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直臣不屈逆恐吓,暗书己见护公义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刘宇拂袖离去后,都察院的堂官们仿佛从一场无形的重压中解脱出来,个个如蒙大赦。


    然而,这解脱并未带来轻松的氛围,众人皆不敢大声说话,生怕触碰到什么敏感的神经。


    他们各自低着头,脚步匆匆却又小心翼翼,抱着那本《问刑条例》草案,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公房。


    那草案,此刻在他们手中,仿佛不是一份文件,而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年轻御史王伦回到公房,心中烦闷不已。


    他将草案随意地扔在案上,那“啪”的一声响,仿佛是他内心烦躁情绪的宣泄。


    随后,他开始烦躁地踱来踱去,每一步都似乎带着无尽的纠结。


    他既不想违心地在草案上写下反对意见,违背自己的良心和职责。


    又害怕得罪刘宇,从而丢了这来之不易的官职,毕竟在这官场中,得罪上司往往意味着前途尽毁。


    这种矛盾的心理,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他的心里,让他喘不过气来!


    隔壁公房的老御史张谦,则静静地坐在案前。


    他的手指轻轻划过草案上“贪腐无特权”的条款,眼神变得复杂起来。


    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曾经的无奈和屈辱,在这一刻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五年前,张谦曾查办过一起知府贪腐案。


    那知府贪了十万两赈灾银,证据确凿,本应受到严惩。


    然而,就因为他是“文官清流”,朝中大佬竟以“刑不上大夫”为由将他保下。


    最终,那知府只被贬官三级,而百姓们却怨声载道。


    张谦虽心中愤怒,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贪官逍遥法外!


    “难道还要让这种事再发生?”


    张谦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怒。


    他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猛地攥紧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陛下要的是清明吏治,我身为监察御史,怎能因上司恐吓就违心?”


    “丢官也不能丢了风骨!”


    他心中暗暗发誓,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职责,为这大明的吏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谦铺开宣纸,研好墨,提起狼毫笔。


    他的手腕悬停片刻,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随即,他落笔疾书,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仿佛要将自己的决心和信念都融入其中。


    “臣张谦,赞同《问刑条例》核心条款!”


    “‘贪腐无特权’乃民心所向,惟愿陛下执法必严,不分文武、不论出身,以儆效尤!”


    写完后,他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才将奏折折好,放进特制的木匣里,锁上铜锁。


    他知道,这封奏折可能会给自己惹来麻烦,但他毫不后悔,因为他坚信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


    王伦在公房里踱了半个时辰,心中的纠结越来越深。


    他走到窗边,想透透气,缓解一下内心的烦躁。


    就在这时,他正好看到张谦从公房出来,手里拿着一个木匣,神色坚定地走向库房。


    他知道,那是存放奏折的地方,显然张谦已经写好了自己的意见。


    “张大人都敢写赞同,我为什么不敢?”


    王伦心里一热,仿佛被张谦的勇气所感染。


    他想起陛下在奉天殿上说的“法不阿贵”,想起边军将士因贪腐冻饿的惨状。


    这些画面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让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终于,他下定了决心,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王伦回到案前,重新拿起草案,仔细研读起来。


    越看越觉得条例切中时弊,对打击贪腐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他也发现其中“地方贪腐证据收集需三人佐证”的条款有些不妥。


    地方小吏举报上司,本就冒着极大的风险,哪敢找三人一起作证?


    这样很容易被报复,导致无人敢举报贪官。


    他铺开宣纸,写道:“臣王伦,赞同《问刑条例》!”


    “条例堵贪腐漏洞,利国利民,实乃新政良策!”


    “仅提一建议:地方贪腐证据收集可简化为‘两人佐证 + 物证’,以保护举报者安全,避免因证据要求过严导致贪官漏网。”


    写完后,他怕被人看到,赶紧将奏折折成小块,塞进贴身的衣袋里。


    又将宣纸和墨锭藏进床底的木箱,反复检查了几遍,确认没有痕迹,才松了口气!


    接下来的两天,都察院的公房里一片死寂。


    只有偶尔传来的写字声和叹息声,打破了这沉闷的氛围。


    有人实在熬不住,照着别人的样子写了“条例过严,恐伤文官体面,建议放宽量刑”的雷同意见。


    他们害怕得罪刘宇,只能选择违心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有人则犹豫不决,内心在挣扎和矛盾中度过,直到最后一天才咬牙写下违心的话。


    只有张谦和王伦,始终没有动摇,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不为外界的压力所左右!


    三天期限一到,都察院的书吏开始汇总奏折,送到刘宇的公房。


    刘宇坐在案前,一边喝茶,一边翻看奏折。


    见十份里有九份都是“反对条例过严”的意见,而且措辞大同小异,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他就知道,这些下属不敢违逆他,只能按照他的意思去做。


    “算你们识相,不然有你们好果子吃!”


    刘宇哼了一声,随手将奏折扔在一边,准备让人送到内阁。


    他以为自己的计划得逞了,却没想到还有两份意想不到的奏折在等着他!


    就在这时,他发现案角还有两份没翻看的奏折,字迹陌生,不像是熟悉的下属所写。


    他拿起其中一份,打开一看,“臣张谦,赞同《问刑条例》核心条款”几个字赫然入目。


    气得他手一抖,奏折掉在了地上。


    他捡起另一份,看到“臣王伦,赞同《问刑条例》”时,更是火冒三丈。


    “好个不知死活的东西!竟敢违抗本御史的命令,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


    他怒吼道,声音在公房里回荡,吓得外面的书吏不敢出声!


    公房外的书吏听到怒吼,吓得不敢出声,生怕被迁怒。


    他们深知刘宇的脾气,此时只能默默祈祷不要被卷入这场风波。


    刘宇喘着粗气,盯着两份赞同奏折,心里盘算着要不要把它们扣下来。


    可转念一想,陛下定要亲自查看奏折,若是少了两份,反而会引起怀疑。


    到时候查起来,自己恐吓下属的事就会败露,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该死!”


    刘宇狠狠捶了一下案几,咬牙切齿道:“暂且饶你们一次,等条例的事过了,再收拾你们!”


    他强压怒火,将两份赞同奏折和其他反对奏折混在一起,用封条封好。


    对外面的书吏道:“把所有奏折都送到内阁,不得延误!”


    “是,大人!”


    书吏连忙应声,抱着奏折快步离去,生怕多待一秒。


    他们知道,此时的刘宇正处于愤怒之中,稍有不慎就会惹祸上身!


    刘宇看着书吏的背影,眼神阴鸷。


    他不信陛下会因为两份赞同奏折就怀疑自己,在他看来,自己的势力足以掩盖这一切。


    只要过了这关,张谦和王伦就别想在都察院立足。


    他心中暗暗谋划着如何报复这两个人,以泄心头之恨。


    可他不知道,正是这两份看似不起眼的赞同奏折,以及那些雷同的反对意见,即将成为揭穿他小动作的关键证据!


    而此时的张谦和王伦,正坐在各自的公房里,心情忐忑却又坚定。


    张谦摸着案上的空木匣,轻声道:“陛下,臣能做的都做了,只盼条例能顺利推行,还大明一个清明吏治。”


    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麻烦,但他无怨无悔,为了大明的未来,他愿意付出一切。


    王伦则摸了摸贴身的衣袋,那里还留着奏折的余温。


    他暗暗发誓:“就算被刘大人报复,我也不后悔今天的决定!”


    他们都在等待着最终的结果,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坚守了自己的信念!


    都察院的奏折被送到内阁时,夕阳正斜照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