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帝定新规防威逼,三司领命促落地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暖阁内,炭火噼啪作响,气氛温暖而静谧。


    李东阳躬身应完旨,抬头看向朱厚照。


    只见朱厚照正凝视着草案上“法不阿贵”四个字,眼神里的坚定让李东阳心头一暖。


    “陛下,刚才刘宇、吴一贯的反应,果然如您所料,还是舍不得文官的特权啊。”


    李东阳轻声开口,打破了短暂的安静。


    朱厚照收回目光,笑了笑。


    “他们当了一辈子文官,习惯了‘刑不上大夫’的优待,突然要和武官、小吏一样遵法,自然不适应。”


    “但大明的律法,不是为特权阶层服务的,必须一碗水端平,否则怎么服众?怎么震慑贪腐?”


    朱厚照走到李东阳面前,继续说道。


    “所以朕才定了‘单独上奏’的规矩。”


    “若是允许联名,刘宇、吴一贯定会威逼下属统一口径,到时候咱们听到的都是‘赞同’的假意见,条例落地还是会出问题。”


    “单独上奏就不一样了,小吏们没了上司的压力,敢说真话,咱们才能知道条例到底有哪些疏漏,哪些地方需要修改。”


    朱厚照进一步解释道。


    李东阳恍然大悟,连忙躬身赞叹。


    “陛下这招太高明了!既杜绝了三司大佬裹挟部门意见,又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还能避免暗箱操作,真是一举三得!”


    “臣之前还担心,刘宇他们会暗中做手脚,现在有了这个规矩,他们就算想动手脚,也没了机会!”


    李东阳继续说道。


    朱厚照笑着摆手。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 整顿吏治本就难,若是连条例修订都被特权阶层操控,那新政就成了笑话。”


    朱厚照想起之前清查兵部窝案时,文官集团抱团阻挠的场景,语气沉了几分。


    “之前刘大夏的同党,就是靠着联名上奏混淆视听,差点让贪腐案不了了之,这次绝不能重蹈覆辙。”


    李东阳点头附和。


    “陛下说得是!那次多亏了陛下明察秋毫,才没让贪官蒙混过关。这次有了‘单独上奏’的规矩,定能让条例修订得更完善。”


    “不过臣有个顾虑 —— 单独上奏虽能保真实,但三法司官吏众多,奏折汇总起来怕是要耗费不少时间,效率会不会太低了?”


    李东阳像是想起了什么,又道。


    朱厚照早就想到了这一点,笑道。


    “效率慢一点没关系,朕要的是‘真’,不是‘快’。”


    “若是为了快而放弃真实,弄出一个‘一致通过’的假象,条例推行后出了问题,反而要花更多时间去补救,得不偿失。”


    “内阁汇总时,你牵头,让杨一清、韩文他们一起帮忙,逐一审阅奏折,只要是合理的意见,比如‘地方贪腐证据收集难度大’‘边防量刑需灵活’之类的,都要采纳;若是为了维护特权的无理要求,直接驳回就行。”


    朱厚照详细安排道。


    “臣遵旨!”


    李东阳躬身应道,心里彻底放下了顾虑。


    陛下不仅考虑到了公平,还想到了执行层面的细节,真是思虑周全。


    他看着朱厚照年轻却沉稳的脸庞,越发觉得,跟着这样的君主,大明中兴绝非空谈。


    朱厚照回到案前,拿起草案,翻到“贪腐证据认定”那一页。


    他指着其中一条道。


    “比如这一条,‘贪腐证据需有三人以上佐证’,就可能有问题 —— 地方小吏要是想举报上司,哪敢找三个人一起作证?容易被报复。”


    “等奏折汇总上来,若是有官吏提这个问题,咱们就改成‘两人佐证 + 物证即可’,既保证证据真实,又保护举报者。”


    朱厚照提出了修改意见。


    李东阳凑上前看了看,连连点头。


    “陛下考虑得太细致了!这一条确实有疏漏,若是按原条款,很多地方贪腐案怕是没人敢举报。”


    “所以说,要听真实意见,才能发现这些细节问题。”


    朱厚照放下草案,语气轻松了些。


    “三天时间,足够三法司的官吏们琢磨条例了,咱们也正好趁这几天,把国子监武科的招生简章敲定下来。”


    朱厚照接着说道。


    “臣已经让礼部拟好了初稿,明天就给陛下呈上来。”


    李东阳连忙道,生怕耽误了新政进度。


    朱厚照满意地点头。


    “好,武科和条例一样重要,都是正德新政的基石 —— 条例管吏治,武科育人才,两者结合,才能让大明越来越强。”


    两人又聊了半个时辰,从武科的课程设置到条例的宣传推广,事无巨细都讨论了一遍。


    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洒在暖阁的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暖阁里的茶香和炭火的暖意交织在一起,格外温馨。


    “时候不早了,李首辅也累了,先回去休息吧,三天后咱们再汇总奏折,修改条例。”


    朱厚照看了看天色,说道。


    “臣遵旨!陛下也注意休息,别太操劳了。”


    李东阳躬身行礼,转身走出暖阁。


    看着李东阳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朱厚照拿起案上的草案,再次翻开。


    他手指轻轻划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款。


    他知道,条例修订只是新政的一步,后面还有边防整顿、民生改善等无数事情要做,但他并不着急。


    只要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每一个决定都出于公心,大明就一定能越来越好。


    张永端来一碗热汤,轻声道。


    “陛下,喝碗汤暖暖身子吧,您从早上到现在都没怎么吃东西。”


    朱厚照接过汤碗,喝了一口,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全身。


    他笑着道。


    “张永,你说三天后,三法司的官吏们会提什么意见?”


    张永想了想,道。


    “肯定有不少人赞同‘贪腐无特权’,毕竟基层官吏也受够了贪官的欺压;至于那些想维护特权的,单独上奏也不敢明说,陛下不用担心。”


    朱厚照点头。


    “希望如此吧。”


    他放下汤碗,走到窗前,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眼神里满是憧憬。


    三天后,等条例修改完善,就能颁布天下。


    再过不久,国子监武科开始招生,边防也会在张懋、徐光祚的整顿下越来越稳固。


    正德元年的开局,已经稳了。


    大明的未来,也越来越清晰。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回到案前,拿起纸笔,开始草拟条例颁布后的宣传方案。


    他要让天下百姓都知道,正德朝的律法,是为他们而设的,是能保护他们的。


    炭火依旧噼啪作响,映着他年轻而坚毅的脸庞,也映着大明充满希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