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阁老齐心劝同僚,报传民心希仪归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李东阳走出坤宁宫,没回自己的府邸,直接转身去了内阁值房。
他知道,现在不是犹豫的时候,必须尽快和杨一清商议,把陛下的态度传递给文官集团,免得再有人撞枪口。
推开值房的门,杨一清正对着一份“大同边军补给清单”皱眉。
见李东阳进来,连忙起身:“宾之兄,陛下那边怎么样?刘大夏的事有转机吗?”
李东阳走到案前坐下,端起凉茶喝了一口。
才缓缓道:“转机没有,倒是让我彻底看清了陛下的心思。”
“咱们这位陛下,不是年少气盛的顽童,是个胸有丘壑的雄主。”
他把朱厚照说的“先帝宽容换不来实事”“太祖太宗收拾文官的先例”“摆烂就滚蛋”的话原原本本复述了一遍。
语气里满是感慨:“陛下心里跟明镜似的,谁办实事,谁混日子,他看得清清楚楚。”
“之前的容忍,不过是给先帝面子。”
杨一清听完,沉默了片刻,随即点了点头。
“我早说过,陛下办大明报、重赏边军,就不是糊涂人。”
“咱们这些文官,总觉得‘笔杆子’比‘枪杆子’硬,总拿‘祖制’当护身符。”
“却忘了——江山是靠办实事撑起来的,不是靠嘴说出来的。”
他想起自己在大同带兵的日子。
将士们在前线拼命,京里的文官却在算计“军饷太多”,心里就一阵窝火。
“在雄主面前,反抗没用,摆烂更没用,只有好好办事,才能保住位置,才能对得起大明。”
李东阳拍了拍他的肩膀:“应宁,你能想明白就好。”
“现在当务之急,是把陛下的态度传递给内阁和各部的文官,让他们别再抱着‘抵制报纸’‘死扛祖制’的心思了,不然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我也是这么想的。”杨一清点头。
“咱们分分工——内阁的阁老和翰林院的官员,你去劝,毕竟你是首辅,说话分量重。”
“六部的堂官和地方来的京官,我去说,我在六部待过,跟他们熟。”
“另外,得抓个典型出来。”
“那些跳得最欢、天天递奏折抵制报纸的,咱们别劝了,让他们自己撞陛下的枪口,杀一儆百,其他人自然就老实了。”
李东阳深以为然:“就这么办!”
“咱们现在就去,别等明天,免得夜长梦多,再有人惹陛下生气。”
两人当即起身,分头行动。
李东阳先找了内阁里最固执的老阁老王恕。
他把陛下的话原原本本说了一遍,又把“太祖杀贪官”的先例摆出来。
王恕脸色发白,当即表示:“以后多办实事,不再提祖制。”
接着他又去了翰林院。
翰林院的年轻官员大多眼高于顶,一开始还不服气。
直到李东阳拿出大明报,指着“百姓骂刘大夏”的内容说:“再摆烂,你们将来也会被百姓戳脊梁骨。”
才一个个低下头,承诺:“以后多写务实的策论。”
另一边,杨一清去了吏部和兵部。
吏部尚书马文升本就支持陛下的改制,听完后当即表示:“会把‘办实事’纳入官员考核。”
兵部的官员因为刘大夏的事早就慌了,杨一清一说“陛下只收拾不办事的”,个个连忙表态:“会尽快落实边军补给。”
不过也有硬骨头。
户部侍郎张泰,仗着自己是先帝宠臣,梗着脖子说:“文官自有文官的体面,不能被报纸牵着鼻子走。”
杨一清也不劝,只冷冷道:“那你等着陛下找你谈话。”
转身就走。
忙活了整整一个下午,李东阳和杨一清才回到内阁碰头。
杨一清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劝了二十多个官员,有十八个听进去了,剩下的几个,要么老糊涂,要么太自负,估计得等陛下亲自敲打。”
李东阳叹了口气:“能劝醒大半就不错了,剩下的,就交给陛下吧,咱们尽到首辅和次辅的责任就行。”
他看着窗外渐渐落下的夕阳。
心里松了口气——至少内阁和六部的核心官员已经明白陛下的意思,短期内不会再出乱子。
至于那些顽固派,迟早会被陛下清理掉。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京师的街头就热闹起来。
卖报的小孩、乞丐和打扮成普通人的太监,捧着一叠叠崭新的大明报,在街口大声吆喝:“卖报咯!卖报咯!看陛下说‘文官要为百姓服务’!看大同边军新补给到位咯!”
第一个围上来的还是昨天那个挑菜担的老农。
他摸出五文钱,笑着说:“给我来一张!昨天的报我让秀才念了,陛下说得对,当官的就该为咱们办事!”
旁边的秀才也买了一张,飞快地读起来。
“上面写着‘吏部要考核官员办实事情况’‘兵部给大同送了一万石粮食’,好啊!陛下这是真要让文官动起来了!”
不到半个时辰,一万份报纸就被抢售一空。
没买到的百姓围着卖报的小孩,急着问:“明天还来吗?我们提前预定行不行?”
卖报的太监连忙点头:“明天肯定来!以后每天都有新报,保证让大家知道朝廷干了啥!”
百姓们欢呼起来。
有的说“以后再也不怕当官的糊弄咱们了”,有的说“跟着这样的陛下,日子肯定能好起来”。
街头巷尾都洋溢着久违的热闹和希望。
而此时的京郊大道上,沈希仪正骑着马,带着五百精兵往保定府赶。
已经走了八九天,身上的银甲沾了些尘土,却依旧挡不住眉宇间的英气。
“总兵,前面就是保定府的地界了!”前锋士兵骑马回来禀报,语气里带着兴奋。
沈希仪勒住马缰,抬头望去。
远处的保定府城墙隐约可见,城门口似乎有不少人在走动,像是在等着什么。
他心里一暖,想起陛下让他带的话。
想起手里的“镇朔剑”,还有要交给王守仁的旨意,嘴角勾起一抹笑容:“加快速度!天黑前一定要赶到保定府,别让王大人和徐大人等急了!”
“是!”士兵们齐声应道,催马加快了脚步。
马蹄声踏在大道上,像一阵急促的鼓点,朝着保定府的方向奔去。
沈希仪看着越来越近的保定府城墙。
心里既期待又有些担忧——不知道王守仁和徐延德把保定府打理得怎么样了?灾民安置好了吗?那些贪腐的余党有没有清理干净?
他摸了摸腰间的宝剑,暗暗发誓。
一定要把陛下的旨意带到,和王守仁、徐延德一起,把保定府治理好,不让陛下失望,不让保定府的百姓失望。
夕阳下,五百精兵的身影渐渐靠近保定府城墙。
城门口的人似乎也看到了他们,开始挥手欢呼。
一场关于保定府的新治理,即将在沈希仪的归来中,拉开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