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帝斥文臣醒迂腐,将议正事埋新篇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张永的手指轻揉着朱厚照的太阳穴,力道不轻不重。


    暖阁里只听得见窗外竹帘晃动的轻响。


    朱厚照闭着眼,眉头却始终没松开。


    刘大夏那套“裁边军省军费”的荒唐话,还在脑子里打转。


    约莫一盏茶的功夫,朱厚照睁开眼。


    语气带着未散的怒意:“张永,别揉了,你再跑一趟内阁,把李东阳和吏部尚书马文升叫过来,就说朕有要事与他们商议。”


    张永连忙收手,躬身应道:“奴婢遵旨!”


    他心里清楚,陛下这是要借刘大夏的事敲打内阁和吏部。


    毕竟刚处置完杨廷和,又冒出来个刘大夏,再不管管,怕是有更多文官要犯糊涂。


    张永脚步飞快,出了暖阁就往内阁赶。


    路过吏部时,特意绕了一圈叫上马文升。


    马文升刚处理完“给事中改制”的后续事宜,听说陛下急召,不敢耽搁,跟着张永就往皇宫走。


    路上还忍不住问:“张公公,陛下突然召我和李阁老,可是出了什么大事?”


    张永叹了口气,压低声音:“还能是什么事?兵部刘尚书给陛下递了个奏折,说要裁撤边军省军费,陛下正生气呢,叫你们过去,怕是要好好说道说道。”


    马文升心里“咯噔”一下。


    裁撤边军?这时候提这事,不是往陛下枪口上撞吗?


    大同刚打了胜仗,正是要巩固边防线的时候,刘大夏这老臣,怎么就这么迂腐?


    不到一刻钟,张永就领着李东阳和马文升进了暖阁。


    两人刚进门就感觉到气氛不对,朱厚照坐在案后,脸色阴沉,案上还放着那本被揉皱的奏折。


    两人连忙躬身行礼:“臣李东阳/马文升,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朱厚照没看他们,只是指了指案上的奏折,“张永,把这奏折给他们看看,让他们也见识见识,咱们兵部尚书的‘高见’。”


    张永拿起奏折,递到李东阳和马文升面前。


    两人凑在一起,飞快地翻看,越看脸色越难看。


    尤其是看到“裁撤边军老弱、缩减军马场开支”时,李东阳的手都抖了,马文升更是忍不住低声骂了句:“糊涂!”


    大同刚大破蒙古小王子,边军正是士气高涨的时候。


    这时候裁撤军队,不仅会寒了将士的心,还会让草原部落觉得大明软弱可欺。


    万一蒙古人卷土重来,大同、宣府根本守不住!


    “看完了?”朱厚照的声音突然响起,带着浓浓的阴阳怪气,“两位爱卿觉得,刘尚书这主意怎么样?是不是很‘高明’?”


    李东阳和马文升连忙躬身:“陛下,刘尚书此议不妥!边军乃大明屏障,绝不可轻易裁撤!”


    “不妥?”朱厚照冷笑一声,站起身走到两人面前,语气越发尖锐,“弘治年间,先帝听了文官的话,裁撤了西北边军,结果呢?河套丢了!蒙古人、鞑靼人骑着马就能南下,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你们忘了?”


    “如今不过是一场小胜,斩了蒙古一万多人,刘尚书就觉得蒙古人不敢来了,就要裁撤边军了?那大同、宣府是不是也不用守了?京师的京营是不是也该解散了?”


    他越说越激动,指着两人的鼻子:“你们文官天天说‘养丘八浪费粮饷’,说‘武将好战’,可没有这些‘臭丘八’,谁来守边关?谁来护百姓?”


    “我看啊,养了你们这些只会拿‘祖制’‘儒家理论’说话的文人,才是真的没用!连最基本的蛮夷习性都不懂,连‘忘战必危’的道理都记不住,还好意思说自己是为大明好!”


    这番话像鞭子一样,抽在李东阳和马文升心上。


    两人脸色通红,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陛下说的是实话,弘治朝丢河套的教训就在眼前,刘大夏的提议确实荒唐,可他们也没提这建议啊,怎么就跟着挨骂了?


    李东阳心里委屈,却只能躬身:“陛下息怒!臣等绝无轻视边军之意,也绝不会赞同裁撤边军,刘尚书的提议,臣等定会驳回,绝不让其实施!”


    马文升也跟着道:“陛下放心!吏部定会配合兵部,选拔精锐武将补充边军,绝不让边防线出现漏洞!”


    朱厚照看着两人的模样,心里的火气消了些,却还是没给好脸色:“你们知道就好!朕登基以来,没想着苛待文官,可你们也别拿着‘迂腐’当‘忠诚’,别拿着‘祖制’当挡箭牌,耽误国事!”


    站在一旁的张永心里也暗自叹气。


    处置了一个杨廷和,又来了个刘大夏,这些老臣怎么就不明白陛下的心思呢?


    陛下要的是办实事的人,不是只会引经据典的书呆子,这是集体往陛下枪口上撞啊!


    暖阁里安静了片刻,朱厚照走到案前,拿起朱笔,在纸上画了个圈,语气终于缓和下来:“行了,不说刘大夏的事了,朕叫你们来,是有正事要商议。”


    李东阳和马文升心里一松,连忙躬身:“请陛下示下,臣等定当全力配合!”


    “如今大同打了胜仗,边军士气正盛,保定府的贪腐案也处置得差不多了,给事中改制也落了实,接下来,该让各部堂官都动起来,做点实事了。”


    朱厚照的目光扫过两人,语气带着郑重:“朕不希望再出现第二个刘大夏,也不希望再看到有人拿着‘祖制’敷衍了事,各部堂官该干什么、该怎么干,都得有个章程,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混日子。”


    他顿了顿,手指在纸上轻轻敲击:“具体要做什么,朕还得再琢磨琢磨,你们先回去,让各部把近期要办的差事都整理出来,明日呈给朕,朕要亲自看看,哪些是实事,哪些是虚功。”


    李东阳和马文升连忙应道:“臣遵旨!臣等明日定将各部差事整理妥当,呈给陛下审阅!”


    他们心里清楚,陛下这是要动真格的了,不仅要整治文官的迂腐,还要整顿各部的办事效率,接下来的日子,怕是不会轻松了。


    朱厚照摆了摆手:“行了,你们先下去吧,记得把刘大夏的奏折带回内阁,让其他阁老也看看,好好敲打敲打他们,别再犯同样的毛病。”


    “是!臣等告退!”李东阳和马文升躬身行礼,慢慢退出暖阁,走的时候,两人都松了口气。


    还好陛下没再继续生气,不然今天怕是要在暖阁里待上半天。


    暖阁里只剩下朱厚照和张永。


    朱厚照看着案上的纸,手指在“各部堂官”几个字上顿了顿,眼神变得坚定起来。


    他要借这次机会,彻底改变文官“混日子”“拿祖制挡事”的风气,让大明的朝堂真正动起来,为接下来的正德元年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