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张永伴璋入刑部,尚书亲办入职仪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陈璋掀帘下车,抬头就见朱漆大门上悬着 “刑部” 匾额,黑底金字,透着股森然正气。


    门两侧的石狮子张着嘴,獠牙外露,门前站着两个挎刀的皂隶,见马车停下,目光先落在 “张永” 的车帘上,连忙躬身垂首,连大气都不敢喘。


    张永跟着下车,拍了拍陈璋的胳膊:“走吧,韩尚书应该在大堂呢。”


    陈璋紧了紧手里的包袱,跟着张永往里走,脚步放得轻缓 —— 这是他头回进刑部衙门,青砖铺就的甬道直通向大堂,两侧的廊下站着不少穿青色公服的吏员,见张永过来,都纷纷停了手里的活,低着头往廊柱后缩。


    到了大堂门口,一个值班的主事连忙迎上来,对着张永躬身:“张公公,您怎么来了?要不要小的先去通禀韩尚书?”


    “不用,咱们直接进去。” 张永摆了摆手,抬脚跨进大堂门槛。


    陈璋跟着进去,就见大堂里摆着几张大案,几个穿绯色官袍的官员正围着一张案台看卷宗,听到动静都抬了头。


    最中间那个官员,年过五旬,两鬓微白,颔下留着三缕长须,正是刑部尚书韩邦问。


    韩邦问见张永进来,手里的卷宗 “啪” 地落在案上,连忙起身拱手,脸上堆起笑:“张公公大驾光临,怎么不提前说一声?小的也好去门口迎您。”


    他一边说一边往张永身后瞧,以为张永是来宣读圣旨的 —— 宫里的太监上门,要么是传旨,要么是督办差事,哪有闲逛的?


    张永没接他的话,侧身让开半步,露出身后的陈璋,语气平淡却带着分量:“韩尚书,给你介绍个人。”


    “这位是陈璋,弘治十八年的进士,深得陛下厚爱,特擢升为刑部主事,负责刑案审核那一块。”


    韩邦问的目光落在陈璋身上,先是一愣。


    这年轻人看着不过二十出头,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袍,手里还攥着个旧包袱,怎么看都不像 “深得陛下厚爱” 的新官?


    可他再细想 —— 张永是陛下身边最亲近的人,绝不会乱说话,加上 “弘治十八年进士” 几个字,心里顿时咯噔一下。


    弘治十八年的进士,今年刚放榜,按规矩该先去翰林院观政,怎么直接就授了刑部主事?还是 “刑案审核” 这种实权差事?


    再看张永亲自陪着来,这待遇,怕是比上个月欧阳铎入户部还体面。


    韩邦问瞬间收起了刚才的敷衍,脸上的笑真切了几分,对着陈璋拱手:“原来是陈主事,失敬失敬!”


    陈璋连忙躬身回礼,腰弯得极低,声音也透着客气:“晚辈陈璋,见过韩尚书,初来乍到,往后还要劳烦尚书多指点。”


    他没敢称 “下官”,只说 “晚辈”—— 论年纪,他能当韩邦问的儿子;论资历,人家是两朝老臣,他一个刚入职的新官,摆不出半分架子。


    这声 “晚辈” 听得韩邦问心里熨帖。


    他本还琢磨着 “这年轻人会不会仗着陛下宠信摆谱”,见陈璋这般谦逊,反倒多了几分好感 —— 两榜进士本就占着 “正途” 的光,再懂规矩,确实值得看重。


    “陈主事客气了。” 韩邦问连忙扶了他一把,“都是为陛下办事,谈不上指点,互相帮衬罢了。”


    他转头对着旁边一个吏员喊:“小李,快去把主事的入职文书取来,再备一套公服、印信,快点!”


    那吏员愣了一下 —— 入职文书向来是下属吏房办,哪用得着尚书亲自吩咐?但见韩邦问眼神催得急,连忙应着 “哎”,小跑着往后院去了。


    张永在一旁看着,见韩邦问识趣,嘴角勾了勾:“韩尚书,陈主事是陛下亲自点的人,刑案审核的差事要紧,入职手续得办得利落些。”


    “那是自然!” 韩邦问拍着胸脯,“张公公放心,半个时辰内,保准让陈主事手续齐全,能上手办事!”


    说着又拉着陈璋往旁边的客座坐,还亲自倒了杯茶:“陈主事刚到京城吧?住在哪处?要是没安顿好,刑部后院有闲置的厢房,先凑活住也行。”


    陈璋接过茶杯,双手捧着,连忙回道:“多谢尚书费心,陛下已让张伴伴给晚辈安排了院落,不用麻烦衙门了。”


    “陛下亲自安排的?” 韩邦问又惊了一下,手里的茶壶差点没端稳。


    给新官安排住处也就罢了,还是陛下特意吩咐张永办的?这陈璋在陛下心里的分量,怕是比他想的还重。


    他偷瞄了眼张永,见张永点头确认,心里顿时有了数 —— 往后对这陈璋,不仅要客气,还得真上心。


    不多时,那吏员捧着文书、公服和一个铜印跑了回来,气喘吁吁地放在案上:“尚书,都备齐了。”


    韩邦问拿起文书,亲自翻到落款处,拿起朱砂笔蘸了蘸,一笔一划签上自己的名字,又盖了刑部的官印,这才递到陈璋面前:“陈主事,你看看,没问题就签字画押。”


    陈璋接过文书,逐字逐句看了一遍 —— 上面写着 “授陈璋刑部主事,正六品,掌刑案审核,即日起任”,字迹工整,印鉴清晰。


    他从包袱里摸出支小楷笔,在落款处写下 “陈璋” 二字,又按了个指印,双手递回给韩邦问:“晚辈看过了,没问题。”


    韩邦问接过文书,又把那套青色公服递过去 —— 公服是新做的,针脚细密,领口还绣着 “六品” 的补子,比陈璋身上的旧袍子体面多了。


    “陈主事先去偏房换上公服?” 韩邦问笑着道,“换完了我带您去刑案房认认人,那边的卷宗堆了不少,正好上手看看。”


    陈璋刚要接公服,张永却开口了:“韩尚书,入职手续办了就行,认人的事不急。”


    “皇爷让咱家给陈大人收拾了一处院落,眼下时辰还早,咱家得带陈大人去看看,要是有不合心意的地方,也好赶紧改。”


    “明日陈大人再正式来点卯不迟。”


    韩邦问这才反应过来 —— 张永是特意来送陈璋的,哪是来让他办手续的?


    他连忙点头:“是我考虑不周!张公公说得对,住处要紧!”


    又对着陈璋拱手:“那陈主事先去看住处,明日卯时再来就行,我让刑案房的人先把近期的卷宗理出来,您来了直接看。”


    “多谢尚书体谅。” 陈璋对着韩邦问深深一揖,又转头对张永道,“张伴伴,那咱们走吧?”


    “走。” 张永应着,又对韩邦问摆了摆手,“韩尚书留步,不用送了。”


    “哎,好!” 韩邦问亲自送两人到大堂门口,看着陈璋跟着张永往外走,直到两人的身影拐过甬道,才收了笑,对着旁边的吏员沉声道:“去查查这个陈璋,老家在哪,师从何人,但凡能查到的,都给我记下来。”


    那吏员愣了:“尚书,查他做什么?”


    “笨!” 韩邦问敲了下他的脑袋,“陛下亲自提拔,张永亲自护送,还特意安排住处,这种人物,不提前摸清楚底细,往后得罪了都不知道!”


    他望着陈璋离开的方向,心里暗暗嘀咕 —— 这弘治十八年的进士里,怕是要出个大人物了。


    陈璋跟着张永走出刑部大堂时,廊下的吏员还在偷偷打量他。


    刚才韩尚书亲自给这年轻人办手续、倒茶的样子,他们都看在眼里,一个个心里犯嘀咕 —— 这年轻人到底是谁?竟能让尚书和张公公都这般客气?


    陈璋没敢抬头看,只低着头跟在张永身后,手里紧紧攥着那套新公服,心里暖得发慌。


    从街头遇流民,到陛下提拔,再到张永亲送入职,不过两天功夫,他竟从一个无依无靠的新科进士,成了刑部主事,还有了陛下安排的住处。


    这泼天的恩宠,他何德何能受得起?


    “陈大人,发什么愣呢?” 张永回头见他慢了半拍,笑着道,“是不是觉得刑部的衙门比你老家的县衙气派?”


    陈璋连忙回神,红着脸摇头:“不是,晚辈是在想…… 陛下这般待我,我要是办不好差事,实在对不起陛下。”


    “你能这么想就对了。” 张永拍了拍他的肩膀,“陛下看重的,就是你这份心 —— 别想太多,先去看看住处,要是缺啥少啥,尽管跟我说。”


    两人走到衙门口,张永让车夫把马车赶过来,又对陈璋道:“上车吧,那处院落离这儿不远,过两条街就到,是个三进的小院子,清净得很。”


    陈璋应着 “好”,刚要抬脚上车,又想起什么,回头往刑部大堂望了一眼 —— 青灰色的屋脊在日头下泛着光,廊下的吏员还在望着他。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上了马车。


    车帘落下时,他悄悄攥紧了拳头 —— 从今天起,他不再是那个只懂读书的陈璋了,他是刑部主事,是陛下寄予厚望的臣子,往后每一步,都得走得扎实。


    马车再次动起来,朝着住处的方向去。


    陈璋靠在车壁上,指尖轻轻摩挲着那套叠得整齐的公服,心里既忐忑又期待 —— 那处陛下安排的院落,会是什么样子?明天到了刑案房,又该从哪卷卷宗查起?


    而他没注意,张永透过车帘的缝隙看了他一眼,见他虽紧张却不慌乱,暗暗点了点头 —— 陛下没看错人,这陈璋,确实沉得住气。


    马车轱轳地碾过青石板路,把两人往新的日子里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