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铁腕推动流民策,群贤扫弊归京师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第168章 铁腕推动流民策,群贤扫弊归京师


    大朝会贬黜张泰的消息,像一阵风,当天就传遍了京师各部门。


    户部衙门口,原本还在拖延 “流民统计表格” 的小吏们,见新上任的代理侍郎拿着朱厚照的御批赶来,个个吓得不敢怠慢,埋头抄写表格,连喘口气的功夫都不敢耽误。


    “都快点!陛下说了,三天内必须把北直隶、山东的流民数量统计清楚,谁敢拖沓,张泰就是例子!” 代理侍郎拍着桌子喊道,语气里满是急切 —— 他可不想步张泰的后尘,落个贬为庶人的下场。


    不仅是户部,吏部、礼部、工部也都动了起来。吏部连夜拟定 “流民安置官员选拔标准”,要求 “能吃苦、办实事,优先提拔有赈灾经验者”;礼部协调各地寺庙、道观,腾出空地作为临时流民安置点;工部则调集工匠,赶制简易棚屋的材料,运往灾区。


    甚至连最拖沓的都察院,也主动派人去核查流民统计数据,生怕出现差错被陛下问责。御史们拿着账本,逐户核对流民人数,连 “一户多报一口” 的小问题都不放过,嘴里还念叨着:“陛下眼里不揉沙子,咱们可不能马虎。”


    这一切,都源于朱厚照的铁腕 —— 从杀王伦、贬杨廷和,到怒斥刘大夏、贬张泰为庶人,短短一个月,陛下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不配合、摆烂,只有死路一条;办实事、听指挥,才能保住官位。


    五天后,一份详细的 “全国流民统计及安置方案” 就摆在了朱厚照的案头。上面清楚地写着:全国流民共计三十五万六千余人,其中北直隶十万、山西八万、山东七万,其余分散在河南、陕西等地;安置方案包括 “就地垦荒、返乡给粮、技能培训” 三种,还附上了各部门的分工和时间节点。


    朱厚照翻看着方案,满意地点点头,对着张永道:“告诉李东阳,就按这个方案执行,每月向朕汇报一次进度,要是哪个部门拖后腿,直接把负责人的名字报给朕。”


    “奴婢遵旨!” 张永应道,心里暗暗感叹 —— 陛下这铁腕就是管用,换做以前,这样的方案没有三个月根本拿不出来,现在五天就搞定了。


    而此时的北直隶真定府,王守仁正拿着 “镇朔剑”,站在刑场中央,眼神冰冷地看着跪在地上的贪官 —— 真定府同知赵全,克扣赈灾粮三万石,导致两百多名流民饿死,证据确凿,无可抵赖。


    “赵全,你可知罪?” 王守仁的声音洪亮,传遍刑场,周围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个个怒视着赵全,嘴里骂着 “贪官该死”。


    赵全吓得浑身发抖,磕头如捣蒜:“王大人饶命!下官一时糊涂,求您再给我一次机会!”


    “机会?” 王守仁冷笑一声,“你克扣粮的时候,怎么没想过给流民一次机会?你看着他们饿死的时候,怎么没想过饶他们一命?”


    他举起 “镇朔剑”,高声道:“陛下有旨,贪腐赈灾粮者,立斩不赦!今日,我就替百姓斩了你这蛀虫!”


    话音落下,宝剑挥出,一道寒光闪过,赵全的人头落地,百姓们顿时欢呼起来,纷纷喊道:“王大人英明!陛下万岁!”


    刘瑾站在一旁,看着欢呼的百姓,对着身边的东厂番子道:“把赵全的家产抄了,全部充作赈灾粮,分发给流民。”


    “是!刘公公!” 番子们应道,转身往赵全的府邸赶去。


    这已经是王守仁等人斩杀的第十三个贪官了。自九月离开保定府后,他们兵分四路:王守仁带一队往真定、河间,刘瑾带一队往顺德、广平,陆炳带一队往山西大同、太原,韩文则坐镇保定府,协调粮款调度。


    每到一地,他们先开仓放粮,安抚饥民,再严查贪腐,只要查到 “克扣粮款、强占民田” 的官员,不管品级高低,证据确凿后当场斩杀,家产抄没充公。


    山西太原府,陆炳带着锦衣卫,将克扣粮款的太原知府围在府衙里。知府还想狡辩:“我是巡抚的门生,你们不能动我!”


    陆炳冷笑一声,拿出王守仁的手令:“王大人有令,巡抚以下,贪腐者立斩!别说你是巡抚门生,就是巡抚本人贪腐,也一样斩!”


    说完,锦衣卫上前,将知府拖到府衙门口斩杀,百姓们围着尸体拍手叫好,有人甚至拿来石头砸,发泄心中的怨恨。


    三个月来,北直隶、山西的贪官被清理了大半,赈灾粮足额发放到流民手中,临时安置点建了两百多个,还组织有耕种经验的流民开垦荒地,发放种子和农具,让他们能自给自足。


    到了十二月初,北直隶、山西的灾情基本稳定,流民们要么返乡种地,要么留在安置点垦荒,再也没有之前的饥寒交迫、流离失所。


    王守仁看着统计报表 ——“北直隶流民安置率达九成,山西达八成五,无一人饿死”,脸上露出了笑容,对着刘瑾、陆炳道:“咱们可以回京师复命了。”


    “好!” 刘瑾点头,“保定府有徐大人盯着,咱们也放心,是该回去给陛下交差了。”


    十二月初十,王守仁、刘瑾、陆炳、韩文带着随从,从保定府出发,往京师赶去。此时的北方已经飘起了小雪,道路两旁的农田里,有流民在整理土地,准备来年春耕,看到他们的队伍经过,纷纷挥手致意,嘴里喊着 “王大人好”“刘公公好”。


    王守仁勒住马缰,回头望了一眼这片曾经灾荒遍野的土地,如今已经恢复了生机,心里满是感慨 —— 这三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陛下的信任也没有辜负。


    陆炳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感慨了,陛下还在京师等着咱们呢,回去好好汇报,说不定陛下还有新的差事交给咱们。”


    王守仁笑了笑,催马加快了脚步:“走!回京师!”


    队伍在小雪中前行,马蹄踏过积雪,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朝着京师的方向而去。而京师的坤宁宫暖阁里,朱厚照正拿着北方的灾情密报,嘴角带着满意的笑容 —— 他知道,王守仁他们快要回来了,而接下来,他要借着这次 “赈灾成功” 的势头,推动更深入的改革,让大明彻底摆脱积弊,走向强盛。


    张永走进暖阁,躬身道:“陛下,王大人他们估计后天就能到京师,要不要安排人去城外迎接?”


    朱厚照摇了摇头:“不用,让他们直接来暖阁见朕,朕要亲自听他们汇报北直隶、山西的情况,还有那些被斩杀贪官的细节 —— 朕要让京里的官员都知道,办实事有赏,贪腐有罚,绝不含糊。”


    “奴婢遵旨!” 张永应道,心里已经开始盘算 —— 等王大人他们回来,京里的那些 “老顽固”,怕是又要坐不住了,而陛下的改革,也将迎来新的高潮。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覆盖了皇宫的琉璃瓦,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银霜,暖阁里的灯光映着朱厚照的脸,他看着墙上的大明舆图,眼神坚定而明亮,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未来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