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陛下问计寻匠才,永领差事聚贤能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朱厚照看着李东阳和马文升的背影消失在暖阁门口,才转身坐回软榻上。
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的宣纸,脑子里却在盘算着新的主意。
他忽然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张永,眼神里带着几分探究。
“张永,你们司礼监里,有没有专门负责印刷的地方?”
张永愣了一下,连忙躬身回道:“回陛下,司礼监有个‘印经厂’,平时负责印刷佛经、御批文书,里面有不少活字印刷的设备,还有几个老匠人专门管排版。”
朱厚照眼睛一亮,又追问道:“那印经厂里,有没有文采还行的太监?就是能写几句通顺话,能把事情说清楚的那种。”
“有!”张永连忙点头,“印经厂有几个太监负责校对文书,其中有个叫小安子的,以前是秀才出身,因家道中落才净身入宫,写文章很是通顺,还能改改错别字。”
“还有能工巧匠吗?”朱厚照继续问,语气里带着几分急切,“比如会修活字、会调油墨、甚至会做简单机械的匠人,不管是太监还是招募的民间匠人,都算。”
张永这下彻底懵了。
陛下一会儿问印刷设备,一会儿问文采太监,一会儿又问能工巧匠,这是要干什么?
他心里疑惑,却不敢多问,只能老实回道:“印经厂有三个老匠人,最擅长修活字、调油墨,其中一个还会做‘活字盘’,能让排版更快;另外,司礼监去年还招募了两个民间木匠,会做简单的印刷机械,现在也在印经厂帮忙。”
朱厚照听完,满意地拍了拍手。
“好!你现在就去司礼监,办三件事。”
“第一,去印经厂点清活字印刷的设备——有多少套活字、多少个印刷机、多少油墨和纸张,都一一记清楚,别漏了一样。”
“第二,从司礼监的花名册里,筛选出文采还行的太监,除了印经厂的小安子,再找两三个识字多、会写文章的,越多越好。”
“第三,把印经厂的三个老匠人、两个民间木匠都叫上,还有其他会手艺的能工巧匠,只要跟‘印刷’‘制作’沾边的,都给朕带来暖阁。”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记住,动作要快,别耽误时辰,朕还等着用呢!”
张永连忙躬身:“奴婢遵旨!奴婢这就去办,绝不敢耽误!”
虽然还是不知道陛下要做什么,但看陛下这急切的样子,肯定是要紧事。
他不敢耽搁,转身就往外跑,连鞋跟蹭到门槛都没在意。
出了坤宁宫,张永直奔司礼监的值房,先找到了负责印经厂的随堂太监刘公公。
“刘公公,陛下有旨,让你立刻去印经厂点清活字印刷的设备,有多少套活字、多少印刷机、多少油墨纸张,都列个清单,半个时辰内给咱家送来!”
刘公公吓了一跳,连忙应道:“张公公放心,奴婢这就去!”
转身就往印经厂跑,心里却纳闷——陛下好端端的,查印经厂的设备干什么?
张永没管刘公公的疑惑,又拿着司礼监的花名册,坐在值房里翻了起来。
花名册上密密麻麻记着几百个太监的名字,有负责伺候皇帝的,有负责文书的,还有负责杂役的。
他一页页仔细翻,专门挑“识字”“会写文书”的太监。
翻了半个时辰,终于挑出了四个——除了印经厂的小安子,还有负责誊写御批的小李子、掌管司礼监文书的小宋子、以前教过小太监读书的老王公公,这四人都有不错的文采,尤其是老王公公,还能写几句诗。
张永把四人叫到值房,语气严肃:“陛下要召见你们,一会儿到了暖阁,说话要谨慎,陛下问什么就答什么,别乱说话,更别耍小聪明,不然咱家也保不住你们!”
四人连忙躬身:“奴婢记住了!谢张公公提醒!”
这时,刘公公也拿着印经厂的设备清单跑了回来:“张公公,清单列好了,您看看——活字有十套,大小不一;印刷机有五台,三台能用,两台需要修;油墨有二十罐,纸张有五千张,都是上好的宣纸。”
张永接过清单看了一眼,满意地点点头:“好,你再去印经厂,把三个老匠人、两个民间木匠都叫过来,就说陛下有旨,让他们立刻到暖阁见驾,带上他们最常用的工具。”
刘公公应了声“是”,又匆匆跑了出去。
没一会儿,五个匠人就跟着刘公公来了。
三个老匠人穿着灰色的短褂,手里拿着修活字的小刻刀;两个民间木匠背着工具箱,里面装着锤子、锯子,脸上满是紧张——他们都是底层匠人,从没见过皇帝,心里又怕又慌。
张永看着眼前的四人(太监)五匠,点了点头:“人都齐了,跟咱家走,陛下还在暖阁等着呢!记住,到了暖阁,别乱看,别乱说话,跪下行礼就行!”
说完,他带着一行人往坤宁宫走。
路上,小安子忍不住小声问:“张公公,陛下找我们和匠人,到底是要做什么啊?”
张永瞪了他一眼:“不该问的别问!陛下自有安排,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
小安子连忙低下头,不敢再问,其他人也都屏住呼吸,跟着张永快步往前走。
心里的疑惑却越来越重——陛下把太监和匠人凑在一起,到底要办什么事?
半个时辰后,张永带着一行人终于到了坤宁宫暖阁门口。
他先让众人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推开暖阁的门,探头往里看——朱厚照正靠在软榻上小憩,身上盖着一件薄毯,呼吸均匀,看来是累坏了。
张永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没敢打扰,只是站在一旁静静等着。
暖阁里很安静,只有窗外的风吹得竹帘轻轻晃动,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朱厚照脸上,显得格外平和。
过了约莫一刻钟,朱厚照才缓缓睁开眼,看到站在一旁的张永,揉了揉眼睛:“回来了?人都带来了?”
张永连忙躬身:“回陛下,人都带来了,就在门外等着,有四个文采还行的太监,五个能工巧匠,还有印经厂的设备清单。”
朱厚照坐起身,伸了个懒腰,语气带着几分期待:“好,把清单给朕看看,再让他们都进来吧,朕正好有要事跟他们说。”
张永应了声“是”,转身走到门口,对着外面喊道:“陛下有旨,所有人都进来吧!”
门外的四人五匠连忙整理了一下衣服,跟着张永走进暖阁,刚进门就“扑通”一声齐刷刷跪下,齐声喊道:“奴才/草民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厚照摆了摆手,声音温和:“免礼吧,都起来,别跪着了。”
众人谢过恩,慢慢站起身,却还是低着头,不敢看朱厚照。
只有小安子和老王公公偷偷抬了抬头,飞快地瞥了一眼朱厚照,又连忙低下头,心里的紧张更甚了。
朱厚照看着眼前的九个人,眼神里带着几分满意。
这些人,就是他接下来要办大事的关键,有了他们,大明的朝堂,或许会迎来一场新的变革。
他拿起张永递过来的设备清单,仔细看了起来,手指在“十套活字”“五台印刷机”几个字上顿了顿,嘴角渐渐勾起一抹笑容。
暖阁里的气氛渐渐变得有些微妙,众人都低着头,等着朱厚照说话,心里却在暗暗猜测——陛下到底要让他们做什么?是印新的文书,还是做新的物件?
而朱厚照看着清单,心里已经有了完整的计划。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语气郑重:“朕叫你们来,是要让你们办一件大事,一件能让大明百姓都受益的大事……”
话还没说完,外面突然传来小太监的通报声:“陛下,户部侍郎王琼求见,说有保定府赈灾粮调配的急事要启奏!”
朱厚照皱了皱眉,无奈地叹了口气:“知道了,让他先在外面等着,朕处理完这里的事,再召见他。”
小太监应了声“是”,退了出去。
朱厚照重新看向众人,语气带着几分歉意:“让你们久等了,咱们继续说……”
暖阁里的众人连忙屏住呼吸,竖起耳朵,等着听陛下要说的“大事”。
他们都隐隐感觉到,接下来要做的事,或许会改变他们的命运,也会改变大明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