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夜诉终了议归京,希仪领命赴帝前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后半夜的保定府衙前,木棚下依旧挤满百姓。
文书换了三个,纸砚用空五套,桌上茶水添了一次又一次。
王守仁嗓子沙哑,仍耐心听着每一人诉说。
天快亮时,最后一个抱孩子的妇人说完冤屈,揣着王守仁写的承诺纸条离开。
广场上百姓渐渐散去,只留满地脚印与未凉透的茶碗。
王守仁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看向桌上厚厚一叠口供记录:“韩尚书,你看看这些,保定府的问题比咱们想的还大。”
韩文拿起口供逐页翻看,眉头越皱越紧。
除冯举人、赵全贪墨赈灾粮外,还有乡绅勾结驿站私运盐铁、保定卫士兵强占民女、小吏伪造户籍骗取朝廷补贴,桩桩件件触目惊心。
“这些口供得立刻呈给陛下。” 韩文放下口供,语气凝重:“保定府是个烂摊子,光靠咱们处置小喽啰不够,背后说不定还有京官牵扯,得让陛下定夺。”
刘瑾凑过来翻两页口供,点头:“咱家也觉得该报给陛下,赵全是知府,冯举人背后有前礼部侍郎的关系,这些人不交由陛下处置,怕是镇不住京里那些人。”
陆炳靠在棚柱上补充:“还有那三个没杀的要犯——乡绅头目、保定卫指挥佥事、通判,这三人嘴里说不定能撬出京里关系,得押回北京让陛下亲自审。”
四人一拍即合,决定先在保定府安定民生:放粮、还地、帮百姓追回被抢财物,同时派个人带口供和没杀的要犯回北京,向朱厚照禀报详情,等陛下旨意下来再处置后续事宜。
可派谁去,几人起了分歧。
陆炳先开口:“我派锦衣卫的人去!锦衣卫骑马快,不出五天就能到北京,还能保证要犯和口供安全。”
刘瑾立刻反驳:“不行!锦衣卫的人粗手粗脚,万一在路上惊了要犯,或是丢了口供怎么办?还是让东厂的番子去,番子心细,还懂规矩,能把事情说清楚。”
“东厂番子懂什么军务?路上要是遇到山贼或是乱兵,他们能护住人?” 陆炳不服气,两人当场吵起来,一个说锦衣卫能打,一个说东厂番子心细,谁也不让谁。
韩文看着两人吵得面红耳赤,无奈叹气,转头看向一直没说话的王守仁:“王主事,你倒是说句话,咱们该派谁去?”
王守仁沉默片刻,缓缓开口:“我觉得,派沈希仪去最合适。”
这话一出,陆炳和刘瑾都停了争吵,齐刷刷看向他,连韩文都有些惊讶:“沈希仪?他是京营总兵,负责带兵,让他去北京禀报,合适吗?”
“合适,而且只有他最合适。” 王守仁语气肯定,掰着手指分析:“第一,沈希仪懂军务,带五百精兵护送,路上不管遇到山贼还是乱兵,都能应对,比锦衣卫单打独斗、东厂只会躲在暗处强。”
“第二,他跟着咱们查案,从封城到抓要犯,再到昨晚听百姓诉苦,全程都参与了,对保定府的情况比谁都清楚,见到陛下,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透彻,不用像锦衣卫或东厂那样,只会捡重点说,漏了关键细节。”
“第三,他是陛下亲自挖到京营的人才,陛下信任他,他说的话,陛下会更信——咱们报上去的口供和要犯,有他在旁边佐证,陛下能更快判断出背后有没有京官牵扯,不用再派人来复核,省了时间。”
这三点理由,句句都说到了点子上。
陆炳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找不到理由——沈希仪确实全程参与查案,还懂军务,派他去,确实比派锦衣卫或东厂的人稳妥。
刘瑾也捻着胡须点头:“王主事说得对,沈总兵确实合适,他心细,又懂规矩,不会像锦衣卫那样毛毛躁躁,也不会像东厂番子那样,在陛下面前说不清楚话。”
韩文更是笑着道:“还是王主事考虑周全,就派沈希仪去,没人比他更合适了。”
分歧解决,几人立刻让人去叫沈希仪。
沈希仪刚带着夜不收从黑风寨回来,一身风尘,听说要派他回北京,愣了一下,随即躬身:“下官遵命!只是保定府这边的防务……”
“你放心,” 徐延德拍着他的肩膀:“你走后,京营的三千人马我来管,放粮、护院的事,我都能应付,等你带着陛下的旨意回来就行。”
王守仁从桌上拿起口供,整理好递给沈希仪:“这些口供都标了重点,你见到陛下,先把保定府贪墨的数额、涉及的人员说清楚,再把百姓的冤屈念给陛下听——陛下最看重百姓,知道百姓受了这么多苦,定会尽快下旨。”
他又指了指被押在大牢里的三个要犯:“那三个要犯,你让人严加看管,路上别让他们自尽或串供,到了北京,直接交给锦衣卫大牢,等陛下审。”
“下官记住了!” 沈希仪接过口供,小心翼翼揣进怀里,又对着四人躬身:“下官这就去点兵,天亮就出发,争取五天内到北京,把消息带给陛下。”
“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王守仁摆了摆手,看着沈希仪转身往外走,脚步轻快却透着一股沉稳。
天刚亮时,保定府衙外的广场上,五百名京营精兵已列好队伍,个个穿着轻甲,背着弓箭,腰间悬着佩刀,精神抖擞。
沈希仪一身戎装,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跟着两辆囚车,里面关着乡绅头目、保定卫指挥佥事和通判,三人被铁链锁着,脸色惨白,再没了往日的嚣张。
王守仁、韩文、陆炳、刘瑾和徐延德站在衙门口,送沈希仪出发。
“沈总兵,到了北京,记得跟陛下说,保定府的百姓都盼着他的旨意呢!” 韩文对着沈希仪喊。
沈希仪在马上拱手:“韩尚书放心,下官一定带到!”
刘瑾也喊道:“告诉陛下,东厂和锦衣卫在保定府查得顺利,没出岔子!”
“下官记着!”
陆炳拍了拍沈希仪的马镫:“路上别耽误,要是遇到阻拦,直接亮陛下给的令牌,谁敢拦就抓谁!”
“下官明白!”
王守仁最后开口,语气郑重:“陛下让咱们查贪腐、安民心,你把这里的情况如实禀报,不用怕得罪人,陛下会给咱们做主。”
沈希仪眼神坚定:“王主事放心,下官定不辜负陛下和诸位大人的信任!”
说完,他举起马鞭,大喝一声:“出发!”
五百名精兵跟着动了,马蹄声“嗒嗒”响,囚车轱轳滚动,队伍浩浩荡荡往北京方向走,晨光洒在他们身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
王守仁等人站在衙门口,看着队伍消失在街道尽头,才转身往府衙里走。
“咱们也该忙了。” 王守仁对韩文道:“今天要放粮,还得帮百姓追回被抢的地和财物,事情多着呢。”
韩文点头:“我已经让人去粮仓准备了,按每户一人一石粮算,足够保定府的灾民吃一个月,等放完粮,再让吏房的人去核实地契,帮百姓把地要回来。”
刘瑾和陆炳也分工明确——刘瑾让人去查保定卫的士兵,看看还有没有强占民女、欺压百姓的;陆炳则让人去盯那些没被抓的小吏,防止他们趁机作乱。
保定府的街道上,百姓已开始往广场上涌,手里拿着户籍册,等着领粮,脸上满是期待,再没了往日的惶恐。
有个老汉牵着孙子,指着沈希仪队伍离开的方向,对孙子说:“看到没?那是去给陛下送信的兵,等陛下的旨意下来,咱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孙子眨着大眼睛,似懂非懂地点头,手里攥着个昨天从棚下拿的馒头,舍不得吃。
此时的北京,坤宁宫暖阁里,朱厚照正看着李东阳送来的给事中改制方案,心里却在琢磨保定府的事——已经过去十天了,王守仁他们应该到保定府了,不知道查得怎么样了。
张永端着一碗小米粥走进来,见朱厚照走神,笑着道:“皇爷,您是不是在想保定府的事?”
朱厚照抬头,接过小米粥:“是啊,都过去十天了,还没消息,不知道他们查得顺不顺利。”
“皇爷放心,” 张永道:“王主事和陆大人、刘公公都是能干的人,肯定能查得清清楚楚,说不定再过几天,就有消息传回来了。”
朱厚照点点头,没再多说,可心里却多了几分期待——他倒要看看,王守仁他们能从保定府查出多少猫腻,又能给百姓带来多少希望。
而他不知道,再过八九天,沈希仪就会带着保定府的口供和要犯,出现在北京城外,带来他最想知道的消息,也会让京城的官场,掀起一场新的风暴。
沈希仪的队伍还在往北京赶,马蹄声踏过清晨的露水,朝着京城的方向,一步步靠近,一场关乎保定府百姓命运,也关乎大明吏治整顿的大戏,即将在京城拉开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