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三司议案显分歧,帝戳特权冷嘲讽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三法司主官捧着《问刑条例》草案,翻页的手指越来越慢。


    暖阁里的炭火噼啪作响,却压不住空气中的凝重。


    刘宇的目光反复停留在“文官贪腐与武官同罪,无任何减免”那一页。


    指节不自觉地收紧。


    他当了二十年文官,早已习惯“刑不上大夫”的潜规则。


    骤然取消特权,心里总觉得不自在。


    吴一贯则盯着“旧制惯例作废”的批注,眉头皱成了川字。


    偷偷瞥了一眼朱厚照,见陛下神色平静,又赶紧低下头。


    心里盘算着该怎么开口,才不会触怒陛下。


    只有韩邦,翻完最后一页,轻轻合上草案,神色平静。


    似乎在认真琢磨条款的可执行性。


    朱厚照靠在椅背上,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慢悠悠道:“都看完了?说说吧,有什么意见,不用藏着掖着。”


    话音刚落,刘宇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有一议——草案中‘文官贪腐与武官同罪,无任何减免’的条款,是否过于苛责?”


    “文官身系地方政务、朝堂运转,若是因小贪就重判,恐导致官员人人自危,没人敢放手办事,反而影响新政推进啊!”


    他说得恳切,眼神里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吴一贯见状,连忙附和:“是啊陛下!旧制中‘刑不上大夫’的惯例,延续了百余年,是为了维护文官体面,彰显朝廷对士人的尊重。”


    “如今骤然取消,恐引发文官集团不满,万一有人借机煽动,怕是会给朝堂添乱,还请陛下三思!”


    他说着,偷偷观察朱厚照的脸色,生怕陛下动怒。


    李东阳站在一旁,心里冷笑。


    这哪里是怕“影响运转”“引发不满”,分明是舍不得文官的特权。


    他看向朱厚照,果然见陛下放下茶杯,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眼神却冷了下来。


    “苛责?”朱厚照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力,“你们是觉得文官没了‘特权’,心里不舒服,才觉得苛责吧?”


    他站起身,走到案前,指着草案上“刘大夏贪腐三百万两”的批注,提高声音:“刘大夏贪军饷时,你们怎么不说‘苛责’?边军将士冻饿致死时,你们怎么不说‘影响运转’?”


    “那些被贪官逼得家破人亡的百姓,你们怎么不说‘要尊重’?朕要的是‘法不阿贵’,不是让文官拿着特权当护身符,继续鱼肉百姓!”


    刘宇、吴一贯被怼得脸色煞白,头埋得更低,冷汗顺着脸颊往下流。


    陛下的话像刀子一样,戳穿了他们的小心思,让他们无地自容。


    刘宇张了张嘴,想辩解,却发现喉咙发紧,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吴一贯更是浑身发抖,连手里的笏板都快握不住了。


    暖阁里静得可怕,只有朱厚照的呼吸声和炭火的噼啪声。


    韩邦见状,知道不能再让气氛僵下去,连忙上前打圆场:“陛下所言极是!‘法不阿贵’是新政的核心,臣完全赞同!”


    “只是条例涉及全国刑狱,从地方县衙到京师三法司,执行细节繁多,臣担心仅凭咱们几人商议,会有疏漏。”


    “不如让刑部官吏共同研讨,比如‘贪腐证据认定’‘地方与京师量刑统一’等细节,大家一起拿出意见,才能确保条例落地无偏差,不引发争议。”


    他的话说得中肯,既肯定了陛下的主张,又提出了务实的建议,给了刘宇、吴一贯台阶下,也让气氛缓和了不少。


    朱厚照的脸色渐渐缓和,他看着韩邦,点了点头:“韩尚书考虑得周到,条例确实需要细化,不能拍脑袋决定。”


    他转向刘宇、吴一贯,语气依旧带着威严:“你们俩也说说,韩尚书的提议,你们觉得如何?”


    刘宇、吴一贯连忙抬起头,如蒙大赦:“臣……臣赞同韩尚书的提议!让官吏共同研讨,更显公允!”


    “是啊陛下,多听听大家的意见,才能让条例更完善!”


    两人的声音还有些发颤,却明显松了口气。


    朱厚照笑了笑,眼神却带着一丝深意:“既然如此,朕有个主意,能让大家都心服口服,也能确保意见真实,不掺水分。”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法司主官和李东阳,缓缓道:“你们三法司,各自将草案带回衙署,给所有官吏看,无论是主事还是小吏,都要让他们知晓条款内容。”


    “然后,每个官员都要单独给内阁上奏折,说明自己是赞同还是反对,以及具体理由,不许联名上奏,也不许互相商议串供!”


    李东阳心里一动,瞬间明白了陛下的用意。


    若是联名上奏,三司主官很可能威逼下属统一口径,让意见失真。


    而单独上奏,下属们没了群体压力,更敢说真话,也能减少主官的操控,真是高明!


    他暗自赞叹,陛下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深的权谋,难怪能在半年内稳住朝堂,推进新政。


    刘宇、吴一贯听完,脸色再次微变。


    他们原本还想着回去后,让下属都签“赞同”的意见,现在陛下要求单独上奏,根本没法威逼,只能听凭下属真实表态,心里顿时没了底。


    可陛下已经开口,他们不敢反驳,只能躬身应道:“臣遵旨!”


    韩邦倒是没什么异议,他本来就想让刑部官吏充分讨论,单独上奏正好能听到不同声音。


    他躬身道:“臣遵旨!定让刑部所有官吏认真研讨,单独上奏,绝不隐瞒意见!”


    朱厚照点了点头:“好!给你们三天时间,三天后,内阁会汇总所有奏折,咱们再根据意见修改条例,确保它既威严又贴合实际,能真正震慑贪腐,护佑百姓。”


    “记住,朕要的是真实意见,不是‘一致通过’的假象。若是让朕发现有人威逼下属、弄虚作假,休怪朕不客气!”


    最后一句话,他说得格外严肃,眼神扫过刘宇、吴一贯,带着明显的警告。


    “臣等不敢!”三人齐声应道,躬身行礼后,捧着草案,依次走出暖阁。


    刘宇、吴一贯走在前面,脚步沉重,脸色凝重。


    韩邦跟在后面,神色平静,还在琢磨着回去后该如何组织刑部官吏研讨。


    暖阁里只剩下朱厚照和李东阳。


    李东阳躬身道:“陛下此计高明!单独上奏既避免了三司主官操控意见,又能听到真实声音,还能让官吏们参与新政,增强他们对条例的认同感,真是一举多得!”


    朱厚照笑了笑,回到案前坐下:“朕就是不想让条例变成‘文官特权保护法’,也不想让它变成一纸空文。只有让更多人参与,才能让它更完善,落地时也更顺利。”


    他拿起草案,翻到“贪腐无特权”那一页,手指轻轻摩挲:“三天后,看看大家的意见,咱们再做修改,争取让这份条例,成为大明吏治清明的开端。”


    李东阳躬身应道:“陛下英明,臣定配合内阁做好汇总工作,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暖阁外的阳光越发明媚,透过窗棂洒在草案上,照亮了“法不阿贵”四个小字,也照亮了正德新政的前路。


    朱厚照看着那四个字,眼神坚定。


    无论遇到多少阻力,他都要把这份条例推行下去,让大明的法律,真正为百姓而设,为江山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