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刑部识势顺民意,阁老再赴礼部中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刑部值房里,韩邦端着茶杯,慢悠悠地看着底下的官员,嘴角带着一丝老谋深算的笑容。
“诸位,陛下要修订《问刑条例》,你们觉得是坏事还是好事?”
几个老郎中互相看了看。
一个试探着说:“韩尚书,这条例是先帝定的,改了怕是落个‘不孝’的名声吧?”
韩邦嗤笑一声,放下茶杯。
“不孝?要是贪官不除,边军哗变,百姓造反,大明都没了,还谈什么孝不孝?”
“再说了,你们动动脑子——旧条例把文官贪腐的量刑压得太低,咱们刑部想严惩都没依据,只能看着贪官逍遥法外,这叫‘有权难用’。”
“要是改了条例,咱们刑部就能按《大明律》从严处置贪腐,手里的权力更大了,办案也不用束手束脚,这对咱们刑部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有好处没坏处!”
这话一出,官员们眼睛都亮了。
一个主事连忙道:“尚书说得对!以前办贪腐案,明明证据确凿,却因为条例只能轻罚,咱们心里都憋屈!改了条例,咱们就能挺直腰杆办案了!”
“就是!这不仅是支持陛下,更是为咱们自己谋便利!”
其他官员纷纷附和,之前的犹豫瞬间烟消云散。
这时,陈璋站了出来,声音洪亮。
“韩尚书说得太对了!我是陛下亲自提拔的,最清楚陛下整顿吏治的决心!改条例既能严惩贪官,又能给刑部扩权,我一万个赞成!”
“谁要是反对,就是和陛下作对,和咱们刑部的利益作对!”
他是朱厚照登基后破格提拔的年轻官员,向来对皇帝忠心耿耿,这番话更是说到了官员们的心坎里。
支持改条例,既顺了皇帝的意,又能给自己部门谋好处,何乐而不为?
就在官员们纷纷表示同意时,小吏进来禀报。
“韩尚书,内阁杨次辅、王阁老到了!”
韩邦笑着起身。
“说曹操曹操到,快请!”
他心里清楚,杨一清和王恕肯定是来推动联名上书的,而刑部早就统一了意见,正好省了功夫。
杨一清和王恕走进值房,看到官员们脸上的笑容,就知道事情成了大半。
杨一清笑着问:“韩尚书,看这架势,刑部是同意支持陛下修法了?”
韩邦拱手道:“二位阁老放心!我已经跟同僚们说清楚了,改条例对刑部百利而无一害,大家都举双手赞成,正准备拟写联名奏疏呢!”
王恕好奇地问:“哦?韩尚书是怎么说服大家的?毕竟条例是先帝定的,总有顾虑吧?”
韩邦把自己的“利益论”复述了一遍,笑着说:“当官的谁不想手里权力大些?旧条例捆住了咱们的手脚,改了条例,咱们能办实事,还能扩权,傻子才反对!”
杨一清和王恕恍然大悟,纷纷点头。
“还是韩尚书有办法!从部门利益入手,比讲大道理管用多了!”
杨一清顿了顿,还是补充道:“不过有句话还是得跟大家说清楚——陛下对文官的耐心有限,要是有人表面同意,背后搞小动作,一旦被查出来,可就不是‘反对修法’那么简单了。”
“东厂和锦衣卫手里都有各位的‘案底’,小错不追究,但要是敢和陛下对着干,旧账新账一起算,到时候谁也保不住你们。”
这话一出,几个还在微微犹豫的老郎中瞬间挺直了腰板,连忙道:“杨阁老放心!我们是真心支持修法,绝不敢背后搞鬼!”
他们怕的不是“扩权”不够,而是怕被翻旧账,现在杨一清把话说透,彻底断了他们的侥幸心理。
韩邦拍了拍手。
“好了!既然大家都真心同意,咱们现在就分工——陈璋,你年轻笔快,负责起草奏疏;其他几位郎中,收集各部贪腐的案例,附在奏疏后面,证明改条例的必要性;我来把关签字,争取下午就递到内阁!”
“是!”
官员们齐声应道,立刻忙碌起来,值房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杨一清和王恕见事情办得如此顺利,也放下心来,对韩邦道:“韩尚书效率真高!我们就不打扰了,还要去礼部一趟,那边怕是没这么好说话。”
韩邦叹了口气。
“礼部那帮人,眼里只有‘孝道’‘纲常’,最认死理,确实是块难啃的骨头,二位阁老多费心了。”
“分内之事,应该的。”
杨一清和王恕拱手告辞,转身走出刑部衙门。
刚出大门,王恕就皱着眉道:“礼部尚书张升是出了名的‘老古板’,一辈子研究礼仪纲常,肯定会拿‘先帝条例不可改’说事,怕是不好对付。”
杨一清点了点头。
“是啊,张升还是弘治朝的老臣,资格比李首辅还老,硬来肯定不行,得想个办法绕开‘祖制’的坎,从其他角度说服他。”
他想了想,又道:“不过咱们也不是没筹码——礼部这几年也有不少官员贪墨祭祀经费、克扣驿站银子,要是张升不配合,咱们就把这些事捅出去,让他也下不来台。”
王恕眼睛一亮。
“好主意!张升最看重‘礼部体面’,要是让他知道礼部也有贪腐,为了保住面子,说不定会主动配合修法,免得被陛下问责。”
两人一边走一边商量,很快就到了马前,翻身上马,朝着礼部的方向而去。
路上,他们看到不少百姓举着“严惩贪官”“修改条例”的牌子,在街上游行,连小孩子都跟着喊口号。
“杀贪官!改条例!保大明!”
杨一清笑着对王恕道:“你看这民心,就算张升再顽固,也挡不住大势啊!”
王恕点头。
“是啊!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礼部就算想反对,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而此时的礼部值房里,尚书张升正对着一群官员发脾气。
“胡闹!简直是胡闹!先帝的条例怎么能说改就改?这是对先帝的不敬,是动摇国本!”
一个侍郎小心翼翼地说:“尚书,可现在朝野上下都支持修法,百姓也在请愿,咱们要是反对,会不会得罪陛下和民心啊?”
张升吹胡子瞪眼。
“民心?民心懂什么!纲常孝道才是根本!就算所有人都支持,老夫也绝不答应!谁要是敢联名上书,就别在礼部待了!”
官员们吓得低下头,没人敢再说话,值房里一片死寂。
杨一清和王恕的马蹄声越来越近,很快就到了礼部衙门口。
两人勒住马,看着紧闭的大门,眼神里带着坚定。
不管张升有多顽固,今天都必须让礼部点头,绝不能让改革卡在最后一步。
他们翻身下马,对守门的小吏道:“快去通报张尚书,就说内阁杨一清、王恕有要事商议,请他务必见一面。”
小吏看着两人严肃的神色,不敢怠慢,连忙跑进衙门通报。
杨一清和王恕站在门口,看着里面隐约传来的争吵声,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
一场关于“纲常”与“大势”的较量,即将在礼部值房里展开,而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