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理论模拟风暴

作品:《从生物科学开始攀科技树

    他没多费口舌,只在被问及知识点时,将整个大学里的课程内容拆解、延伸,理论扎实得像块浸了水的海绵,捏不出半点虚浮。


    末了,他提出想把课堂时间挪去实验室,老师都没为难他,最终都点了头。


    算是默许了他免修常规课程的请求。


    日子便又落回了从前的调子,只是三点一线里的教室被实验室替换掉了。


    白天泡在实验室,对着烧杯、数据和仪器琢磨,傍晚回寝室,要么翻文献到眼皮发沉,要么摊开实验笔记,在空白处补几行新的推导。


    走廊里偶尔遇见实验班的同学,对方打招呼,他也只淡淡应一声,步子没慢半分。


    这天在路上撞见班主任时,对方正夹着教案往教学楼走,看见他,脸上带着笑容。


    “佑华,正好碰见你。”


    陈佑华停下脚:“辅导员。”


    “听说张教授把你拉进他的实验小组了?”


    辅导员走近两步,语气里带着点探究。


    “你这孩子,藏得够深啊。


    对了,一直想问,你当年是咱们省状元吧?怎么想来z大了?青北那边……”


    “离家近。”


    陈佑华答得干脆。


    “而且浙大挺好的,够用。”


    辅导员“哦”了一声,目光在他身上绕了圈,又往旁边瞥了瞥,像是随口问。


    “家里是在省内哪个城市?父母是做什么的?”


    “浙西的小镇,挺偏的。”


    陈佑华没抬头。


    “爸妈就是普通工人,早几年厂子关了,现在做点小买卖,糊口而已。”


    李老师脸上的笑容明显僵了一下,似乎这个答案超出了他的预期。


    他推了推眼镜,掩饰住那一丝不易察觉的错愕,随即语气里的探究意味更浓了,甚至带着点难以置信。


    “那……张教授怎么就破例让你进去了呢?


    他那边对本科生的要求可是出了名的高,一般至少要大三的优秀学生,还得经过严格筛选。”


    陈佑华语气平淡,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


    “可能因为我提前把本科内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都自学完了,基础还算扎实。


    另外,相关的文献也看了不少,对张教授研究的细胞骨架方向比较感兴趣,也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他没有炫耀,只是在解释一个他认为合理的理由。


    这话听着平铺直叙,却像根细针,轻轻扎在辅导员心上。


    他原以为这状元是靠家里关系或是讨巧进了张教授的组,没成想是实打实的硬功夫。


    李老师听完,脸上的笑容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着惊讶、郁闷甚至有点懊恼的复杂表情。


    他沉默了好几秒,才有些干巴巴地开口。


    “……这样啊。”


    他又停顿了一下,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没藏住的失落和一丝埋怨。


    “佑华啊,你有这个能力,怎么……怎么不早点和我说呢?


    或者,找我也行啊!我也是带项目的,院里省重点实验室那边我也说得上话,完全可以安排你先进我们组的实验室熟悉熟悉环境,打打基础嘛!”


    陈佑华看着辅导员脸上那毫不掩饰的郁闷,心里很明白对方的想法。


    他依旧平静地回答。


    “谢谢班主任好意。


    不过张教授研究方向我很感兴趣,我看张教授文献时就觉得有意思,想往那方向试试。”


    班主任脸上的笑挂不住了,嘴角往下垮了垮,没再说什么。


    陈佑华道了声“老师再见”,转身往实验室走去。


    距离第一次进实验室一个多月了,这个月他在实验室简直忙的脚不离地。


    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进度也很快,各种规范标准都得到了张教授和其他师兄师姐的认可。


    陈佑华的目标很明确。


    下一学期,必须正式加入张教授那个关于“癌细胞骨架动态与转移复发机制”的国家级重点项目组。


    那是核心战扬。


    然而,此刻的他,却陷入了一种微妙的空闲状态。


    他手头负责的几组多代细胞菌群,正按照既定程序在培养箱里缓慢生长、分化、积累着实验所需的特性。


    这些生物反应需要时间,急不得。


    张教授没有立刻给他分配新的独立课题,显然是想让他再沉淀沉淀,把基础夯得更实。


    实验室里其他人手头都有紧要的项目在推进,暂时也分不出需要他深度参与的模块。


    于是,陈佑华成了实验室里一个自由的观察者。


    他没有闲着。


    当自己的细胞还在按部就班时,他便安静地穿梭在各个实验台之间,像一个沉默的影子。


    他观察着师兄师姐们的操作。


    看李师姐小心翼翼地给小鼠尾静脉注射标记过的肿瘤细胞,建立转移模型。


    看赵师兄在共聚焦显微镜下,全神贯注地追踪着荧光标记的微管蛋白在活细胞内的动态组装。


    看孙师姐一遍遍优化着免疫共沉淀的条件,试图抓取某个骨架调控蛋白的相互作用伴侣。


    看王哲师兄皱着眉头分析着一大堆Western Blot的灰度条带,对比着不同处理组的差异。


    在旁人看来,他只是一个好学的新人,在观摩学习。


    但只有陈佑华自己知道,他的大脑在以恐怖的速度同步运转着。


    他的目光扫过移液枪吸取的液体体积,扫过PCR仪设定的循环参数,扫过显微镜下捕捉的图像,扫过电脑屏幕上滚动的数据流……


    结合他早已刻入骨髓的理论知识。


    细胞骨架的分子机制、信号通路的级联反应、实验技术的内在原理和潜在陷阱。


    他的思维如同高速计算机,瞬间推演出眼前这个操作的目的、依据,以及可能存在的漏洞或优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