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夜衙听诉安民心,勇者先行引众来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夜幕降临时,保定府衙前的广场上点起了十几盏气死风灯。
昏黄的光笼罩着搭好的木棚。
棚下摆着两张长桌,一张放着茶水和馒头,一张铺着纸砚。
文书握着笔,等着记录。
王守仁坐在棚下的竹椅上,没穿官袍,只着一身青布便服。
他手里端着杯热茶,看着广场入口的方向,神色平静。
徐延德和沈希仪带着几十个士兵守在棚外。
他们没站得太近,只在远处形成一个松散的圈。
既防着意外,又不显得压迫,怕吓着来诉苦的百姓。
刚开始,广场上只有零星几个黑影晃荡。
他们躲在灯影里,探头探脑地往棚下看,没人敢上前。
韩文站在王守仁旁边,看着这场景,低声道:“百姓怕是还怕着,毕竟前几天刚被衙役打过,不敢轻易靠近。”
王守仁点头,没急着催。
他让文书把馒头装在盘子里,摆在棚外的石桌上:“先等着,让他们看看,咱们不是来抓人的。”
又过了约摸两刻钟,广场入口处终于有了动静。
一个穿着破棉袄的老汉,手里攥着个布包,磨磨蹭蹭地往棚下走。
他每走两步就回头看一眼,像是怕被人抓。
老汉约莫六十岁,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
破棉袄的袖口磨出了洞,露出冻得发紫的手腕。
走到离棚子还有三步远的地方,他就停住了,腿肚子直打颤。
“老人家,过来坐。”王守仁笑着招手,声音放得很柔,“喝杯热茶,暖暖身子,有话慢慢说,没人会欺负你。”
老汉愣了愣,又看了看棚外的士兵。
士兵们都背对着他,没看他一眼。
他才慢慢挪过去,在长桌旁的小凳上坐下,半个屁股悬着,不敢坐实。
文书连忙递过一杯热茶,又拿了个馒头递过去:“老人家,先吃点东西。”
老汉接过热茶,双手捧着杯子,热气熏得他眼睛发红,却没喝。
他小声问:“官…… 官爷,你们真的是来帮咱们的?不是…… 不是来骗咱们的吧?”
“当然是真的。”王守仁放下自己的茶杯,看着老汉的眼睛,语气诚恳,“前几天赵全、冯举人他们欺负你们,是他们的错,朝廷知道了,已经把他们抓起来了,今天审案,判了死罪的判死罪,流放的流放,绝不会再让他们欺负人。”
老汉盯着王守仁的脸,看了半天,见他眼神没半分虚假,才慢慢放下心。
他喝了口热茶,又咬了口馒头,馒头渣掉在衣襟上,他连忙用手接住,塞回嘴里。
“官爷,我…… 我有冤要诉。”老汉放下馒头,从布包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递了过来,“这是我家的地契,去年被冯举人的人抢了,还把我儿子打断了腿,我去府衙告状,赵知府不仅不管,还让衙役把我打出来……”
说着说着,老汉的声音就哽咽了,眼泪顺着皱纹往下淌:“我家就靠那三亩地过活,地没了,儿子断了腿,我和老婆子只能靠捡破烂过日子,要是再没活路,我…… 我就只能跳河了。”
文书连忙接过地契,展开铺平。
上面的字迹还很清晰,落款是“弘治十七年”,确实是老汉的名字,旁边还贴着一小块官府印鉴,是真的地契。
王守仁看着地契,又看了看老汉红肿的眼睛,心里沉了沉。
“老人家,你放心,这地契我收着,明天就让人去查,一定把地还给你,冯举人打了你儿子,我也让他赔医药费,绝不会让你白受委屈。”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帮老汉追回三亩地,责令冯举人赔偿医药费五十两”,又签上自己的名字,递给老汉:“这是我的承诺,我是朝廷派来的钦差,说话算话。”
老汉接过纸条,看着上面的字,虽然不认识,却知道这是“凭证”。
他双手捧着纸条,对着王守仁重重磕了三个头:“多谢官爷!多谢钦差大人!您真是咱们百姓的活菩萨啊!”
“快起来。”王守仁连忙扶他,“别磕头,这是我该做的,你们过好了日子,朝廷才能安稳。”
老汉又说了几句感谢的话,揣好纸条和地契,拿着剩下的馒头,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
走到广场入口时,还忍不住往棚下看了一眼,眼里满是感激。
他刚走没一会儿,广场入口又进来一个人。
是个二十多岁的媳妇,怀里抱着个瘦得只剩骨头的孩子,孩子脸上还带着病容,嘴唇干裂。
媳妇比老汉大胆些,直接走到棚下,把孩子往桌上一放,“扑通”一声跪下:“官爷!救救我的孩子!孩子快饿死了!冯举人的商号抢了我们的救命粮,还把我男人抓去当苦力,到现在还没回来啊!”
孩子被吓得哭了起来,媳妇也跟着哭,声音撕心裂肺。
王守仁连忙让文书扶起她,又让徐延德去伙房端碗热粥来:“先别慌,孩子饿坏了,先喂点粥,你男人的事,我帮你查,要是被冯举人的人抓了,一定帮你救回来。”
徐延德很快端来热粥,媳妇抱着孩子,用勺子一点点喂。
孩子喝了粥,哭声渐渐小了,睁着大眼睛看着王守仁,小声喊:“饿…… 还要……”
王守仁看着孩子可怜的模样,心里更不是滋味。
他对媳妇道:“明天放粮,你带着孩子来,我让士兵多给你分两石粮,你男人的名字告诉我,我现在就让人去冯举人的庄园查,要是在那儿,今晚就给你带回来。”
媳妇连忙报了男人的名字,又说了冯举人庄园的方向,文书一一记在纸上。
王守仁当即让沈希仪带几个夜不收去查。
冯举人的庄园还被士兵守着,要是人真在那儿,一找一个准。
媳妇看着沈希仪带着人离开,又看了看怀里喝粥的孩子,心里踏实了不少。
她对着王守仁道:“多谢官爷,要是能找回我男人,我这辈子都记着您的恩!”
“不用记恩,好好过日子就行。”王守仁笑着摆手,“再拿两个馒头,带着孩子先找个地方住,明天来领粮,我让士兵给你留着。”
媳妇接过馒头,抱着孩子,千恩万谢地离开了,走的时候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广场外,躲着的百姓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老汉进去时慌慌张张,出来时拿着纸条,还笑着。
媳妇进去时哭哭啼啼,出来时抱着孩子,也松了口气。
两人都没被为难,还得了馒头和承诺。
“好像是真的不打人。”
“我刚才听老汉说,钦差要帮他追地呢!”
“那我也去试试?我家的粮也被冯举人的人抢了……”
议论声渐渐大了,躲在灯影里的百姓开始三三两两地往棚下走。
先是三五个,接着是十几个,没一会儿,棚下就围了二十多个人。
有老人,有媳妇,还有几个年轻的汉子,手里都攥着“证据”。
有的是被抢的粮袋碎片,有的是被占的地契,还有的是被衙役打的伤痕。
“官爷,我家的牛被赵知府的人牵走了!”
“官爷,冯举人的人把我家的房子拆了,让我们住破庙!”
“官爷,我爹去讨粮,被番子打断了腿脚,现在还躺床上不能动啊!”
哭诉声此起彼伏,文书拿着笔,手都快写不过来了。
王守仁耐心地听着,每个人说完,他都先安慰,再承诺。
“帮你要回牛”“帮你重建房子”“帮你爹讨医药费”,每一句都说得认真,没半分敷衍。
徐延德和沈希仪也没闲着。
徐延德让人去给百姓添茶水。
沈希仪从庄园那边传回消息:“找到媳妇的男人了,被关在柴房,没受伤,现在就送回来。”
媳妇听到消息,当场就哭了,对着棚下的方向磕头。
越来越多的百姓看到“去诉苦的人都没事,还能拿到好处”,胆子更大了。
他们从广场入口往棚下涌,原本松散的人群,渐渐聚成了黑压压的一片。
连广场外的街道上,都站满了人,有抱着孩子的,有拄着拐杖的,还有背着老人来的,每个人眼里都带着期待。
王守仁看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对韩文道:“看来百姓是真信咱们了,今晚怕是要忙到后半夜了。”
韩文笑着点头:“忙点好,忙点说明百姓愿意跟咱们说实话,愿意信朝廷,这比什么都强。”
刘瑾和陆炳也从府衙里出来,站在棚外看着。
刘瑾笑着道:“咱家这辈子没见过这场景,百姓围着官衙,不是来闹事的,是来诉苦的,还这么信任,也就陛下派来的人能做到了。”
陆炳也点头:“王守仁这性子,确实适合跟百姓打交道,比咱们这些只会抓人的强。”
棚下,文书还在飞快地写着。
百姓的哭诉声、感谢声,还有孩子的笑声,混在一起,在夜色里格外热闹,却不嘈杂,透着一股难得的融洽。
远处的破庙里,之前去看告示的年轻汉子,正对着灾民们喊:“快去府衙!钦差大人在听咱们诉苦呢!还管饭!帮咱们要回被抢的东西!晚了就排不上队了!”
灾民们一听,都激动起来,互相搀扶着,往府衙的方向走。
有老人走得慢,就由年轻汉子背着,孩子由媳妇抱着,队伍越走越长,像一条长龙,在夜色里缓缓移动。
府衙前的广场上,气死风灯的光越照越亮,映着百姓们的脸。
有哭的,有笑的,有激动的,有安心的,每一张脸都透着“有救了”的希望。
王守仁坐在棚下,端起冷了的茶水喝了一口,看着越来越多的百姓涌过来,心里默默想:这就是陛下要的“民心”,只要真心待百姓,百姓就会真心信朝廷,保定府的事,总算没白做。
而此刻,保定府的大牢里,冯举人和赵全还不知道外面的场景。
冯举人正对着牢门咒骂,赵全则瘫在地上,眼神呆滞。
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欺压百姓的日子,已经彻底结束了,而百姓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越来越多的百姓壮着胆子,朝着府衙前的木棚走来。
脚步声、说话声、孩子的笑声,在夜色里交织,汇成了一首属于“民心”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