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迷茫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光秃秃的梧桐树枝桠在灰蒙蒙的天空下勾勒出萧索的线条。
生物楼里,大部分实验室都提前进入了假期模式,灯火寥落,只有张振华教授实验室的灯还顽强地亮着几盏。
陈佑华站在细胞培养室的无菌台前,动作精准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滞。
他刚刚记录完最后一组预实验细胞的形态数据。
离预期目标还有差距,但勉强算是一个可供分析的阶段性节点。
时间,已经逼近除夕。
他的项目,如同在泥泞中跋涉,堪堪抵达了中途站。
他原本的计划,放弃回家。
利用这难得的清静,全力冲刺,至少把初步的数据分析框架搭建起来,甚至啃下那块难缠的图像分析软件的硬骨头。
然而,这个完美计划被张教授干脆利落地否决了。
“佑华。”
张教授的声音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沉稳有力,他放下手中的一份报告,目光锐利地看向站在桌前的陈佑华。
“项目暂停,收拾东西,回家过年。票订了没?”
陈佑华试图争取。
“教授,数据刚出来,分析框架还没……”
“我知道进度。”
张教授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
“正因为到了这个节点,才更需要你停下来。弦绷得太紧会断。
你现在需要的是抽离,是彻底放松。
脑子里那根轴转得太久了,需要上点润滑剂,换个角度看问题。
相信我,回来的时候,思路会更清晰,效率会更高。”
张教授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陈佑华因持续亢奋而有些发烫的神经上。
是啊,自己已经好久没停下来过了。
整天熬在实验室里,甚至连思考都变得停滞了。
而且……家里的电话几乎没停过。
母亲的询问带着小心翼翼的期盼。
“佑华,哪天回来呀?妈给你晒了腊肉腊肠,就等你回来吃了!”
父亲则更直接。
“学习是重要,但年总要过。回家歇几天,劳逸结合。”
他们不懂他的项目有多关键,但他们朴素的关怀形成了一道无法用纯理性跨越的亲情屏障。
于是,此刻,他推开了307宿舍的门。
一股混合着灰尘和封闭空气的味道扑面而来。
室友赵磊、李帆、王鹏飞早已归家多日,留下空荡荡的床铺和收拾得异常整洁的书桌,仿佛按下了暂停键。
只有他桌面上还摊着几本专业书和打印的文献,在一片整齐中显得有些突兀。
寂静,是宿舍唯一的背景音。
这种安静,是他过去几个月深夜归来后,梳理思路、复盘实验的黄金时间。
而今天,这份安静被无限延长,充满了整个房间,甚至带着一丝压迫感。
他放下简单的背包,里面只有换洗衣物、洗漱用品、笔记本电脑和那几份关键文献。
没有开大灯,只拧亮了书桌上的台灯。昏黄的光晕将他笼罩。
他坐在椅子上,没有立刻收拾行李,而是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
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像冰冷的潮水,悄然漫上心头,冲刷着他这段时间积累的疲惫。
这种无力感并非源于某个具体的困难。
那些芯片瑕疵、细胞状态不稳、视野漂移,都在他和王哲的反复调试、查阅文献、优化方案下,都找到了解决路径。
真正的无力感,来源于对整个领域的某种顿悟。
生物科学,这座他仰望并投身其中的宏伟殿堂,其基础框架早已被无数前贤构筑得异常坚固和完善。
每一个方向,似乎都有前人踏出的、可供后来者行走的路径,有成熟的方法论可供选择。
然而,这完善的另一面,是海量的、琐碎的、需要极致耐心和重复劳动去填充的细节。
就像一个庞大的拼图,轮廓早已清晰,但填充内部那成千上万块微小的碎片,需要的是水滴石穿的功夫,而非惊天动地的突破。
他引以为傲的超强记忆力,在这种需要大量动手实践和重复验证的领域,其优势似乎被巨大的时间成本稀释了。
他终于理解,自己最初那个结合兴趣、快速突破的设想,在这个成熟体系面前,显得多么单薄和理想化。
他就像一头被套上缰绳的牛马,沿着前人规划好的、有明确解决方法的田埂,一圈又一圈地奋力前行。
每一步都有解,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去执行。
这个认知,让他对脑海中那个沉寂的系统关键提示产生了一丝冰冷的嘲讽。
它只在思维彻底卡死、遭遇无法解决的重大困境时才会被触发。
可现实是,他的困境是路径漫长且布满荆棘,而非前方无路。
他遇到的都是可解的难题,而非无解的绝境。
系统像一个高冷的旁观者,对他这头在既定轨道上拉磨的牛马,毫无兴趣。
“那么,我跟那些按部就班的牛马,区别到底在哪里?”
这个念头清晰地浮现在他冷静的思维表层,特有的自省和近乎冷酷的客观审视。
仅仅是学得更快、记得更多吗?
在需要海量重复劳动去验证的领域,这优势似乎不足以带来质的飞跃。
他的大脑,那台习惯于高速处理信息和逻辑链条的精密仪器,在寂静中开始自动检索、关联、推演。
像无数条无形的思维触须,在知识的星空中探索新的可能性。
生物 + 化学?生物合成?
那似乎只是将化学的工具更深入地应用于生物分子层面,核心的验证-重复困境依然存在。
生物 + 电子?
神经义肢、生物传感器?这需要强大的工程学背景,解决的是应用问题,而非他追求的底层机制探索。
生物 + 信息?生物信息学!庞大的组学数据,基因组、蛋白组、转录组!
一个想法如同黑暗中擦亮的火柴,大数据模型!深度学习!神经网络!
对!就是这个!最近几年席卷各领域的AI浪潮。
如果……如果能将生物学的复杂现象、海量的实验数据,包括那些令人头疼的图像数据,转化为机器可以学习的模型?
如果能训练出强大的AI,让它去分析那些需要耗费人类研究者无数时间精力去观察、统计、总结的规律?
如果能用AI去模拟复杂的生物过程,甚至在理论上预测新的实验方向?
那么,研究者就可以从繁重的、低创造性的重复劳动和数据分析中部分解放出来。
将更宝贵的精力聚焦在更高层次的思考、提出关键问题、设计更巧妙的实验、解读更深刻的机制上!
这个念头让他沉寂的思维瞬间被点亮。
AI不是万能的,但它可以成为一把强大的钥匙,帮他打开生物这座宏伟殿堂里那些被海量细节尘封的、更深层房间的大门。
它有可能极大地压缩验证周期,提升探索效率,这正是他所渴求的!
“数学是基础,编程是实现手段。”
他低声自语,逻辑链条瞬间清晰。
“数学建模能力,编程能力,然后是深度学习框架,神经网络原理……”
一个全新的、需要征服的知识领域在他眼前展开,非但没有带来压力,反而像在沉闷的空气中打开了一扇窗,吹进了充满挑战的新风。
“等这个项目阶段性完成,拿到第一手数据后。”
他做出了决定,思路异常清晰。
“下一个目标。数学,然后编程,主攻AI在生物数据分析与建模方向的应用。”
目标一旦确立,行动就有了方向。
他迅速起身,开始利落地收拾行李。
笔记本电脑是必须的,文献……犹豫了一下,还是塞了进去。
关上台灯,宿舍重新陷入黑暗。
他拎起背包,最后看了一眼这间承载了他数月奋斗与今夜顿悟的安静房间,轻轻带上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