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小组会议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王哲师兄交代的细胞传代和培养基配制他照做不误,但除此之外,他把自己牢牢钉在了各种能利用的缝隙里。


    宿舍熄灯后,他那盏小台灯是唯一的光源,键盘敲击声成了赵磊的催眠曲。


    “佑华,又修仙呢?”


    赵磊半夜被尿意憋醒,眯着眼路过陈佑华的书桌,被屏幕光刺得皱眉。


    “你这肝度,比高三冲刺还离谱啊。”


    “嗯,弄点东西。”


    陈佑华头也没抬,指尖在触控板上快速滑动,屏幕上复杂的箭头和方框不断调整位置。


    “啧,学霸的世界太可怕。”


    赵磊摇摇头,趿拉着拖鞋走向卫生间,拖鞋摩擦地面的声音在寂静里格外清晰。


    手机屏幕偶尔在文献堆里亮起,晓雯的头像在微信上跳跃。


    “佑华,西门新开了家奶茶店,招牌超赞!周末去打卡不?”


    “在忙。”


    “哦…好吧。那你别熬太晚,注意休息。”


    “嗯。”


    对话每次都像被剪断的风筝线,骤然坠落。


    自那次说清楚后,晓雯似乎接受了朋友的定位,但那点不死心的小火苗,总在试图点燃些别的。


    陈佑华没精力去扑灭,也懒得再费口舌,维持现状耗不了他多少心神。


    他不是故意冷淡,只是脑子里那根弦绷得太紧,塞满了更沉重的东西。


    逻辑、证据、预期结果,还有沉甸甸的成本。


    张教授一句试试开了绿灯,但实验室的资源不是无底洞。


    那些特制的芯片、昂贵的显微镜机时、额外的培养耗材……每一分钱都得从其他项目的盘子里抠。


    他想要名正言顺地做下去,就不能只靠导师一句话压下去。


    他得让所有人。


    尤其是那些师兄师姐,觉得这钱花得值。


    “小陈,你这黑眼圈快能当烟熏妆用了。”


    研三的李薇师姐端着刚配好的培养基路过,瞥见他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时间表和旁边小山似的打印文献,停住了脚步。


    她目光扫过屏幕上那些生涩的术语,又落回陈佑华那张明显缺觉的脸上。


    “张老师那个项目?压力山大?”


    “还好。”


    陈佑华揉了揉干涩发胀的眼睛,迅速关掉一个写满了数字的Excel表格窗口。


    “准备下周组会的东西。”


    “哦?”


    李薇的眉毛挑了起来,带着点审视和好奇。


    “你要汇报?不是帮我们打杂了?”


    她放下手里的培养皿,指尖无意识地敲了敲冰冷的台面。


    “嗯,自己想的一个小方向。”陈佑华简短回答,没抬头。


    李薇唔了一声,没再追问,但那眼神里的探究意味更浓了,还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看热闹。


    一个大一新生,刚来一个多月就想独立开项目?


    这消息像颗小石子,已经在实验室的水面上荡开了涟漪。


    王哲没说什么,但每次陈佑华去领耗材时,他登记的时间明显长了点。


    几个研一的师兄私下嘀咕,看陈佑华的眼神也多了点复杂的意味。


    时间在键盘声、翻页声和离心机的嗡鸣声中溜走。


    组会前一天,陈佑华把一份厚厚的打印稿和一个U盘放到了张教授桌上。


    计划书装订得一丝不苟,封面标题醒目。


    张教授在办公室里独自待了将近一小时。


    他翻着那份远超大一新生水准的开题报告,手指划过严谨的流程图和详尽的预算表格,眉头时而舒展,时而微微聚拢。


    最终,他合上计划书,靠在椅背上,长长地、无声地呼出一口气。


    这小子……心思缜密得像个老手,几乎堵死了所有可能被攻击的漏洞。


    这份东西,拿到院里经费评审会上,也足以让人认真对待。


    他欣赏陈佑华的头脑和狠劲,但内心深处,他想看看,当自己这把伞收起来。


    这个锋芒毕露的年轻人,如何在这小小的实验室江湖里,凭本事拿到他想要的东西。


    组会开始前几分钟,张教授在走廊碰到抱着笔记本电脑的陈佑华,只拍了拍他的肩膀,轻描淡写地说。


    “材料看了,准备得不错。待会儿按你的思路讲,放开说。”


    没有额外的鼓励,没有暗示性的支持。陈佑华点点头,眼神平静。


    庇护?他不需要。


    他要的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认可。


    小组会在实验室隔壁的小会议室进行。


    长条桌旁坐着张教授、王哲、李薇等几个博士生,还有那两个研一的师兄。


    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消毒水和咖啡混合的味道。


    气氛不算太紧绷,但闲聊声在张教授坐下后很快平息。


    轮到陈佑华了。


    他起身,走到投影幕布前,插好U盘。


    屏幕亮起,简洁的标题跳了出来。


    《物理微环境梯度对细胞微管动态行为的定量影响初探》。


    “各位师兄师姐,张老师,”


    陈佑华开口,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稳定,没有丝毫新人的颤音。


    “我汇报一个自己构思的项目设想,想请大家指正。”


    没有客套寒暄,直切核心。


    PPT页面干净利落,他用几张直观的示意图和简单的动画演示了核心想法。


    在一个特殊设计的微小地形上,观察细胞内部的骨架如何跳舞。


    重点是他抛出的钩子。


    这些地形能否让微管的舞步变得有迹可循?


    实验步骤的流程图清晰呈现。


    如何搞到芯片、如何养细胞、如何在显微镜下长时间稳定地拍摄这扬舞。


    最关键的部分,他点明了难点。


    如何看懂这舞步?


    用软件追踪、量化海量的动态数据。


    “主要的挑战在数据获取和分析上。”


    陈佑华切换到一个醒目的挑战页面。


    “第一,长时间稳定成像,需要王哲师兄和各位的经验支持,尤其在设备调试和环境控制上。”


    “第二,海量图像数据的自动提取和分析,这部分我会主攻算法学习,但也非常需要向李薇师姐请教图像处理的实战经验。”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如何从这些数据里挖掘出有意义的规律,甚至尝试预测。”


    然后,他点开了下一页。


    会议室的空气瞬间凝滞了一下。


    连转笔的王哲都停住了动作。


    一张极其详尽的预算和资源需求清单铺满了屏幕。


    特制芯片(单价XX元,数量X)...


    共聚焦显微镜占用(XX小时/周,预估总机时XX小时)...


    特殊培养基、荧光染料(品牌、规格、用量)...


    ……


    每一项用途、数量、预估费用列得清清楚楚,末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总和数字。


    投影仪风扇的嗡嗡声成了此刻唯一的背景音。


    李薇抱着胳膊,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目光在屏幕和陈佑华脸上来回扫视。


    王哲盯着那串数字,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着。


    两个研一的师兄交换了一个眼神,表情复杂。


    张教授端坐着,脸上看不出情绪,只是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地落在陈佑华身上,等着看他如何接这最烫手的山芋........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