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帝闻贪腐雷霆怒,誓开御审明法纪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李东阳双手捧着账本,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愤怒。


    “陛下,经内阁、东厂、锦衣卫联合清查,兵部贪腐案已初步查清 —— 边军编制常年造假,账上十万将士,实际仅七万,每年空额饷银高达六十万两,这一贪就是五年,累计贪墨三百万两!”


    韩文跟着补充,老泪纵横。


    “陛下,臣核查户部拨款记录,这五年给兵部的边军粮饷、武器经费从未短缺,可到了边关却处处不足,全被兵部的蛀虫们贪墨分赃,刘大夏作为兵部尚书,不仅知情不报,还亲自参与分赃,账本上有他的亲笔签字!”


    刘瑾上前一步,递上东厂查的行踪记录。


    “陛下,奴婢还查到,兵部职方司郎中王庆、武选司主事王全等人,用贪来的银子在京郊买田置地,娶小妾、逛青楼,甚至和江南盐商勾结,把边军的武器偷偷倒卖出去,换银子供自己享乐!”


    陆炳也拿出锦衣卫的审讯供词。


    “陛下,被抓的小吏已经招了,所有贪腐都由刘大夏牵头,涉案官员多达三十五人,上到郎中,下到笔帖式,几乎覆盖兵部所有要害部门,这就是一桩彻头彻尾的窝案!”


    朱厚照听完,猛地一拍案几,案上的朱笔、奏折全被震落在地。


    他站起身,脸色铁青,眼里满是怒火。


    “窝案!这是明目张胆的窝案!朕的边军在前线流血拼命,这些狗官却在后方贪墨他们的救命钱,简直是丧尽天良!”


    “三百万两!五年贪了三百万两!够大同边军三年的粮饷,够安置十万流民,他们怎么敢?怎么敢!”


    他在暖阁里来回踱步,怒气几乎要冲破屋顶。


    “传朕的旨意!明天一早开御门大朝会,朕要在奉天殿亲自审这桩窝案,让满朝文武都看看,这些贪腐的文官到底是什么嘴脸!”


    “让天下百姓都知道,朕绝不会纵容贪官,不管他是两朝老臣,还是品级再高,只要贪了边军的钱,害了大明的江山,朕定要他血债血偿!”


    李东阳听到 “御门审案”,心里咯噔一下,瞬间懵了,连忙上前躬身。


    “陛下,不可啊!御门审案太过张扬,此案涉案官员众多,且多是文官,若是当众审讯,怕是会让文官集团颜面尽失,甚至引发朝堂动荡!”


    “依老臣之见,不如将此案交由三法司(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联合审理,定罪后再公示结果,这样既能严惩贪官,又能为朝堂留些体面,毕竟‘家丑不可外扬’,捂盖子也是为了大明的声誉啊!”


    他心里暗暗腹诽:陛下怎么动不动就开御门审案?登基之初审扣阙案,送走了首辅刘健、次辅谢迁;这次要是再审兵部窝案,涉案官员三十五人,连刘大夏都在内,万一牵连到内阁,自己这个首辅会不会也被送走?


    朱厚照却冷笑一声,眼神锐利地看着李东阳。


    “捂盖子?李阁老,你觉得捂盖子能保住大明的声誉吗?你觉得百姓不知道这些贪官的所作所为吗?”


    “边军将士冻饿交加,流民流离失所,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丑’,不是捂盖子就能掩盖的!朕要的不是‘朝堂体面’,是百姓的信任,是大明的清明!”


    他走到李东阳面前,语气郑重,字字铿锵。


    “明年就是正德元年,朕登基后的第一个年号,朕要让‘正德’这两个字,代表的是对老百姓坦坦荡荡的王朝,是不藏污纳垢、不纵容贪腐的王朝,而不是靠捂盖子粉饰太平的王朝!”


    “朕就要当众审案,让满朝文武看看,贪腐的下场;让天下百姓看看,朕整顿吏治的决心;让那些还在贪墨的官员看看,朕的刀,已经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


    一番话下来,李东阳羞愧得满脸通红,头埋得更低了。


    “陛下所言极是,是老臣糊涂,只想着捂盖子,却忘了百姓的感受,老臣遵旨,全力配合明天的御门审案!”


    朱厚照的脸色稍缓,转头看向陆炳、刘瑾、韩文。


    “陆炳,你带领锦衣卫,今晚连夜提审所有涉案官员,务必让他们把贪腐的细节、分赃的数额、勾结的人员全部招供,证据要做实,不能有任何遗漏!”


    “刘瑾,你让东厂番子盯着涉案官员的家人,防止他们销毁证据、转移财产,若是有人敢阻挠,直接拿下,不用请示!”


    “韩文,你让户部再核一遍兵部的拨款记录,把每一笔贪墨的银子都对应到具体的官员、具体的事件上,明天审案时,要让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三人齐声应道:“臣 / 奴婢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今晚就把证据做实!”


    他们知道,明天的御门审案是陛下整顿吏治的关键一步,绝不能出任何差错,必须让涉案官员无从抵赖,让满朝文武心服口服。


    朱厚照摆了摆手。


    “好了,时间紧迫,你们赶紧去办吧,明天一早,在奉天殿汇合。”


    “臣等告退!” 李东阳、韩文、陆炳、刘瑾躬身行礼后,快步退出暖阁,脚步比来时更急促。


    他们要在一夜之间做好所有准备,确保明天的审案万无一失。


    暖阁里只剩下朱厚照和张永,朱厚照捡起地上的朱笔,手指轻轻摩挲着笔杆,脸上的怒火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张永小心翼翼地问道。


    “陛下,您现在不生气了?”


    朱厚照笑着道。


    “生气归生气,但这桩窝案也不是坏事 —— 正好借这个机会,彻底清理兵部的蛀虫,震慑整个文官集团,为明年正德元年的改革铺路。”


    “张永,你现在去大明报社,告诉他们,从今天起,每天详细报道兵部窝案的进展,从贪腐细节到官员供词,都用大白话写出来,让京师的百姓每天都能看到,让他们知道,朕是在为他们办实事。”


    张永躬身应道。


    “奴婢遵旨!奴婢这就去办,保证让百姓看得明明白白!”


    他转身要走,又被朱厚照叫住。


    “记住,报道要客观,既要写贪官的恶劣,也要写朕和官员们查案的努力,让百姓知道,大明的希望还在。”


    “奴婢明白!” 张永应道后,快步退出暖阁。


    暖阁里只剩下朱厚照一人,他走到舆图前,手指从兵部的位置划过,一直延伸到大同、宣府的边防线,眼神坚定而明亮。


    他知道,明天的御门审案,不仅是审理一桩贪腐案,更是向整个大明宣告 —— 旧的、腐朽的文官体系该结束了,新的、务实的吏治时代,即将在正德元年开启。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舆图上,仿佛为大明的未来,镀上了一层希望的光芒。


    而奉天殿里,一场注定震动朝野的审案,正在悄然酝酿,等待着明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