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内阁议法窥帝意,无由反对皆赞同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李东阳怀揣着考成法细则,脚步急促地赶回内阁衙门。
他深知这份细则意义非凡,关乎着朝堂后续诸多事务的走向。
容不得丝毫耽搁。
此刻,内阁衙门内,杨一清正带领着几位内阁学士,埋头于新政文书的整理工作。
他们神情专注,手中的笔在纸上不停书写。
桌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文书,一片繁忙景象。
这堆积如山的文书,不仅是新政推进的见证。
更承载着内阁学士们为朝廷事务付出的心血。
李东阳刚踏入内阁衙门,杨一清便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到来。
他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迅速起身迎上前去。
杨一清眼中满是关切,急切地问道:“首辅,陛下那边对刘宇的处置定了?”
“考成法的事,陛下可有明确说法?”
这关切的话语,既透露出对刘宇事件后续处理的关注,也反映出对考成法这一重要事务的重视。
众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齐刷刷地聚焦在李东阳怀里的宣纸卷上。
他们心里都十分清楚,这份考成法细则,意义重大。
它关乎都察院未来的走向,甚至可能对整个朝堂的风气产生深远影响。
如此重要的文件,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条款都可能引发朝堂的重大变革。
李东阳神色沉稳,将考成法细则郑重地放在案上,随后缓缓展开。
他手指着“每季度民生督查十件、吏治弹劾五件”的条款,声音清晰而有力:“陛下已判刘宇全家发配哈密卫。”
“至于这考成法,陛下让咱们先研讨,明天再回禀意见。”
这一决定,既是对刘宇罪行的惩处,也为考成法的研讨推进给出了明确指示。
众人围拢过来,目光紧紧盯着案上的细则,心中思绪万千。
考成法的推行,意味着朝堂将迎来新的变革,各部门的工作方式和考核标准都将发生巨大变化。
他们深知,这一变革将带来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变革中适应并发挥作用,是他们此刻思考的重点。
杨一清俯身细看,手指在“内阁与锦衣卫共同核查”的字样上停顿下来。
他微微皱眉,若有所思道:“这细则倒是具体,堵死了敷衍的漏洞。”
“只是……这分明是陛下早就想好的框架,借都察院的事推出罢了。”
杨一清敏锐地察觉到考成法背后的深意,意识到这并非临时起意,而是陛下早有谋划。
旁边的内阁学士王鏊也微微点头,附和道:“首辅,您看‘实绩不足三成降职’这一条,力度比之前的条例严多了。”
“陛下这是借刘宇的事,给都察院立规矩啊!”
王鏊从条款的严格程度,看出陛下借刘宇事件整顿都察院的意图。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心中都门儿清。
陛下哪里是“临时写的细则”,分明是早有预谋。
刘宇的“欺上瞒下”,不过是给了推行考成法的绝佳由头。
大家都明白,刘宇事件只是陛下推行考成法的一个契机,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
这时,有位年轻的学士忍不住,压低声音道:“这考成法要是推行,以后各部门怕是都要被‘实绩’绑着,咱们内阁的核查压力也会大很多。”
“要不要……提些修改意见?”
年轻学士担忧考成法推行带来的压力,提出是否修改意见的想法。
话刚说完,杨一清就坚定地摇了摇头。
他目光严肃,认真道:“提什么?”
“刘宇操控奏折、都察院积弊摆在那儿,陛下拿‘民生督查不足’说事儿,咱们怎么反对?”
“总不能说‘都察院不用办实事’吧?那不成了替懒政说话,传出去要被百姓骂的!”
杨一清从现实情况出发,指出反对考成法的不合理性,强调不能为懒政辩护。
李东阳沉思片刻,拿起案上的统计条陈,轻轻放在考成法旁边。
他神情凝重,缓缓说道:“陛下早就留了后手,弘治朝民生折才一成不到,这就是铁证。”
“咱们要是反对,陛下一句‘难道要让都察院继续怼皇帝不办事’,就能把咱们问住。”
李东阳通过分析弘治朝民生折的情况,进一步说明陛下推行考成法的充分准备和反对的艰难。
众人看着条陈上的数字,都陷入了沉默。
确实,刘宇的事让都察院成了“众矢之的”。
现在反对考成法,就是站在“维护积弊”的一边,根本没有合理理由。
大家意识到反对考成法将面临的不利局面,陷入沉思。
王鏊长叹一口气,满脸无奈道:“说到底,还是刘宇自己作的。”
“要是他没逼下属写假折,陛下就算想推考成法,也没这么顺理成章的由头。”
“现在好了,证据确凿,民心也在陛下那边,咱们反对就是逆势而为,不仅没用,还可能被陛下认为是‘跟文官集团抱团’。”
王鏊将考成法推行的原因归结于刘宇的错误行为,指出反对考成法的不明智。
李东阳见众人都想通了,便开口道:“既然没理由反对,那咱们就一致赞同,顺便提些‘细化核查流程’‘设立申诉通道’的补充意见。”
“既显咱们的严谨,也给陛下留了调整的余地。”
李东阳提出在赞同考成法的基础上,提出补充意见,以体现内阁的严谨和为陛下考虑。
杨一清立刻附和:“首辅说得对!补充意见要具体,比如‘民生督查需附州县官回执’,这样能避免都察院做表面功夫,陛下也会觉得咱们是真心为新政着想。”
杨一清进一步细化补充意见的内容,强调其具体性和对新政的积极作用。
众人纷纷点头,随即开始热烈讨论起来。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不断完善补充意见,笔墨在宣纸上沙沙作响。
原本可能存在的“反对声”,变成了“如何让考成法更完善”的积极讨论。
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共同为考成法的完善努力。
不多时,一份写满补充建议的文书就整理好了。
李东阳拿起文书,仔细看了一遍,满意地点点头:“这样一来,既顺应了陛下的意思,也尽到了咱们内阁的职责,明天回禀时,也有话说。”
李东阳对整理好的文书表示满意,认为其达到了既顺应陛下又履行内阁职责的目的。
就在这时,内阁的小吏匆匆进来禀报。
他神色匆匆,急切道:“首辅,东厂的刘公公派人来说,他们也研讨完考成法了,让小的跟您说一声,他们那边也没意见,还说‘锦衣卫那边肯定也赞同’。”
小吏带来的消息,进一步表明厂卫对考成法的态度,为考成法的推行增添了助力。
李东阳和杨一清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了然。
果然,厂卫那边跟陛下一条心,连研讨都是“秒过”,看来这考成法,推行已是定局。
他们通过小吏的消息,确认了考成法推行的必然性。
杨一清笑着道:“看来不仅咱们内阁,其他部门也都明白,现在反对考成法,就是自讨没趣。”
“明天暖阁议事,怕是除了极少数人,大家都会赞同,陛下这步棋,走得真是高。”
杨一清对陛下推行考成法的策略表示赞叹,认为陛下高瞻远瞩。
李东阳将考成法细则和补充意见叠好,小心翼翼地放进锦袋。
他神色严肃,认真道:“行了,今天就到这儿,大家回去再琢磨琢磨,明天回禀陛下时,别出纰漏。”
李东阳对后续工作提出要求,确保明天回禀陛下时万无一失。
众人起身告辞,走出内阁衙门时,都忍不住看向坤宁宫的方向。
他们心中感慨万千,那位年轻的帝王,看似放权让大臣研讨,实则早已把“赞同”的路铺得明明白白,谁也没法绕开。
大家对陛下的政治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意识到在朝堂变革中需顺应局势。
而内阁衙门外,夕阳正缓缓落下,将宫墙染成一片金色。
那金色的光芒,仿佛预示着新的变革即将到来。
这美丽的夕阳景色,与朝堂即将发生的变革相互映衬,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李东阳站在台阶上,手里紧紧攥着锦袋,心里清楚:考成法的推行,只是陛下整顿吏治的开始,接下来,怕是还有更多“新政”要落地。
他们这些大臣,只能顺着陛下的步伐,往前走,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
李东阳对未来的朝堂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明白大臣们需在变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