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回宫急召户部臣,途述民忧埋预案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雪粒子零星飘落,落在朱厚照青色布衣上,很快化作细小水珠,濡湿了衣料。


    这寒冷的雪,仿佛也预示着此刻并不轻松的氛围。


    他快步走在回宫的宫道上,脚步比来时急促许多。


    腰间的小风车没了“呼呼”转动的兴致,耷拉着叶片,像被冻蔫了似的。


    这急促的脚步和耷拉的风车,无不显示出他内心的急切。


    张永跟在后面,手里紧紧攥着记满民生问题的小本子,连冻得发红的手指都不敢放松。


    他能感觉到,陛下此刻的心情,比这寒冬的天气还要凝重。


    这小本子,承载着百姓的疾苦,也牵动着陛下的心。


    转过拐角,玄武门高大的门楼出现在眼前。


    守卫的校尉见是朱厚照和张永,连忙躬身行礼。


    刚想开口问安,就被朱厚照摆手打断:“不必多礼,开门。”


    校尉不敢耽搁,迅速推开沉重的宫门。


    朱厚照抬脚迈进去,刚踏入宫门,就停下脚步,转头对张永道:“你现在就去户部,把韩文叫来坤宁宫暖阁,朕有要事跟他说。”


    这紧急的命令,显示出事情的紧迫性。


    “奴婢遵旨!”张永刚要转身,就被朱厚照叫住。


    他连忙停下,等着陛下的后续吩咐。


    朱厚照皱着眉想了想,补充道:“光叫韩文不够,把欧阳铎也带上。”


    “欧阳主事熟悉基层民政,朕听他奏报过州县赋税的事,让他一起来,能更清楚百姓的难处。”


    这细致的安排,体现出陛下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张永心里一动,陛下连欧阳铎这样的中层主事都记着,显然是真把民生问题放在了心上。


    他连忙躬身应道:“奴婢记住了!这就去户部传旨!”


    “等等。”朱厚照又开口,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


    “你去户部的路上,先把咱们出宫遇上的民生问题,跟他们俩说说,冬防捐、过路费、菜行强压价,还有官吏敲诈的事,每一条都讲清楚,让他们心里先有个底。”


    “免得见了朕,还得花时间从头说,百姓的事,耽误不起。”


    这周全的考虑,彰显出陛下对百姓的关怀。


    “奴婢明白!”张永重重点头,攥着小本子的手更紧了,转身就朝着户部衙门的方向快步跑去,鞋底子踩在积雪的宫道上,发出“咯吱咯吱”的急促声响。


    这急促的脚步声,仿佛是拯救百姓疾苦的号角。


    朱厚照看着张永远去的背影,才继续朝着坤宁宫走。


    原本因逛庙会泛起的轻松,早已被茶肆里听到的民生苦水冲得一干二净。


    他抬手拂去肩上的雪粒,指尖冰凉,心里却像压着团火。


    那些基层官吏借着各种由头搜刮百姓,户部竟半点不知,若不是他出宫,这些事还不知道要被瞒多久!


    这愤怒的心情,源于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官吏的不满。


    与此同时,户部衙门的议事厅里,韩文正和欧阳铎围着一张粮册,眉头紧锁地讨论着。


    “今年京畿的粮价确实有些波动,但户部奏报里只写了‘略有上涨’,怎么会涨到七十文一斗?”韩文指着粮册上的数字,语气里满是疑惑。


    这疑惑,源于对实际情况和奏报不符的不解。


    欧阳铎也皱着眉:“属下前几天收到通州的线报,说有粮商在囤粮,当时还以为是个别情况,现在看来,怕是不止通州一处。”


    这判断,显示出他对粮价问题的担忧。


    两人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紧接着,张永的声音就传了进来:“韩尚书、欧阳主事在吗?陛下有旨,召二位即刻去坤宁宫暖阁见驾!”


    这突如其来的旨意,让两人感到意外。


    韩文和欧阳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讶。


    这个时辰,陛下怎么会突然召他们入宫?难道是粮价的事被陛下知道了?


    这猜测,反映出他们对局势的敏锐感知。


    两人连忙起身,快步走到门口,见张永跑得满头大汗,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连忙问道:“张公公,陛下突然召我们,是出了什么事?”


    这询问,显示出他们对陛下召见的重视。


    张永抹了把额头的汗,一边领着两人往外走,一边急声道:“陛下今天出宫逛庙会,在茶肆里听到百姓抱怨,心里急得很,特意让奴婢来叫你们,路上还特意吩咐,让奴婢把听到的事跟二位说说。”


    “先说粮价。”张永一边走,一边翻开手里的小本子,“陛下在茶肆里听一个短打汉子说,城西的粮价已经涨到七十文一斗了,比往年贵了二十文,还有粮商囤粮,等着继续涨价。”


    这详细的转述,让两人对事情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韩文的脚步顿了一下,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竟涨了这么多?户部奏报里只说‘五十文左右’,这是有人在瞒报!”


    这愤怒,源于对瞒报行为的谴责。


    欧阳铎也皱紧了眉:“粮商囤粮是重罪,竟敢在京师眼皮子底下做这种事,怕是背后有人撑腰!”


    这分析,显示出他对问题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思考。


    “还不止粮价。”张永继续说道,手指在小本子上快速滑动,“还有‘冬防捐’,城西有个姓王的百姓,因为交不起捐税,被差役把家里的棉被都搬走了,大冷天的,一家老小冻得没法过。”


    “通州到京城的朝阳门,有个姓赵的差役领头,私收过路费,就算有官府的路引,也要交五十文,不给就扣货,好多货郎都被坑过。”


    这一个个问题的揭露,让两人的心情更加沉重。


    韩文听到这里,忍不住拍了一下大腿,语气里满是愤怒:“简直无法无天!冬防捐是去年就废除的苛捐,差役竟敢私收!还有私收过路费,这是把朝廷的规矩当摆设!”


    这愤怒,源于对官吏违法乱纪行为的痛恨。


    欧阳铎一边听,一边从怀里掏出纸笔,飞快地记录着,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在喧闹的宫道上格外清晰。


    “张公公,您接着说,还有哪些事?”


    这记录,体现了他对问题的重视和严谨的态度。


    “城郊的菜农更苦。”张永叹了口气,“有个菜农种了二亩白菜,被一个叫‘黄老虎’的菜行头逼着低价卖,不卖就叫人拔菜,菜农跟他吵了几句,还被打了,现在还躺在床上起不来。”


    “还有铁匠铺和杂货铺,铁匠铺被‘消防吏’借口‘有火灾隐患’罚二百文,不给就封铺;杂货铺每月要给‘街长’送两斤肉,不送就天天查卫生,折腾得没法做生意。”


    这一个个悲惨的遭遇,让人痛心疾首。


    欧阳铎的笔停了下来,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脸色凝重得能滴出水来:“这些基层官吏,简直是在刮百姓的血汗!属下之前巡查州县时,也发现过类似的事,没想到京师里也这么严重!”


    这感慨,反映出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韩文深吸一口气,压下心里的怒火:“陛下召我们入宫,定是要查这些事,咱们得赶紧想个章程,不能让陛下失望,更不能让百姓再受苦。”


    这决心,显示出他对解决问题的坚定信念。


    张永领着两人穿过一道宫门,宫道两旁的灯笼映着积雪,泛着冷光,远处已经能看到坤宁宫的轮廓了。


    “陛下还说,欧阳主事熟悉基层,让您一起过来,就是想听听您的看法。”张永转头对欧阳铎道,“您可得好好想想,这些事该从哪儿查起,才能又快又准。”


    这提醒,为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


    欧阳铎点头:“属下明白!基层的事,得找知情人,还得避开那些包庇的官吏,最好是让锦衣卫配合,悄悄查,免得打草惊蛇。”


    这建议,体现了他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


    韩文也跟着说道:“粮价的事,得先查囤粮的粮商,看看他们的粮都囤在哪儿,背后有没有官员勾结;冬防捐和过路费,得抓几个领头的差役,审出他们的上司是谁,才能连根拔起。”


    这具体的措施,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三人一边走,一边讨论着,脚步越来越快,坤宁宫的暖阁越来越近,宫门口的侍卫已经看到了他们,正躬身等候。


    这加快的脚步,显示出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急切心情。


    张永看着前面的暖阁,对两人道:“快到了,陛下还在里面等着呢,二位进去后,可得把百姓的苦跟陛下说清楚,咱们赶紧解决,别让百姓再盼了。”


    这嘱托,体现了对陛下的尊重和对百姓的关怀。


    韩文和欧阳铎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决心。


    不管这些事背后牵扯到谁,他们都要查到底,给陛下一个交代,给百姓一个公道。


    这决心,彰显了他们的正义和担当。


    暖阁的门就在眼前,里面透出温暖的灯光,隐约能看到朱厚照的身影在里面踱步。


    韩文和欧阳铎整理了一下衣襟,深吸一口气,准备踏入暖阁。


    这准备,显示出他们对陛下的敬重和对问题的严肃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