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说服众人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王哲摸着下巴,李师姐的目光在预算表上多停留了几秒。


    空气里多了点审视的意味。


    一个才来一个多月的新人,要独立做项目,还要动用这些资源?


    陈佑华没有停顿,直接切到最重要的部分。


    “做这个,对我们实验室、对张老师的大方向有什么价值?”


    “补上一块拼图。”


    “张老师团队的核心是研究细胞内部的骨架如何决定细胞的命运。


    比如它会不会迁移、会不会变成特定类型。


    目前大家研究得比较多的是化学信号怎么影响骨架。


    但细胞天天踩着的地板长什么样,对骨架的影响有多大?


    这块我们实验室还没有系统地去量过、去摸清楚。


    我这个项目,就想把这块物理地板对最基础骨架元件的影响,给它定量地测出来!”


    “提供基础数据”


    “拿到实实在在的数据。


    什么样的地板花纹,会让高速公路长得更直?更容易拐弯?生长速度是变快还是变慢?


    这些最基础的数据,对理解细胞为什么在特定环境下会迁移、会变化,是重要的支撑。


    有了这些地基,后面建高楼才稳。”


    “可能的新发现”


    “如果运气好,发现一些新的、有意思的规律,说不定能给张老师的大方向提供一些新的研究线索或者思路。”


    “方法共享”


    “另外,我在做这个项目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稳定拍摄方法、优化好的电脑自动分析流程,实验室其他人以后研究类似问题,也可以直接拿来用,提高效率。”


    最后一行,务实而清晰。


    “基于以上工作,如果顺利,预期可以产出一篇研究论文,由我主要负责实验和数据分析,通讯作者是张老师,成果归属实验室。”


    陈佑华关掉PPT,站得笔直。


    “项目需要实验室在设备、耗材和各位师兄师姐经验上的支持。


    它的核心价值,就是利用我们实验室现有的优势平台,去探索物理微环境这个与核心方向紧密相关、但尚未充分研究的领域,获取第一手的定量数据,为理解细胞如何响应外界物理信号打下基础,最终服务于张老师团队的核心目标。


    恳请各位支持,也非常需要大家的宝贵建议。”


    会议室依旧安静,但之前那种隐隐的质疑氛围淡了不少。


    陈佑华清晰地把它定位成了对实验室核心项目的补充和支撑,动机和格局都立住了。


    王哲第一个开口,问题很实际。


    “小陈,你计划用那个叫TrackMate的软件做自动分析?


    这软件我们装是装了,但用得少,稳定性怎么样?


    万一它分析效果不好或者出错了,你有备选方案吗?


    这可是项目成败的关键一环。”


    王哲语气是讨论技术细节的认真。


    “王哥问得关键,”


    陈佑华立刻回应,显然早有准备。


    “TrackMate是首选,我看过文献和案例,它在追踪类似结构上有潜力。


    如果实际效果不理想,我有两个后备方案。


    一是尝试实验室另一款更成熟但可能更贵的分析软件maris。


    二是我需要投入时间学习图像处理和编程,自己动手优化或者写点脚本。


    这部分是我的学习重点,也特别需要王哥你在图像处理上的经验指导。”


    陈佑华回答有条理,有备选,态度诚恳。


    李师姐接着问,语气平和。


    “预算里芯片是大头。


    你选的这几家供应商,他们的样品质量稳定吗?重复性好不好?


    我们做定量研究,最怕基底本身波动大,那数据就没意义了。”


    “李姐提醒得非常重要,”


    陈佑华点头。


    “A供应商口碑最好,精度高,重复性好,但价格贵。


    B和C价格有优势,但稳定性可能稍逊。


    我建议分两步走。前期方法摸索和流程测试阶段,采购少量B或C的样品,验证我们的实验和分析流程是否可行。


    一旦流程成熟稳定,进入关键数据采集阶段,再采购A的高品质芯片,确保最终数据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这样能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数据质量。”


    这个分阶段采购的策略,考虑到了风险和成本控制,显得很成熟。


    张教授看着陈佑华从容应对这些具体而微的提问,思路清晰,准备充分,甚至提出了更优的解决方案,脸上那丝难以察觉的赞许终于明显了一点。


    他等大家问得差不多了,才开口总结。


    “嗯,陈佑华这个想法,”


    他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众人。


    “切入的角度是新颖的,和我们实验室的核心方向,解析细胞骨架如何决定细胞命运,有明确的关联和补充价值。


    物理微环境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热点,从最基础的微管动态入手进行定量研究,这个思路是可行的。”


    他先给项目定了性,肯定了其价值和关联性。


    “难度当然有,尤其是海量数据的自动分析和解读,是个硬骨头。”


    张教授看向陈佑华,目光带着审视和期许。


    “你刚才的回答说明你认真考虑过困难,也有应对思路。


    但记住,计划归计划,真正动手做起来,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细节问题。”


    “资源方面。”


    张教授看向预算表,又看了看王哲和李师姐。


    “就按陈佑华提出的分阶段方案执行。芯片采购,前期用B或C样品做验证,关键阶段用A。


    具体的采购流程,李雯你协助他把关一下。”


    “显微镜机时间”


    他转向王哲。


    “你来协调安排,原则是保证他关键实验的稳定时间段,同时不能挤占你们自己项目的重要节点。


    技术上遇到难题,大家多交流。”


    最后,他看向所有博士生,语气郑重了些。


    “这个项目由陈佑华主导完成,但它产出的数据、建立的方法,最终都会丰富我们整个团队在细胞骨架研究领域的工具箱。


    大家有什么经验或者建议,不要保留。陈佑华,”


    他目光转回。


    “你更要主动请教,拿出扎实的、经得起推敲的数据结果来,这才是对实验室投入最好的回报!”


    “明白!谢谢张老师!谢谢各位师兄师姐!”


    陈佑华郑重地点头。


    他知道,这一刻,他才算真正靠自己的实力,在这个顶尖的实验室里,赢得了一小块立足之地和一次宝贵的机会。


    项目是立住了,但真正的考验,是接下来日复一日的实验、失败、分析和坚持。


    他收拾起电脑,感觉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但心底一片澄明。


    属于他的科研长征,第一步,终于稳稳地迈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