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年假复工递条例,帝召三司议新规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正德元年正月初六的清晨,京师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


    街面上却已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挑着货担的商贩、赶着马车的官员、清扫积雪的杂役,往来穿梭。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京官们结束了五天年假,身着朝服陆续返回衙署。


    吏部、户部、兵部的大门早早敞开,衙役们忙着洒扫庭院、整理文书,准备迎接新一年的政务。


    坤宁宫暖阁外的走廊上,李东阳捧着厚厚的《问刑条例》修订草案,站在晨光里。


    指尖轻轻摩挲着封面。


    这是他和内阁、兵部连日来的心血,连年假都没歇踏实,反复修改了七遍才定稿。


    他抬头望向暖阁的方向。


    想起正月初一奉天殿里帝后同庆、君臣同心的场景,嘴角忍不住上扬。


    陛下既有铁腕治贪的决心,又有体恤下人的温情,这样的君主,值得他倾尽全力辅佐!


    “李首辅,陛下让您进去呢。”


    张永轻手轻脚地走过来,小声提醒道。


    李东阳回过神,整理了一下朝服,跟着张永走进暖阁。


    暖阁里炭火正旺,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


    朱厚照穿着常服,正坐在案前翻看各地送来的民生奏报。


    见李东阳进来,放下奏报笑着起身:“李首辅倒是准时,年假刚过就把条例带来了,看来这几天没少费心。”


    “陛下谬赞了。”


    李东阳躬身行礼,双手将草案递上前。


    “陛下叮嘱过,《问刑条例》是新政的关键,臣不敢有丝毫耽搁,已整合了张懋、徐光祚两位国公提出的边防贪腐专项条款,完善了贪腐量刑的细节,尤其是‘文官贪腐与武官同罪’的条款,反复斟酌过,确保无疏漏。”


    朱厚照接过草案,沉甸甸的手感让他心里踏实。


    这不仅仅是一叠纸,更是大明吏治清明的希望。


    他坐在案前,认真翻阅起来。


    手指划过 “贪腐五万两斩立决”“勾结外臣夷三族”“取消文官刑不上大夫特权” 等关键条款时,眼神越发专注,时而眉头微蹙,时而微微点头,显然在仔细考量每一条的可行性。


    李东阳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喘。


    他知道,这份草案关乎新政成败,陛下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大明的未来!


    半柱香的时间过去,朱厚照终于翻完最后一页,将草案放在案上,却既没说同意,也没说反对。


    李东阳心里有些忐忑,刚想开口解释条款的考量。


    朱厚照却对着张永道:“张永,传朕的旨意,召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宇、大理寺卿吴一贯、刑部尚书韩邦即刻来坤宁宫暖阁,就《问刑条例》草案议事,不得延误!”


    “是!奴才遵旨!”


    张永连忙应声,转身快步走出暖阁。


    李东阳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心里暗自点头。


    陛下这是要让三法司共同参与商议,既体现了对刑狱部门的尊重,又能借助三法司的专业意见完善条例,更重要的是,能避免文官集团暗中串联阻挠,真是考虑周全!


    他躬身道:“陛下深谋远虑,让三法司参与议事,既能确保条例公允,又能堵住漏洞,臣佩服。”


    朱厚照笑了笑,指着案边的椅子道:“李首辅坐吧,别站着了。”


    “三法司掌全国刑狱,条例最终要靠他们落地执行,他们的意见至关重要。”


    “等会儿他们来了,咱们一起听听他们的想法,看看还有哪些疏漏,毕竟条例是死的,人是活的,得让它既威严又贴合实际,才能真正震慑贪腐。”


    李东阳谢过坐下,张永很快端来一杯热茶,递到他手里。


    茶香氤氲,暖了他的手,也暖了他的心。


    有这样英明且务实的君主,何愁大明不兴?


    两人闲聊了几句年假期间的琐事。


    朱厚照问起国子监武科筹备的进展。


    李东阳一一回禀:“臣已让礼部拟定了武科招生简章,教官人选也初步定了张仑、王守仁等人,只待条例敲定后,就可颁布全国,正月底开始报名。”


    “好。”


    朱厚照点头。


    “报名时一定要强调,寒门子弟有习武天赋者,破格录取,不能让门第卡住人才。”


    “臣记下了,定会严格执行。”


    李东阳应道。


    暖阁外传来脚步声,张永进来禀报:“陛下,刘御史、吴寺卿、韩尚书到了。”


    “让他们进来。”


    朱厚照坐直身子,语气恢复了帝王的威严。


    李东阳也站起身,看向门口。


    三法司的主官都是老臣,尤其是刘宇,之前曾因都察院贪腐案被陛下敲打,这次对条例的态度,或许会成为关键。


    刘宇、吴一贯、韩邦先后走进暖阁,三人都身着朝服,神色恭敬。


    看到案上的《问刑条例》草案时,互相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谨慎。


    正月初一陛下和太后同庆的和谐氛围还在眼前,谁都不敢轻易触逆鳞,尤其是涉及 “文官特权” 的条款,更是敏感。


    “臣刘宇 / 吴一贯 / 韩邦,参见陛下!”


    三人躬身行礼,声音整齐。


    “平身吧。”


    朱厚照指了指案上的草案。


    “召你们来,是为了这份《问刑条例》草案,你们都是掌刑狱的老臣,看看有什么意见,尽管说,不用顾忌。”


    三人谢过平身,依次走到案前,拿起草案翻看起来。


    刘宇的手指刚碰到 “取消文官刑不上大夫特权” 的条款,眼神就微微一沉。


    他是文官出身,骨子里还是觉得文官应有特殊待遇。


    吴一贯翻到 “贪腐量刑不分文武” 时,眉头也皱了起来。


    只有韩邦,面色平静,仔细看着每一条款,偶尔在心里盘算着执行的难度。


    暖阁里静了下来,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炭火的噼啪声。


    朱厚照靠在椅背上,目光在三人脸上扫过,将他们的细微反应尽收眼底。


    他早就料到文官出身的刘宇、吴一贯会有抵触,这也是他召三法司共同议事的原因之一,既要听取意见,也要敲打那些抱着 “特权” 不放的老顽固。


    李东阳站在一旁,也看出了三人的态度差异,心里暗自感叹。


    陛下让三法司同来,果然是有先见之明,若是只和内阁商议,恐怕很难发现执行层面的潜在阻力。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案上的草案上,“贪腐无特权” 五个字被照得格外醒目。


    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正德新政的决心。


    无论身份高低、文武之别,只要敢贪腐,就必将受到严惩!


    朱厚照看着那五个字,眼神越发坚定。


    他要的不是一纸空文,是能真正让大明吏治清明、百姓安居的铁律,哪怕遇到再多阻力,也绝不退缩!


    三法司的主官还在翻看草案,暖阁里的气氛渐渐凝重起来。


    一场关于条例修订的博弈,即将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