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帝授供词令议策,阁老牵头问处置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韩邦、杨守随、张敷华、李东阳四人踏进暖阁,脚步放得极轻。


    青砖地面被踩出细微的声响,在寂静的阁内格外清晰。


    四人对着软榻上的朱厚照躬身行礼,动作整齐划一。


    齐声喊道:“臣韩邦(杨守随 / 张敷华 / 李东阳),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厚照靠在软榻上,手里摩挲着一枚玉扳指。


    抬了抬眼皮,语气平淡:“免礼吧,都坐。”


    张永连忙搬来四张太师椅,摆在案前。


    又给四人倒上热茶,茶盏碰在桌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四人谢了座,刚坐下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陛下不说话,只盯着案上的口供,暖阁里的气氛像压了块大石头,让人喘不过气。


    韩邦偷偷瞥了眼案上的口供纸,见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字和红手印。


    心里更慌了:保定府的案子,到底查到了什么?


    半晌,朱厚照才开口,指了指案上的口供。


    “张永,把这些口供分下去,给四位大人看看。”


    “是!” 张永连忙上前,将口供分成四份,分别递到四人手中。


    “韩大人,杨大人,张大人,李阁老,您几位慢看。”


    四人接过口供,低头翻阅起来。


    刚开始还只是轻轻翻页,越往后,翻页的速度越慢,脸色也越来越沉。


    韩邦看到 “赵全克扣赈灾粮五千石” 时,手指猛地攥紧了纸页。


    纸角被捏得发皱:五千石粮,够上千灾民吃三个月,这赵全真是胆大包天!


    杨守随翻到 “冯举人勾结黑风寨山贼藏粮” 那页,眉头拧成了疙瘩。


    嘴里低声骂了句:“该死!官绅勾结山贼,这是要反了不成?”


    张敷华看着 “保定卫指挥佥事强占民女” 的口供,气得手都抖了。


    都察院查了保定卫好几次,竟没查到这等龌龊事,真是失职!


    李东阳翻得最慢,每一页都看得格外仔细。


    尤其是 “冯举人弟弟冯成在京营任职,收受贿赂传递消息” 那行字,他反复看了三遍。


    心里咯噔一下:京营里竟有这等蛀虫,怕是还牵扯着其他人。


    暖阁里只有翻纸页的 “哗啦” 声,偶尔夹杂着几人的吸气声。


    沈希仪站在角落,看着四人的反应,心里暗暗点头:这些大人都是办实事的,见了百姓的苦,终究是动了气。


    约莫半个时辰后,李东阳率先看完,将口供放在案上。


    其他三人也陆续看完,都抬起头,看向朱厚照,等着陛下发话。


    朱厚照这才直起身,目光扫过四人,声音朗朗。


    “口供你们都看了,保定府的事,你们也清楚了 —— 贪腐、勾结、欺压百姓,桩桩件件都触目惊心。”


    “今天你们啥也不用干,就留在这暖阁里,给朕议议这事儿怎么办。”


    “商量好了一个章程,直接用你们各自衙门的印印发下去,不用再递上来给朕看 —— 朕信得过你们,也信得过沈总兵带回的口供。”


    他指了指角落的沈希仪,补充道。


    “沈总兵是从保定府回来的,全程参与了查案,他的话最可信,要是你们对上口供有什么疑问,尽管跟他确认,他知无不言。”


    说完,朱厚照站起身,整理了下龙袍。


    “好了,朕出去走走,暖阁里闷得慌。”


    他走到张永身边,又道。


    “张永,大人们要是渴了、饿了,或是要出恭,你都得伺候好,别让大人们受了委屈。”


    “奴婢遵旨!” 张永连忙躬身应道。


    朱厚照没再看四人,转身往外走,脚步轻快,没带半点犹豫。


    仿佛把这桩大案彻底交给了四人。


    看着朱厚照的身影消失在暖阁门口,四人都愣住了。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里满是疑惑。


    韩邦先开口,声音带着不解。


    “这…… 这审案哪有这么审的?陛下把口供扔给咱们,让咱们自己议章程,还不用他批,也太…… 太放权了吧?”


    杨守随也点头。


    “是啊!以往不管多大的案子,都得陛下定夺,这次怎么突然让咱们自己议?陛下就不怕咱们议得不合他心意?”


    张敷华皱着眉。


    “我看陛下是真动了气,也真信咱们 —— 只是这章程不好议啊,涉及的人太多,有地方官,有乡绅,还有京营的人,稍有不慎,就会出乱子。”


    李东阳叹了口气,端起茶杯喝了口茶,压了压心里的乱。


    “陛下这是把担子交给咱们了,咱们要是议不好,不仅辜负了陛下的信任,还对不起保定府的百姓。”


    他看向沈希仪,语气放缓了些。


    “沈总兵,有几个地方我想跟你确认下 —— 冯举人藏在黑风寨的粮,你们都追回来了吗?那些被欺压的百姓,王守仁大人有没有安顿好?”


    沈希仪连忙躬身回道。


    “回李阁老,黑风寨的粮全追回来了,共三千石,都存在保定府粮仓,等着陛下旨意发放;王主事已经让徐世子开仓放粮,每户一人一石,还派士兵帮百姓追回被抢的地和财物,百姓们都很感激。”


    “那就好。” 李东阳点了点头,又问。


    “冯成在京营的职位,你知道具体是什么吗?他除了帮冯举人传递消息,还跟京营里的哪些人有往来?”


    “冯成是京营里的百户,管着五十个士兵。” 沈希仪回忆道。


    “据我们查,他主要跟京营的一个千户来往密切,那千户叫刘能,是前兵部尚书的远房侄子,不过我们没查到刘能参与贪腐的证据,只是两人走得近。”


    张敷华立刻道。


    “没证据也得查!冯成一个百户,敢这么明目张胆地传递消息,背后肯定有人撑腰,这刘能脱不了干系!”


    韩邦也附和。


    “张大人说得对!京营是护卫京城的,绝不能有蛀虫,得让锦衣卫去查查刘能,说不定能挖出更大的鱼!”


    杨守随却皱起眉。


    “可咱们现在议的是保定府的处置章程,京营的事要不要一起议?要是牵扯太广,怕是一时半会儿议不完。”


    “怎么能不议?” 张敷华反驳道。


    “保定府的贪腐都牵扯到京营了,要是不查清楚,以后京营里的蛀虫只会越来越多,说不定还会跟地方官勾结,那麻烦就大了!”


    四人你一言我一语,又吵了起来。


    有的说先处置保定府的贪官,再查京营。


    有的说要一起查,免得打草惊蛇。


    有的说要先安抚百姓,再议惩处。


    有的说要先抓京营的刘能,免得他跑了。


    吵了半天,也没个统一的意见,最后都停了下来,看着李东阳。


    他是内阁首辅,资历最老,得由他拿个主意。


    李东阳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看着案上的口供,又看了看争吵得面红耳赤的三人,清了清嗓子。


    “都别吵了,吵也吵不出结果。”


    他端起茶杯,喝了口茶,缓缓道。


    “咱们先把要办的事列出来,一条一条议 —— 首先是保定府贪官的处置,其次是京营冯成、刘能的调查,最后是百姓的后续安抚,这三件事都得有章程,不能乱。”


    “可具体怎么处置,怎么调查,怎么安抚,咱们得拿出个准主意。”


    他放下茶杯,目光扫过三人,语气郑重。


    “说说吧,你们各自的想法,怎么办?”


    这话一出,暖阁里瞬间安静下来。


    韩邦、杨守随、张敷华都看着李东阳,又看了看案上的口供,陷入了沉思。


    沈希仪站在角落,没敢插话。


    这是四位大佬议事,轮不到他一个总兵说话,他只需要在旁边回答疑问就行。


    暖阁外的风吹得竹帘轻晃,阳光透过竹帘的缝隙洒进来,在案上的口供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四人都在琢磨着。


    保定府的贪官该杀几个?


    京营的调查该由谁牵头?


    百姓的安抚该拨多少粮?


    每一个决定都关系重大,既不能轻纵了坏人,也不能委屈了百姓,更不能惹陛下不满。


    李东阳见三人都不说话,又追了句。


    “都别藏着掖着,有想法就说出来,咱们一起商量,总能议出个妥当的章程。”


    韩邦深吸一口气,终于开口。


    “我觉得,保定府的贪官里,赵全、冯举人是主谋,必须杀,而且要公开杀,让百姓看看朝廷的决心;其他从犯,该流放的流放,该贬官的贬官,不能轻饶。”


    杨守随点头。


    “韩尚书说得对!主谋必须杀,从犯也得重罚,不过得按律来,不能乱杀,免得被人说朝廷草菅人命。”


    张敷华也道。


    “京营的冯成和刘能,得让锦衣卫去查,都察院可以配合,一定要查清楚他们有没有牵扯更多人,绝不能让京营出乱子。”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终于有了些头绪。


    李东阳听着,时不时点头,偶尔补充一两句,暖阁里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沈希仪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松了口气。


    有这四位大人牵头,保定府的百姓总算能有个交代了。


    而此刻的朱厚照,正坐在皇宫的角楼上,看着远处的京城街道,手里捏着个从暖阁带出来的口供纸角,上面还留着个模糊的指印。


    他知道,李东阳他们肯定能议出个好章程,也知道保定府的事绝不会就这么结束。


    京营里的冯成、刘能,背后说不定还藏着更大的鱼,等着他去抓。


    风从角楼吹过,带着几分凉意。


    朱厚照嘴角勾起一抹浅笑:大明的吏治,是该好好整整了,从保定府开始,从京营开始,一个个来,总有清净的那天。


    暖阁里,四人的讨论还在继续,章程的轮廓渐渐清晰。


    他们都知道,这个章程一旦定下来,将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也将会给保定府的百姓,带来新的希望。


    李东阳看着三人热烈讨论的样子,心里也渐渐有了底。


    只要大家都想着百姓,想着大明,就没有议不好的事。


    他端起茶杯,喝了口热茶,清了清嗓子。


    “好了,咱们先把这几条定下来,再细化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