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三司回衙传条例,宇独恐吓压异声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坤宁宫暖阁内,朱厚照正伏案于堆积如山的案牍之间,全神贯注地草拟《问刑条例》的宣传方案。


    他深知“法不阿贵”这一理念若要深入人心,绝非一纸空文所能达成,需得精心谋划,让这股清正之风拂遍朝堂与民间。


    此时,三法司主官已迈出皇宫那威严的宫门,各自登上等候在外的马车。


    车轮滚滚,朝着衙署方向疾驰而去,一场围绕条例完善的深度讨论即将在三处衙署热烈展开,而这三处讨论的结果,或许将决定这新条例能否真正成为整治贪腐、肃清朝纲的利器。


    刑部尚书韩邦坐在马车里,手中紧紧握着《问刑条例》草案的封皮,反复摩挲着,仿佛这样就能从那薄薄的纸张中汲取力量。


    他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陛下那郑重且坚定的神情,以及那掷地有声的“法不阿贵”嘱托。


    这嘱托如同一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在他的肩头,却又让他眼神越发坚定。


    他深知此次条例完善意义重大,绝非走过场,必须让下属如实提意见,不掺半点水分,如此方能不辜负陛下期望,让这新条例真正成为一把高悬的利剑,斩断贪腐的根源。


    大理寺卿吴一贯则闭目养神,看似平静,心里却在不停盘算。


    他思索着如何让寺内官员畅所欲言,既不违逆陛下“法不阿贵”的旨意,又能完善条例细节,使条例更具可操作性。


    他明白,这新条例若要落地生根,必须兼顾法理与情理,既要让贪官闻风丧胆,又要让无辜者不受牵连,这其中的分寸拿捏,着实不易。


    只有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宇,坐在马车上脸色阴沉如水。


    他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车壁,那“嗒嗒”声仿佛是他内心焦虑的写照。


    他满脑子都是如何让下属“听话”,别真的写什么“赞同”意见,只想着维护文官集团的利益,全然不顾陛下整治贪腐的决心。


    在他眼中,这新条例就像是一把双刃剑,若真严格执行,必将触动文官集团的利益,而自己作为都察院的主官,又怎能不为自己的前途和“圈子”考虑?


    半个时辰后,韩邦率先回到刑部衙署。


    他雷厉风行,立刻让人召集所有堂官,在议事厅内围坐。


    待众人坐定,他将草案铺在案中央,推到众人面前,语气平和却郑重:“陛下有旨,《问刑条例》需咱们三法司共同完善,每人都要单独上奏折提意见。”


    “无需顾忌任何人,觉得条款合理就写赞同,觉得有疏漏就提修改建议,如实写即可,本尚书绝不干涉,陛下也定能明察!”


    堂官们闻言,纷纷松了口气。


    之前他们还担心要按上司意思“统一口径”,没想到韩尚书如此公允,这让他们有了大胆表达真实想法的勇气。


    刑部郎中王瑾拿起草案,翻到“贪腐数额超五万两斩立决”的条款,笑着道:“这条好!”


    “之前贪官贪了几十万两还能靠关系减刑,现在有了硬规矩,看谁还敢伸手!”


    另一个主事补充道:“臣觉得‘边军贪腐专项条款’可以再细化,比如‘克扣军粮一月以上即严惩’,这样更有针对性,能更好地整治边军贪腐问题。”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议事厅内气氛热烈,无人敢搞小动作,都在真心为完善条例出主意。


    与此同时,吴一贯也回到了大理寺。


    他召集堂官后,没有多余废话,直接道:“陛下要的是能落地、能震慑贪腐的条例,不是‘面子工程’。”


    “条例核心是‘法不阿贵’,于国于民都有利,你们不用看本寺的脸色,也不用怕得罪人,觉得对就赞,不对就提,本寺保你们畅所欲言!”


    大理寺评事李修立刻道:“臣赞同‘取消文官刑不上大夫’,但建议‘量刑时需区分主动贪腐与被动牵连’,避免冤枉好人,这样才能体现法律的公正。”


    “臣附议!另外‘贪腐证据认定’可以加一条‘物证优先’,防止有人诬告陷害,保障官员的合法权益。”另一个堂官接口道。


    吴一贯点头附和,让书吏记下众人意见,整个过程公开透明,毫无压抑之感,官员们都能感受到一种开放包容的氛围。


    而都察院衙署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刘宇将堂官们召集到议事厅,没有像韩邦、吴一贯那样平和说明,而是直接将草案狠狠扔在案上,“啪”的一声,吓得众人一哆嗦。


    他双手叉腰,目光像刀子一样扫过众人,沉声道:“陛下要‘单独上奏’,但你们给本御史记好了 —— 别以为可以随心所欲!”


    “若谁敢写‘赞同’条例,或是提些无关痛痒的废话敷衍,别怪本御史让你们在都察院待不下去!”


    “都察院是弹劾百官的地方,不是给你们拍陛下马屁的地方!条例太严,伤了文官体面,以后谁还配合咱们工作?”


    有个年轻的监察御史刚想开口:“大人,可条例确实能堵贪腐漏洞……”


    话还没说完,就被刘宇狠狠瞪了一眼:“你懂什么?文官集团要是不满,咱们都察院以后寸步难行!轮得到你说话?”


    年轻御史被怼得满脸通红,低下头不敢再言,其他堂官也吓得噤声,没人敢再反驳,议事厅内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刘宇见众人都怕了,心里得意,冷哼一声:“三天后,所有奏折必须交上来,本御史会逐一审阅,别想着耍小聪明,用抄来的意见蒙混过关!”


    “若是让本御史发现谁阳奉阴违,轻则贬官,重则革职,你们自己掂量着办!”


    说完,他拂袖而去,议事厅内瞬间陷入压抑的沉默,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


    过了好一会儿,有人小声道:“刘大人都这么说了,咱们还是写‘反对条例过严’吧,不然真要丢官了。”


    “是啊,胳膊拧不过大腿,陛下远在皇宫,哪知道咱们的难处?”


    众人纷纷附和,脸上满是无奈,只有刚才被怼的年轻御史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眼底闪过一丝不服 —— 陛下要的是清明吏治,怎能因上司恐吓就违心?


    他抬头看向案上的草案,“贪腐无特权”五个字格外醒目。


    想起之前查办的一个贪官,因是文官就只被降职,百姓怨声载道,心里更是纠结。


    他深知此次条例完善对百姓的重要性,可面对刘宇的威胁,又不知该如何抉择。


    旁边的老御史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声道:“别冲动,刘大人手眼通天,咱们惹不起。”


    年轻御史咬了咬牙,没有说话,只是默默记住了草案上的条款,心里做着艰难的决定,他不想违背自己的良心,却又害怕失去官职。


    都察院的压抑与刑部、大理寺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却没人知道,这场由刘宇掀起的恐吓,非但没能堵住真实意见,反而激起了某些人的反抗之心。


    他们心中那团对正义的火焰,正因这无理的打压而燃烧得更加旺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股力量将冲破阴霾,让“法不阿贵”的阳光真正照耀在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