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刑寺议法叹势定,全票通过顺帝心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刑部衙门的议事厅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韩邦将考成法细则缓缓铺展在案上。


    堂官们围坐一圈,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其上。


    谁都心知肚明,这份细则虽看似剑指都察院,实则是陛下整顿吏治宏大棋局的第一步棋。


    这第一步,究竟会掀起怎样的波澜,众人心中皆无定数。


    故而气氛沉闷压抑!


    “大人,这考成法‘实绩不足三成降职’的条款也太严了。”


    刑部郎中赵凯率先打破沉默,眉头紧锁,语气里满是担忧。


    “要是以后推行到咱们刑部,怕是大家都要忙得晕头转向,根本顾不过来啊。”


    他无奈地摇了摇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虑。


    韩邦神色平静,拿起案上的统计条陈,指了指“民生折不足一成”的字样。


    “严?都察院弘治朝十八年,就办了这么点民生事,这还不够严吗?”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再说,陛下借刘宇的事推这个法,咱们能反对吗?难道要替都察院的懒政说话?”


    这话如同一记重锤,重重地敲在众人心头。


    赵凯被这番话噎得一时语塞,张了张嘴,却没发出声音,立刻哑口无言。


    其他堂官也纷纷低下头,眼神闪烁,没人再敢提“反对”二字,生怕引火烧身。


    就在这时,刑部的文书匆匆忙忙地进来,手中拿着一封书信。


    “大人,东厂刘公公派人送来的信。”


    文书恭敬地将信递上。


    韩邦接过信,拆开一看,嘴角忍不住微微勾起。


    信里只有一句话:“东厂已议,全票赞同考成法,锦衣卫亦同,韩大人明鉴。”


    这寥寥数语,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诸位看到了吧?”


    韩邦将信传给众人,目光扫视一圈。


    “厂卫都赞同了,咱们要是反对,就是跟陛下、跟厂卫都对着干,有好果子吃吗?”


    他的话如同警钟,在每个人耳边敲响。


    堂官们看完信,脸色瞬间彻底放松下来。


    既然有厂卫带头,他们赞同也不算“违心”,说不定还能落个“顺应新政”的好名声。


    何乐而不为呢?


    “大人,属下觉得考成法挺好。”


    另一位郎中连忙改口,眼神中透露出讨好之意。


    “至少能让都察院办实事,以后咱们刑部查贪腐,也能有他们配合了。”


    他的话引得众人纷纷点头。


    “没错!咱们还能提些‘贪腐证据移交时限’的补充意见,显得咱们用心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原本的沉闷瞬间变成了热烈的讨论。


    不多时,就敲定了赞同的回复和补充建议,仿佛之前的一切担忧都不曾存在。


    同一时间,大理寺的议事厅里,吴一贯正拿着考成法细则,眉头微蹙,陷入了沉思。


    他担心“大理寺复核督查结果”的条款会增加大理寺的工作量,正绞尽脑汁地想找理由提修改意见。


    “寺卿,您看这条款……”


    大理寺评事孙浩顺着他的意思开口,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


    “咱们大理寺本来就忙,再加上复核都察院的实绩,怕是人手不够啊。”


    他希望吴一贯能认同自己的观点,一起反对这个条款。


    吴一贯还没来得及接话,小吏就拿着一封锦衣卫的信匆匆进来。


    “寺卿,陆指挥使派人送信来了!”


    小吏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信里的内容很直接:“锦衣卫已全票赞同考成法,陛下意已决,吴寺卿勿误。”


    吴一贯看完,心中最后一点“反对”的念头也没了。


    陆炳这话,分明是提醒他别逆势而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人手不够可以加,但陛下的新政不能挡。”


    吴一贯放下信,语气坚定,眼神中透露出果断。


    “都察院积弊这么久,要是咱们大理寺再反对,陛下怕是要觉得咱们跟文官集团抱团了。”


    他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不敢有丝毫懈怠。


    孙浩也明白过来,苦笑着摇了摇头。


    “还是寺卿想得周全,刘宇这一闹,倒是给陛下递了个好借口,咱们想反对都没理由。”


    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心中充满了无奈。


    “不仅没理由,还得赞同得漂亮点。”


    吴一贯拿起笔,在细则上批注“建议复核时需‘刑部、大理寺共同签字’,避免单一部门担责”。


    “把这条加进去,既显咱们的严谨,也能分担压力,一举两得。”


    他的想法得到了堂官们的纷纷点头赞同。


    很快,众人就达成一致,让文书写下赞同的回复,还特意注明“愿全力配合复核工作”。


    夕阳西下,天边被染成了一片绚烂的橙红色。


    刑部和大理寺的回复都送到了内阁,仿佛是两份沉甸甸的答卷。


    两份回复上,都是“全票赞同考成法”的字样,补充意见也写得详细具体,让人挑不出毛病。


    李东阳拿着两份回复,对杨一清笑道。


    “你看,果然跟咱们想的一样,刑寺两司也没反对,刘宇这‘垫脚石’,当得可真彻底。”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得意。


    杨一清也笑了,嘴角微微上扬。


    “明天暖阁议事,怕是要全票通过了,陛下这步棋,走得真是滴水不漏。”


    他对陛下的谋略深感钦佩。


    两人正说着,小吏又进来禀报。


    “首辅,都察院那边传来消息,新任左都御史的人选,陛下已经定了,明天议事时可能会一并宣布。”


    这个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李东阳和杨一清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好奇。


    陛下会选谁来接都察院这个烂摊子?


    是选正直的老臣,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威望来整顿都察院?


    还是选有魄力的新人,以其锐意进取的精神为都察院带来新的气象?


    夜色渐浓,如同一层厚厚的黑纱笼罩了整个京城。


    内阁的灯还亮着,在黑暗中显得格外醒目。


    李东阳将内阁、刑部、大理寺的回复和补充意见整理好,小心翼翼地放进锦盒。


    明天,这些就是他们回禀陛下的“答卷”。


    而考成法的落地、都察院的新掌门,都将在明天的暖阁议事上尘埃落定。


    这一夜,无数人怀着不同的心思,等待着明天的到来,不知道明天又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