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御瓷献瑞彰国力,开局稳舵向盛世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红绸缓缓滑落,八张案上的御瓷彻底展露真容。


    奉天殿内静得能听到呼吸声。


    百官的目光牢牢粘在瓷器上,眼神里满是震撼。


    最中间的案上,一尊三尺高的青花 “龙凤呈祥” 瓶尤为夺目。


    青花色泽浓淡相宜,龙纹矫健腾跃,凤纹柔美舒展。


    龙鳞凤羽的每一根线条都清晰流畅,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瓶上飞出来。


    旁边的白釉 “五谷丰登” 碗,釉色莹白如羊脂。


    碗壁上刻着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纹路细腻,触感光滑。


    连谷穗的颗粒都清晰可见。


    最外侧的斗彩 “边防安宁” 盘更是惊艳。


    盘心画着边军将士戍守城楼、百姓在城下耕作的场景。


    红、绿、黄三色斗艳却不杂乱,将士的铠甲、百姓的衣衫都栩栩如生,充满生活气息。


    刘瑾躬身向前,尖细的嗓音带着得意。


    “陛下,太后,此批御瓷由景德镇官窑总管亲自督造,历时三月,挑选了上千件坯体,才选出这三十六件精品,特为正德元年贺岁!”


    张太后拿起一只白釉小碗,指尖轻抚碗壁,赞叹道。


    “这釉色真是细腻,比先帝时的御瓷还要莹润,工匠们费心了。”


    朱厚照则走到 “边防安宁” 斗彩盘前,弯腰细看,指着盘上的将士笑道。


    “这盘画的是边军戍守、百姓安乐,正合朕‘整顿边防、国泰民安’的心愿!”


    “朕要把这盘摆在暖阁里,每次看到它,就提醒自己不能忘了边军将士,不能忘了天下百姓!”


    百官闻言,纷纷躬身附和。


    “陛下心怀天下,实乃大明之幸!陛下愿景必成!”


    张太后放下白釉碗,拿起另一只绘着莲花的斗彩杯,柔声道。


    “民以食为天,那只‘五谷丰登’碗,哀家很是喜欢,愿我大明年年丰收,百姓都能吃饱穿暖。”


    “太后圣明!” 百官再次齐声应和,眼神里满是认同。


    帝后一心为民,这样的朝堂,怎会不兴盛?


    就在这时,一个身穿青色官服的太监上前躬身。


    他是景德镇官窑的督造太监,手里捧着一本簿册。


    “陛下,太后,诸位大人,此批御瓷不仅样式精美,工艺上也有不少革新,容奴才禀报。”


    朱厚照点头。


    “讲吧,让大家都听听咱们大明工匠的本事。”


    督造太监翻开簿册,朗声道。


    “第一,釉料配方改良 —— 奴才们在旧配方的基础上,加入了高岭土,让釉色更莹润,且不易开裂,比旧朝的御瓷耐用三成!”


    “第二,烧制工艺优化 —— 改进了窑温控制,让瓷器烧制成功率从旧朝的五成提升到八成,节省了大量原料和人工!”


    “第三,创新‘双线勾花’技法 —— 用粗细两条线条勾勒图案,让花纹更立体,这是我大明工匠首创,外邦绝无仅有!”


    每说一条,百官的惊叹声就大一分。


    一个熟悉瓷器的礼部主事忍不住道。


    “烧制成功率提升三成?这可是天大的突破!旧朝时,多少工匠因为烧坏瓷器被问责,现在终于不用担惊受怕了!”


    督造太监笑着点头。


    “正是!陛下还特意吩咐,允许工匠们大胆尝试,就算失败也不追责,这才敢创新技法!”


    朱厚照听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工匠是大明的基石,他们的创新能让百姓受益,能彰显大明国力,理应奖赏!”


    他对着刘瑾道。


    “传朕的旨意,赏景德镇官窑总管白银三百两,督造太监白银一百两,参与创新的工匠共赏白银一百两!再赐‘匠心报国’匾额一块,悬挂在官窑正堂!”


    “奴才遵旨!” 刘瑾连忙应声,心里暗叹陛下懂得体恤工匠,这才是明君所为。


    督造太监和跟着来的工匠代表 “扑通” 跪倒在地,热泪盈眶。


    “谢陛下隆恩!奴才们定当再接再厉,为陛下烧制更多精美瓷器,为大明争光!”


    “平身吧。” 朱厚照摆手。


    “好好回去带徒弟,把这些新工艺传下去,让景德镇的瓷器越来越精,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明的厉害!”


    百官看着这一幕,心里感慨万千。


    以前的皇帝只看重文官武将,何曾如此重视工匠?


    陛下连工匠的创新都记在心里,还重赏鼓励,这样的帝王,怎能不让人信服?


    一个老臣暗自点头。


    “连工匠都能得到重视,新政下的大明,真是事事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啊!”


    旁边的年轻官员则激动地说。


    “何止是瓷器!新币解决了币制混乱,国子监要设武科培养人才,边防也在整顿,大明想不强都难!”


    朱厚照待工匠退下,走到殿阶中央,目光扫过阶下的百官,语气郑重而坚定。


    “诸位卿家,今日元正朝会,呈上新币与御瓷,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告诉大家 —— 正德元年的开局,已经稳了!”


    “新币定财政,堵住贪腐漏洞,让国库充盈;御瓷彰匠心,鼓励创新创造,让国力提升;这两件事,是新政的第一步,也是个好开头!”


    他顿了顿,提高声音。


    “接下来,咱们还要做三件事 —— 修订《问刑条例》,让贪腐者无处遁形;整顿边防,让边军将士衣食无忧,守好大明疆土;国子监增设武科,培养文武双全的人才,为大明储备力量!”


    “这三件事,离不开诸位卿家的同心协力,朕希望大家能放下私心,拿出实干的劲头,和朕一起,把大明建设得更加强盛!”


    百官闻言,纷纷躬身行礼,声音整齐而响亮。


    “臣等遵旨!愿随陛下同心同德,共创正德盛世!”


    声音回荡在奉天殿内,穿透殿宇,飘向皇宫外的京师街头,与百姓的欢声笑语融为一体。


    朱厚照看着百官坚定的眼神,满意地点了点头。


    “好了,今日朝会就到这里,散朝吧!”


    “臣等告退!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百官再次行礼,依次退出奉天殿,脚步轻快,脸上满是干劲。


    他们都相信,跟着这样的陛下,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


    殿内只剩下朱厚照和张太后,母子俩并肩站在御案前,看着案上的新币和御瓷,相视一笑。


    “母后,您看,咱们大明的未来,是不是越来越有希望了?” 朱厚照笑着问道。


    张太后点头,眼里满是欣慰。


    “是啊,你长大了,懂得为国为民着想,母后为你骄傲。以后要是有什么难处,尽管和母后说,母后永远支持你。”


    “有母后这句话,儿臣就放心了。” 朱厚照心里暖暖的,半年前的隔阂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母子间的信任与扶持。


    刘瑾走进来禀报。


    “陛下,太后,御膳房已经备好了新年家宴,请二位移驾乾清宫用膳。”


    朱厚照扶着张太后的胳膊,笑道。


    “好,咱们母子今天好好吃顿团圆饭,庆祝正德元年的到来。”


    张太后笑着应道。


    “好,母后亲自给你夹你小时候最爱吃的红烧肉。”


    母子俩相携走出奉天殿,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耀眼。


    殿外的雪已经融化,露出了嫩绿的草芽,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


    宫道两旁的红灯笼依旧高悬,映着来来往往的太监宫女,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