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陛下剖心言责任,阁老顿悟认雄主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朱厚照看着李东阳试探的眼神,缓缓走到软榻边坐下,语气没有了之前的戏谑,多了几分沉重。
“李阁老,朕从五岁被立为太子那天起,太傅就教朕——‘你是大明的储君,将来要扛起江山社稷’。”
指尖在案上轻轻敲击,声音里带着对先帝的追忆。
“那时候朕不懂,只觉得太子印好玩,可随着年纪渐长,看着父皇熬夜批奏折,看着灾区送来的流民画像,才明白这‘储君’两个字,压着多少担子。”
“父皇待你们文官有多好?弘治朝十八年,没杀过一个文官,给你们加俸禄、赐田宅,甚至你们说‘祖制不可改’,他都顺着你们。”
“可结果呢?河套被蒙古人占了,南方流民堵在城门口要饭,保定府的贪官扣着赈灾粮肥私囊,你们这些文官,要么装看不见,要么拿‘慢慢来’当借口,谁真正为百姓办过实事?”
李东阳的脸瞬间红了,低下头不敢反驳。
先帝的宽容,换来的确实是吏治松弛、边患未平,这是文官集团无法推卸的责任。
朱厚照的声音陡然转厉。
“朕登基那天,宫里到处都是你们安插的人——端茶的太监是吏部的远亲,扫地的宫女是御史的同乡,你们美其名曰‘辅佐新君’,实则是监视朕的一举一动!”
“朕不过是想办个报纸让百姓知道真相,你们就集体递奏折抵制;朕不过是想严惩贪腐,你们就说‘动了文官根基’;朕不过是想保边军不被裁撤,你们就说‘浪费粮饷’——李阁老,你说,朕怎么对你们有好感?”
他顿了顿,语气又软了几分,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无奈。
“朕今年才十五岁,也想像寻常公子那样,去郊外骑马、去河边钓鱼,可朕不能。”
“二弟早夭后,父皇就剩朕一个儿子,大明的江山,除了朕没人能扛,朕逃不了,也躲不掉,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
说到这里,朱厚照猛地提高声音,眼神锐利如鹰。
“你们文官集团摆烂?朕还真不怕!太祖爷当年杀贪官、整吏治,杀得文官人人自危,可大明还是照样转;太宗爷靖难时,南直隶的文官全跑了,可他照样重整朝堂,开创永乐盛世!”
“别以为你们握着‘笔杆子’就了不起,少了谁,大明第二天太阳照样升起,少了你们这些摆烂的,朕有的是愿意办实事的人!”
暖阁里静得能听见李东阳的心跳声。
他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十五岁的少年天子,突然觉得无比陌生。
之前以为陛下只是年少气盛,现在才明白,陛下心里比谁都清楚,比谁都坚定,这是个藏着雄才大略的主!
他想起陛下登基后的所作所为:杀了不干事的王伦、改革六科给事中、支持边军打胜仗、办报纸让百姓知情,每一件都是在为大明办实事,而文官集团却处处阻挠,难怪陛下会如此失望。
李东阳站起身,对着朱厚照深深躬身,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恭敬。
“陛下所言极是,是老臣糊涂,是文官集团辜负了先帝的信任,辜负了陛下的期许。”
“老臣回去后,定当约束内阁及百官,让他们收起‘摆烂’的心思,多办实事,少谈祖制,绝不再惹陛下生气。”
朱厚照看着他诚恳的样子,脸色缓和了些。
“约束不约束的,朕不在乎。”
“你们年纪比朕大,有的看着朕长大,有的是先帝留下的老臣,朕尊敬你们,可尊敬不是纵容——要是你们还像以前那样吃白食、混日子,要么滚出朝堂,要么就等着朕收拾,别以为朕不敢动你们。”
“老臣明白!”
李东阳再次躬身,这次的腰弯得更低了。
他彻底明白了,陛下不是在“仇视文官”,而是在“清理废物”,谁能办实事,陛下就用谁;谁摆烂,陛下就踢谁,没有半分情面可讲。
朱厚照摆了摆手。
“行了,你回去吧,告诉那些文官,别再递抵制报纸的奏折了,有那功夫,不如想想怎么把赈灾粮发到位,怎么把边军的补给凑齐。”
“要是再让朕看到有人拿‘祖制’挡事,别怪朕不给先帝面子。”
“老臣遵旨!”
李东阳应道,转身慢慢退出暖阁。
刚走出暖阁门,阳光照在他脸上,他却觉得浑身发冷。
不是害怕,而是震撼。
他活了六十多年,辅佐过先帝,见过无数官员,却从没见过像陛下这样的帝王:既有少年人的锐气,又有成年人的沉稳;既懂民心,又敢铁腕;既尊敬老臣,又绝不纵容。
他摸了摸胸前的朝服,心里已经有了主意。
回去后,必须先压下百官的怨气,再揪出几个“摆烂”的典型交给陛下处置,杀一儆百,让所有文官都明白:这位新君,不是他们能糊弄的,想在朝堂立足,只有一条路——办实事。
李东阳抬起头,望向内阁的方向,脚步比来时坚定了不少。
他知道,接下来的内阁,怕是要经历一场“大扫除”,而他这个首辅,必须站在陛下这边,不然,不仅文官集团要完,他自己也会被扫进“废物”的行列。
暖阁里,朱厚照看着李东阳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对着张永道。
“张永,让人盯着刘大夏,看看他是不是偷偷派人回老家了——那航海图,十有八九藏在他老家的地窖里。”
“另外,明天的大明报,加一篇‘文官当办实事’的文章,不用骂,就讲道理,让百姓知道,朕不是要针对所有文官,只是针对不办事的文官。”
张永躬身应道。
“奴婢遵旨!”
他看着陛下胸有成竹的样子,心里越发敬畏。
陛下不仅有铁腕,还有谋略,既收拾了刘大夏,又敲醒了李东阳,还能安抚百姓,这帝王术,比先帝高明多了。
窗外的风轻轻吹进暖阁,带着桂花的香气。
朱厚照走到舆图前,手指点在“刘大夏老家——湖广华容”的位置,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刘大夏,你的好日子,快到头了。
而朝堂上的文官集团,也该彻底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