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皇帝创社刊白话,怒批大夏遗臭名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朱厚照看着底下缩着身子的太监和匠人,忽然笑了笑。


    语气放柔:“都别低着头了,朕又不吃人,你们别怕。”


    “今天叫你们来,是要给你们派个正经差事,不是要罚你们。”


    众人闻言,才慢慢抬起头。


    眼里依旧带着怯意,却敢偷偷看向朱厚照,等着他往下说。


    “从今天起,你们成立一个‘大明报社’。”


    朱厚照开门见山,手指点了点案上的印刷设备清单。


    “用印经厂的活字和机器,给朕印刷报纸。”


    “每份报纸印好后,找些乞丐、街头小孩,让他们去京师的大街上分发。”


    “不过有一条——每一份报纸,都必须经过朕的审核,朕点头了才能发。”


    “谁敢私印私发,按欺君之罪论处。”


    小安子等人眼睛瞪圆了。


    “报纸”?这是啥新鲜东西?


    从没听过宫里还要印这个。


    朱厚照看出他们的疑惑,又解释道:“这报纸,有点像以前的邸报,但跟邸报不一样。”


    “邸报用的是文言文,只有官员能看懂;咱们的报纸,全用大白话,要让老百姓一看就懂,知道朝廷干了啥,知道天下发生了啥。”


    “比如谁家丢了孩子,能在报纸上登个消息;比如哪个州县发了粮,也能写上去,让百姓心里有数。”


    这话一出,众人顿时明白了。


    陛下是要办一份“百姓能看的报”,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新鲜事!


    朱厚照话锋一转,看向四个文采太监,语气变得郑重:“报社的第一篇文章,你们现在就写。”


    “内容是宣扬大同战事——就说杨一清、江彬带边军大破蒙古小王子,斩敌一万多,大同安稳了,让百姓知道咱们大明能打仗,不用怕蒙古人。”


    “第二篇文章,写兵部尚书刘大夏。”


    他顿了顿,眼神里闪过一丝冷意:“就说他在大同打胜仗的时候,竟然要裁撤边军,问问百姓——他这么做,是不是想让蒙古人、鞑靼人再来南下抢粮食?是不是想做我大明朝的秦桧,害了边关百姓?”


    “记住,话要直白,要老百姓听得懂,别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绉绉的话,就像跟街坊邻居说话一样,把道理讲清楚就行。”


    四个太监心里一震。


    陛下这是要把刘尚书的“丑事”捅给百姓知道啊!


    这可比朝堂上斥责厉害多了,一旦百姓骂刘尚书是“秦桧”,那刘尚书就算不死,也得遗臭万年!


    他们不敢耽搁,连忙应道:“奴婢遵旨!奴婢这就写!”


    张永站在一旁,心里更是掀起惊涛骇浪。


    皇爷这是要发大招啊!


    用百姓的唾沫星子“杀”人,比直接贬官流放狠多了,刘大夏这次不仅死定了,还得背着“秦桧”的骂名,永远翻不了身!


    四个太监凑到案前,小安子负责写第一篇“大同胜仗”,老王公公负责写第二篇“骂刘大夏”,小李子和小宋子在旁边帮忙想大白话,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起来。


    “第一篇开头就写‘大家伙儿听好了!咱们大明的边军打赢了!’这样老百姓一看到就有兴趣。”


    “第二篇得问得狠点,就说‘刘大人要裁边军,要是蒙古人来了,谁来护咱们家的粮食?谁来护咱们的孩子?’这样百姓才能共情。”


    他们越写越顺,偶尔卡壳了,就问朱厚照的意见,朱厚照也不烦,耐心给他们提建议。


    “比如‘斩敌一万’说成‘砍了一万个蒙古兵的脑袋’,百姓更懂。”


    约莫一个时辰后,两篇文章终于写好了。


    小安子双手捧着稿纸,递到朱厚照面前,声音带着几分紧张:“陛下,奴婢们写好了,请您过目。”


    朱厚照接过稿纸,飞快地读了一遍。


    第一篇写得热血,把大同胜仗的过程说得明明白白,结尾还加了句“咱们大明厉害,蒙古人不敢来欺负咱们了”。


    第二篇写得尖锐,用老百姓的口气质问刘大夏,最后还加了句“这样的官,配当咱们大明的尚书吗?”。


    他满意地点点头,拿起朱笔,在稿纸末尾写下“大明报社”四个大字,字迹刚劲有力,透着帝王的威严。


    “写得不错,就按这个印。”


    朱厚照把稿纸递给旁边的能工巧匠:“你们回去后,立刻用活字排版,油墨用浓点,字印大些,让老百姓看得清楚,争取今晚就排好版,明天一早就能印出来。”


    “草民遵旨!”


    五个匠人连忙接过稿纸,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生怕弄坏了。


    朱厚照又看向张永:“明天早上,你派些机灵的小孩,再让东厂派几个番子跟着,去京师的各个大街上卖报纸,定价五文钱一张。”


    “要是有百姓买不起,也可以送个三五份,别让想看得人看不上。”


    “另外,告诉卖报的人,要是有人问报纸上的字,就让他们念给百姓听,一定要让百姓知道上面写的啥。”


    “奴婢遵旨!”


    张永躬身应道,心里已经开始盘算——明天京师的大街上,怕是要热闹了,这“大明报社”一出来,不知道要惊掉多少人的下巴。


    “好了,你们都跟着张永回去吧,好好干活,要是干得好,朕有赏。”


    朱厚照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可以走了。


    “谢陛下隆恩!”


    四个太监和五个匠人连忙躬身行礼,跟着张永慢慢退出暖阁,走的时候,每个人的脚步都比来时轻快了不少。


    能跟着陛下办这么新鲜的事,说不定真能得赏。


    暖阁里终于安静下来,朱厚照对着门外喊:“让王琼进来。”


    没一会儿,户部侍郎王琼快步走进来,躬身行礼:“臣王琼,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坐吧。”


    朱厚照指了指旁边的凳子:“你说有保定府赈灾粮调配的急事,具体是什么情况?”


    王琼坐下后,连忙从袖里掏出一份清单:“回陛下,保定府的赈灾粮已经发了三批,共一万五千石,现在还剩八千石存放在顺天府粮仓,可昨天顺天府知府来报,说保定府周边的流民又多了两千多人,粮食不够吃,想请陛下再从江南调些粮过来。”


    朱厚照接过清单,仔细看了看,眉头皱了皱:“江南的粮船什么时候能到?”


    “按路程算,最快还得十天。”


    王琼回道:“臣想着,能不能先从京师的粮仓调五千石粮去保定府,先解燃眉之急,等江南的粮到了,再补回京师粮仓。”


    朱厚照点头:“可以,就按你说的办,明天就让人把粮运去保定府,别让流民饿着肚子。”


    “另外,让顺天府派些吏员去保定府,帮忙登记流民,要是有愿意回家种地的,给他们发些种子;要是没家的,就安排去开垦荒地,别让流民在大街上晃荡。”


    “臣遵旨!”


    王琼连忙躬身,心里暗暗佩服——陛下虽然年轻,却把赈灾的事想得这么周全,比不少老臣都周到。


    “好了,你先回去吧,粮调运的事,盯紧点,有情况随时报给朕。”


    朱厚照摆了摆手。


    王琼躬身行礼后,慢慢退出暖阁,心里却在琢磨——刚才在门外,好像看到张永带着几个太监和匠人出去,还拿着写着“大明报社”的稿纸,陛下这是又在办什么新鲜事?


    暖阁里,朱厚照靠在软榻上,看着窗外的夜色,嘴角勾起一抹笑容。


    明天,京师的百姓就能看到“大明报社”的报纸了,刘大夏的名声,也该彻底臭了;而他的“舆论战”,才刚刚开始。


    他仿佛已经看到,明天的京师大街上,百姓围着卖报的小孩,听他们念报纸上的内容,听到大同胜仗时欢呼,听到刘大夏时骂声连连,那样的场景,想想都觉得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