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细胞骨架和微小地形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张振华教授刚推门进来,带着一身室外暑气,脸上难掩一丝倦容,但那双眼睛扫过实验台时,依旧像探照灯似的锐利。


    他脱下略显皱巴的外套挂好,走向自己那个用玻璃隔开的独立小天地。


    陈佑华的心脏在胸腔里沉稳地跳着,像一台精密仪器在预热。


    他知道,就是现在了。


    他手里捏着的不是纸,是他熬了几个晚上、反复推敲打磨出的敲门砖。


    两页手写的项目计划书。


    字迹算不上漂亮,但条理清晰。


    他走到张教授敞开的隔间门口,指关节在门板上轻轻叩了两下,声音不高,却足以穿透安静的空气。


    “张老师,您现在方便吗?有点想法,想请您把把关。”


    张教授刚在椅子上坐稳,闻声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


    镜片后的目光精准地落在陈佑华手上那几张薄薄的纸上。


    “哦?小陈啊,”


    他抬手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坐。说说看,什么想法?”


    陈佑华依言坐下,没一句多余的寒暄,直接把计划书递了过去。


    “是关于细胞骨架,尤其是微管,在特殊物理环境下的反应。


    我看过组里很多微管动态的数据,也读了不少细胞感知外界形状的文献。我在想,”


    他双手比划着。


    “如果我们能在培养细胞的底面上,造出一些极其微小的特殊地形。


    比如像森林一样密集的微型柱子,或者像迷宫一样的细沟槽?然后用显微镜实时追踪,看看生活在这些微型景观里的细胞,它们的骨架。


    特别是负责运输的微管行为会不会发生改变?有没有规律可循?甚至…能不能预测它们下一步怎么走?”


    张教授接过纸,目光飞快地在第一页的标题和要点上扫过。


    办公室里只剩下纸张翻页的沙沙声和窗外隐约传来的校园广播尾音。


    他看得很快,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


    “嗯,想法不错。”


    张教授放下计划书,身体微微前倾,眼神像手术刀一样直视着陈佑华,带着审视的意味。


    “切入点抓得很具体,比那些空谈概念强。用物理微环境去问细胞骨架问题,这个角度有点意思。”


    他话锋一转,像突然踩了刹车。


    “但是,”他顿了顿,“难点在哪?你想过没有?”


    “想过,主要在数据。”


    陈佑华回答得毫不迟疑,显然早已把困难在脑子里过了无数遍。


    “制造这些微型地形图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可能需要找材料系帮忙,或者买现成的芯片。长时间追踪活细胞里的单根微管动态,数据量会像洪水一样涌来,对显微镜的稳定性和环境控制是巨大考验。最后。”


    他加重了语气。


    “怎么从这海量的动态影像里,又快又准地把微管的关键行为翻译出来?比如它朝哪边生长、速度如何、什么时候转弯或退缩?靠人眼盯着屏幕数?那得做到猴年马月。必须靠算法,自动追踪和分析。”


    “算法?”


    张教授镜片后的眼睛微微亮了一下。


    他知道陈佑华理论基础扎实,但写代码、搞图像分析?这可是新战扬。


    “你编程基础怎么样?图像处理这块?”


    “在学Python,基本原理看了些,上手操作还在练。”


    陈佑华实话实说,没半点虚的。


    “如果项目能成,这部分是我必须攻下的山头,也少不了向师兄师姐们讨教。”


    办公室里陷入短暂的寂静。


    张教授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这是他陷入深度思考时的标志性动作。


    空气仿佛凝固了。


    陈佑华屏住呼吸,静静等待。


    成败,就在这几秒的权衡之间。


    “嗯…”


    张教授终于再次开口,语气比刚才松动了一些,甚至带上了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兴味?


    “想法是可行的,路子也对。难点确实不小,数据分析这块,尤其是个硬骨头。”


    他目光锁定陈佑华。


    “不过,你既然敢提出来,是打算自己亲自啃这块硬骨头了?”


    “是的,张老师!”


    陈佑华的回答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


    “从实验设计、主要操作、数据收集到核心分析,我想自己牵头来做。


    当然,整个过程离不开您的把关,还有师兄师姐们在具体技术上的鼎力相助,尤其是初期成像和芯片获取这些环节。”


    “好!”


    张教授突然抬手,不算重但非常干脆地拍了下桌面!


    这“啪”的一声,把门外刚巧路过的王哲师兄惊得一个激灵,脑袋立刻从门框边探了进来,一脸什么情况?的懵圈表情。


    “年轻人有想法,肯挑担子,这就很好!”


    张教授拿起那份手写的计划书,又快速扫了一眼。


    “这个留给我。细节我还要再琢磨琢磨,特别是芯片来源和初期实验设计的严谨性。这样,”


    他看向陈佑华。


    “你这两天,把具体需要的材料清单、初步的实验步骤和时间预估,再详细细化一份,下周组会前给我。


    下周组会上,你也把这个思路给大家简单讲讲,集思广益一下。”


    “明白!谢谢张老师!”


    陈佑华心中一块巨石落地,知道这事儿基本成了。


    他站起身准备离开。


    “等等,”


    张教授叫住他,脸上罕见地浮起一丝近似于笑容的表情,虽然很淡。


    “啃硬骨头的时候,别硬撑。该找我就找我,该问你王哲师兄就问。


    实验室的资源,该用就用,别省着。我等着看,”


    他用了一个有点古怪但异常形象的词。


    “你的地形图和骨架舞,能不能对上拍子。”


    “好的,张老师!”


    陈佑华点点头,转身走出了办公室。


    他前脚刚踏出门,后脚就被一脸八卦的王哲师兄拽住了胳膊。


    “啥情况啥情况?挨训了?我听见张老师拍桌子了!”


    王哲压低声音,眼睛瞪得溜圆。


    “没。”


    陈佑华语气平静地朝自己那个临时工位走去,脚步却比平时轻快了几分。


    “张老师同意我做个自己的小项目了。”


    “啥?!”


    王哲的声音瞬间拔高了八度,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显得格外突兀,引得旁边几个正埋头看数据的师兄师姐都齐刷刷抬起了头。


    “你自己的项目?!这才一个多月啊小陈师弟!什么项目?快说说!”


    “就是…研究细胞骨架在微型人造地形里的反应。”


    陈佑华含糊地应了一句,人已经坐到了电脑前,手指敲击键盘,开始噼里啪啦地细化张教授要的材料清单和实验步骤了。


    屏幕上光标闪烁,映着他专注的侧脸。


    过去一个多月,他做的实验更像是复刻前人的乐章,按部就班,谈不上什么波澜。


    而此刻,他指尖敲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在谱写属于自己的第一乐章。


    从理论论证,到实验设计,再到步骤规划。


    这一整套流程若能走完,那就意味着,在导师和师兄师姐们的眼中,他这个初来乍到的新人,在实验室这张无形的棋盘上,位置已然不同了。


    这才是真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