度是否恒定?”


    王哲路过时提醒。


    “细胞传代时的消化时间也需要精确控制,过度消化损伤细胞。”


    陈佑华检查记录,发现有一次消化时间确实超出标准。


    这可能是导致该批次细胞状态不佳的原因之一。


    后续操作中,他严格计时。


    经过多次参数调整。


    优化血清比例、精确控制细胞密度和消化时间、筛选染料批次、确定最佳染色及恢复时间。


    陈佑华在一次实验中观察到大部分细胞在培养皿中贴壁良好,形态正常,细胞内标记的微管呈现出清晰、稳定的荧光信号。


    “这次状态可以。”王哲也注意到了。


    陈佑华谨慎地设置长时间成像参数,启动扫描。


    前半小时进展顺利。


    然而,约一小时后,他发现视野边缘出现模糊。


    检查发现,是物镜内侧因局部温度变化凝结了水雾。


    他暂停序列,小心清洁物镜并重新调焦定位。


    这一过程耗时且可能影响细胞状态。


    更麻烦的是,重新启动后,部分原本在视野中心的微管因细胞自身活动移出了观察范围。


    环境控制的精细程度,再次成为挑战。


    在反复的挫折和调整中,陈佑华逐步积累了经验。


    他养成了提前检查环境干扰源、记录水浴锅实际温度、在细胞附近放置温度探头实时监控、并在成像前确认CO2供应的习惯。


    这天下午,他再次铺板细胞,优化染色条件,确认环境稳定后,启动了新一轮3小时的成像。


    他强迫自己定期快速检查成像状态。


    序列完成后,陈佑华打开保存的图像文件。


    拖动时间轴,屏幕上的细胞保持稳定,内部的微管荧光信号在大部分时间内清晰可见。


    尽管存在轻微的视野漂移和局部背景干扰,导致部分区域追踪困难,但他首次获得了一段相对完整、可用于初步分析的活细胞微管动态影像数据。


    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


    陈佑华默默进行数据备份,随后尝试用TrackMate软件进行自动追踪分析。


    结果依然不理想,软件识别错误多,轨迹断裂严重。


    但此刻,看着原始图像上覆盖的杂乱追踪线,他的心态比之前平和许多。


    至少,有了可用的原始数据,软件分析是下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


    连续的高强度工作、精神的高度集中以及反复调试带来的压力,开始显现。


    一次在显微镜前操作时,陈佑华眼前忽然短暂模糊,手部控制不稳,险些碰倒旁边的荧光染料。


    他迅速稳住瓶子,心跳加速。


    “怎么回事?”王哲察觉异常,走过来。


    “有点眼花。”陈佑华按了按太阳穴,声音透出疲惫。


    王哲审视着他眼下的青影和略显苍白的脸色。


    “昨晚几点睡的?两点?还是更晚?”


    陈佑华没有否认。


    “乱来!”


    王哲语气严肃。


    “科研是持久战,不是冲刺。


    你现在这种状态,注意力无法集中,操作精度下降,不仅做不好实验,还可能损坏设备甚至引发安全问题!这责任你担得起吗?”


    陈佑华沉默,身体的疲惫感沉重而真实。


    “现在,立刻回去休息!”


    王哲指向门口。


    “收拾东西,回宿舍睡觉!今晚不准再碰任何实验!手机静音,天大的事明天处理!”


    陈佑华看着未完成的练习,感受着身体的强烈抗议,最终点头。


    他保存数据,关闭仪器,脱下实验服。


    走出实验楼,夜风带来一丝凉意,但疲惫更深。


    回到宿舍,赵磊和王鹏飞正在游戏。赵磊摘下耳机。


    “今天这么早?破天荒啊!”


    陈佑华含糊应了一声,径直走向床铺。连洗漱都感到费力。


    他倒在床上,室友的游戏声仿佛隔着一层屏障。


    在沉入睡眠前,残留的念头是那瓶险些倾覆的昂贵绿色荧光染料瓶。


    科研实践的第一步,伴随着挫折、调试和体力的消耗,真实而具体地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