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报传判罚民心悦,勋贵入阁承重任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弘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九日清晨,京师的街头比往常热闹几分。
卖报小孩的吆喝声穿透寒风:“卖报咯!兵部贪官判凌迟!陛下铁腕治贪腐!”那声音,比炭火还让人暖心。
各个卖报点前围满了人。
百姓们挤破头抢报纸。
一个老农举着报纸,指着 “刘大夏凌迟、三族充军” 的字样,激动得手都在抖:“好!判得好!这狗官贪了军饷,害俺儿子在大同冻得直哆嗦,就该这个下场!”
旁边的商贩附和道:“不止刘大夏,那些从犯全斩了,家产抄没补军饷,陛下这是真为咱们百姓办事啊!”
人群里有个穿儒衫的老学究皱着眉,嘟囔道:“这不合先帝的规矩啊…… 刑不上大夫,怎么能这么重罚文官……”
话还没说完,就被周围的百姓怼了回去。
“规矩能当饭吃?边军将士快饿死了,你怎么不说规矩?”
“就是!贪官就该杀,管他什么大夫不大夫!”
老学究被骂得面红耳赤,灰溜溜地挤出人群,再也不敢吱声。
民心所向,谁再提 “旧规矩”,就是和百姓作对。
报纸很快卖断了货。
没买到的百姓围在茶馆外,听说书先生讲 “奉天殿判贪腐” 的故事。
每当说到 “刘大夏骂皇帝被加刑”,就响起阵阵喝彩。
说到 “陛下要涨俸禄”,更是掌声雷动。
整个京师都沉浸在 “惩贪腐、盼新政” 的喜悦里,连寒风都透着几分暖意。
而此时的内阁值房里,气氛却有些凝重。
李东阳、韩文、杨一清等人围坐在案前,讨论着兵部尚书的人选。
韩文皱着眉道:“兵部不能再交给文官了,刘大夏的例子就在眼前,可交给武将,又怕不懂政务,实在难选啊。”
杨一清也道:“是啊,要是选个只会打仗的武将,怕是连账本都看不懂,反而添乱。”
李东阳摸着胡须,沉吟道:“陛下昨天急召英国公、定国公,说不定心里已经有主意了,咱们再等等消息。”
话音刚落,小吏进来禀报:“首辅大人,英国公、定国公求见!”
李东阳眼睛一亮:“快请!”
很快,张懋和徐光祚走进值房,刚坐下,张懋就开门见山:“李首辅,我们是来通知内阁的 —— 陛下任命老夫为兵部尚书,定国公为左侍郎,今天就去兵部报到。”
韩文和杨一清都愣住了。
韩文迟疑着道:“英国公,按惯例,兵部尚书都是文官担任,勋贵掌部…… 怕是不合规矩吧?”
徐光祚笑着道:“韩尚书放心,陛下说了,我们只是暂时镇场子,等王守仁历练成熟了,我们就告老还乡,算是过渡。”
“而且,” 张懋补充道,“陛下现在看重办实事,不是看重规矩 —— 只要能把兵部打理好,能让边军有粮有武器,管他是文官还是勋贵呢?”
李东阳点了点头。
他明白陛下的用意,勋贵忠诚可靠,又懂军务,确实是过渡的最佳人选,而且有王守仁接棒,不用担心长期勋贵掌权的问题。
他站起身道:“二位国公说得对,只要是为大明办实事,内阁都支持!我们这就拟写奏疏,正式提请陛下任命,让你们名正言顺掌兵部。”
张懋和徐光祚起身谢道:“有首辅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那我们先去兵部,交接事务要紧。”
“好!二位慢走!” 李东阳送他们到门口,看着两人的背影,心里松了口气。
兵部的事,总算稳妥了。
与此同时,坤宁宫暖阁里,刘瑾和张永正捧着厚厚的统计册,躬身站在朱厚照面前。
刘瑾尖声道:“陛下,司礼监、东厂、锦衣卫还有宫里的太监、宫女,所有在册人数都统计好了,一共三千二百四十五人,名单都在这册子里。”
朱厚照接过统计册,翻了翻,惊讶道:“这么快?朕还以为要两三天呢,你们倒是效率高。”
张永笑着道:“陛下要和大家一起过小年,奴才们都想着早点统计好,让陛下放心,所以连夜赶工,一点没敢耽搁。”
朱厚照合起统计册,放在案上。
“辛苦你们了,其实不用这么急,迟两天也无妨,别累着底下的人。”
他顿了顿,道:“既然人数统计好了,那就准备起来吧 —— 明天让御膳房多包些饺子,猪肉白菜、韭菜鸡蛋的都来些,照顾到每个人的口味,中午在皇宫的大广场上摆开,大家一起吃。”
“是!” 刘瑾和张永齐声应道,脸上满是笑容。
能和陛下一起吃饺子,是多大的荣耀啊!
朱厚照摆了摆手:“好了,你们下去安排吧,让御膳房多准备些,别不够吃。”
“奴才遵旨!” 两人躬身告退,转身快步走出暖阁,迫不及待要去安排。
这可是陛下第一次和宫中人一起过小年,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走出暖阁,刘瑾笑着对张永道:“张公公,你说陛下是不是全天下最好的皇帝?不仅铁腕治贪,还这么体恤咱们这些下人。”
张永点头:“那是自然!能跟着陛下,是咱们的福气!咱们得把饺子宴安排得妥妥当当,让大家都感受到陛下的恩宠。”
两人一边走一边商量,从御膳房的用料到广场的布置,事无巨细都想到了。
他们要让这场小年饺子宴,成为宫中人最难忘的回忆。
而暖阁里,朱厚照看着窗外的雪景,嘴角带着淡淡的笑容。
他拿起案上的 “正德元年改革大纲”,上面列着 “整顿边防”“修订条例”“安抚流民”“发展农桑” 等条目,每一条都需要一步步落实。
“先吃顿饺子,热闹热闹,再好好干活。” 他轻声自语。
治理江山既要雷厉风行,也要有张有弛,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才能上下一心。
窗外,几个宫女正踮着脚往暖阁的方向看,小声议论着。
“听说陛下明天要和咱们一起吃饺子,是真的吗?”
“肯定是真的!刘公公和张公公都去安排了,想想都开心!”
朱厚照听到她们的声音,笑了笑。
这些细微的温暖,正是支撑大明走下去的力量。
御膳房里,掌厨的太监已经接到了命令,正指挥着厨子们准备馅料和面粉,忙得热火朝天。
一个厨子笑着道:“陛下真是仁厚,咱们得把饺子包得好看又好吃,不能辜负陛下的心意!”
“那是自然!” 其他人纷纷应和,手里的活计更快了。
京师的街头,百姓们还在讨论着兵部判罚的事。
茶馆里的说书先生又加了新内容:“陛下不仅严惩贪官,还要和宫中人一起过小年,真是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啊!”
百姓们听得连连点头,心里对正德元年的期待更浓了。
有这样的皇帝,大明的好日子,真的要来了。
朱厚照放下改革大纲,走到炭火边,伸出手取暖。
炭火噼啪作响,映着他年轻的脸庞,也映着即将到来的热闹小年,更映着大明充满希望的未来。
明天的饺子宴,会是一场温暖的团聚。
而团聚之后,就是为正德盛世奋力拼搏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