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罪证托盘惊群臣,帝焚旧账定新局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朱厚照的目光在众人脸上缓缓扫视了两圈。


    见依旧无人吭声,他心中轻轻叹了口气。


    这些老狐狸,不见真章是不肯低头的。


    他抬手对张永使了个眼色,轻声道:“张永。”


    “奴婢在!”


    张永早有准备,连忙应声,随即对着门外拍了拍手。


    几个小太监端着托盘鱼贯而入。


    每个托盘上都盖着块明黄色的锦布。


    锦布边缘绣着缠枝莲纹,瞧着倒像是什么赏赐。


    小太监们走到百官面前,将托盘一一递过去,动作恭敬却带着股不容拒绝的意味。


    众人面面相觑,心中皆犯起了嘀咕。


    陛下这是要做什么?刚斥了李阁老,又给赏?


    张昇迟疑着掀开锦布一角。


    瞥见底下是本线装的小册子,封皮上没写字,只印着个小小的 “弘” 字。


    他心里一动,把册子拿起来翻开。


    刚看了两页,脸色 “唰” 地就白了。


    手里的册子 “啪” 地掉在地上,声音在寂静的暖阁里格外刺耳。


    “张尚书怎么了?”


    旁边的刘大夏瞥了眼,见张昇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也好奇地拿起自己托盘里的册子。


    这一看,他也愣住了。


    册子上记的竟是弘治十三年,他任兵部侍郎时,为了给边军换粮草,私下挪用了五万两军饷的事!


    连他当时让账房改了哪几笔账、找了哪个商户周转,都写得清清楚楚!


    “这…… 这……”


    刘大夏手里的册子也差点掉了。


    他猛地看向朱厚照,眼里满是惊骇。


    这事过去五年了,除了当时的账房和他自己,再没人知道!陛下是怎么查出来的?


    其他人见状,也赶紧翻自己托盘里的册子。


    这下可好,暖阁里接二连三地响起 “哐当”“啪嗒” 的声响。


    要么是册子掉了,要么是手里的茶盏摔了。


    户部尚书韩文翻的是自己的册子。


    里面记着弘治八年,他为了给老家修祠堂,默许手下人从漕运粮里克扣了二十石米。


    吏部尚书马文升的册子里,记着他给侄子走后门补了个国子监监生的缺。


    就连刚才坐下来的李东阳,也拿起托盘里的册子看了看。


    看完后脸色灰败。


    里面是他当年为了保谢迁,压下了谢迁儿子强抢民女的卷宗。


    原来这不是赏赐,是罪状!


    是他们在弘治朝当官时,那些藏着掖着、以为没人知道的 “小辫子”!


    暖阁里的冰块还在慢慢融。


    可众人却觉得浑身发烫,冷汗把官袍都浸透了,贴在背上黏糊糊的,比秋老虎天在太阳底下晒着还难受。


    “陛下……”


    张昇的声音抖得像筛糠,刚想说 “这是污蔑”,就被朱厚照打断了。


    “都看完了?”


    朱厚照靠在软榻上,手里还转着那枚玉扳指,语气淡淡的,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这些东西,是朕让东厂和锦衣卫查的。弘治朝的账,一笔一笔,都在这儿了。”


    他指了指众人脚下的册子。


    “你们支持朕重组内阁,托盘上的这些东西,待会儿朕就当众烧毁,就当没这回事。”


    “往后你们好好当差,朕既往不咎,咱们君臣携手,把大明的河套收回来,把贪墨的窟窿堵上,把灾民的日子过好 —— 行不行?”


    这话听着温和,可落在众人耳里,却比刚才的呵斥还让人心里发颤。


    “要是你们今天不同意呢?”


    朱厚照话锋一转,眼神陡然冷了下来。


    “也可以。朕就让锦衣卫和东厂一起,拿着这些册子去查 —— 查清楚了,该抄家的抄家,该砍头的砍头,该去守陵的去守陵,按大明律来,绝不徇私。”


    “你们自己选。”


    最后四个字落下,暖阁里彻底没了声音。


    还有什么可选的?


    陛下手里握着他们的罪证,软的硬的都摆出来了。


    同意,罪证烧毁,还能接着当官;不同意,就是身败名裂,甚至可能掉脑袋!


    韩文最先反应过来。


    他捡起地上的册子,看了眼里面记的 “克扣漕粮” 的事,又想起欧阳铎昨天提醒他的 “陛下护短”,心里叹了口气。


    事到如今,不服软也得服软了。


    他上前一步,对着朱厚照深深一揖,拱手道:“臣…… 户部尚书韩文,唯听陛下圣裁。”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


    刘大夏咬了咬牙,也跟着躬身。


    “臣兵部尚书刘大夏,附议。”


    他手里的册子要是抖出去,挪用军饷的罪名足够他去诏狱里待一辈子,比起丢官,还是保住命要紧。


    “臣礼部尚书张昇,附议。”


    “臣吏部尚书马文升,附议。”


    “臣…… 附议。”


    接二连三的 “附议” 声在暖阁里响起。


    刚才还硬挺着的百官,这会儿都低眉顺眼地躬身,没人再敢说半个 “不” 字。


    朱厚照脸上终于露出点笑意,对张永道:“张永,把这些册子都收起来,拿到暖阁外的空地上,当众烧毁。”


    “奴婢遵旨!”


    张永连忙应着,指挥小太监们把地上的册子都捡起来,抱到外面去了。


    不一会儿,暖阁外就传来 “噼啪” 的火光声,还夹杂着纸张燃烧的焦糊味。


    百官站在暖阁里,听着外面的声音,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可又觉得空落落的。


    从今往后,内阁不再是文官的天下,他们手里的权,算是实实在在地被分走了。


    “都别垂头丧气的。”


    朱厚照看着他们,语气缓和了些。


    “朕不是要赶你们走,是要让你们好好干活。武将入阁,能少些纸上谈兵;司礼监监督,能少些贪墨猫腻 —— 对你们,对大明,都是好事。”


    他顿了顿,话锋又沉了些。


    “明天大朝会,朕会正式宣布改组内阁的事。你们今天同意了,就得给朕把底下的人管好。”


    “要是你们部门的小弟,敢借着‘祖制’‘规矩’给朕找不痛快,敢在朝堂上吵吵嚷嚷 ——”


    朱厚照的眼神扫过众人,带着股狠劲。


    “下朝后,朕就不光烧册子了,朕烧你们的乌纱帽!到时候可别怨朕没提醒你们!”


    “臣等遵旨!”


    众人连忙躬身,声音里再没了半分迟疑。


    “退下吧。”


    朱厚照挥了挥手。


    “臣等告退。”


    百官们躬身行礼,一个个低着头往外走。


    经过暖阁门口时,还能看见外面的火堆没灭,黑色的纸灰被风吹得漫天飞,像一群找不到家的蝶。


    李东阳从太师椅上站起来,走在最后。


    他回头看了眼暖阁里的朱厚照,见少年天子正对着窗外的火光出神,眼神里带着些他看不懂的复杂。


    有欣慰,有疲惫,还有些隐隐的坚定。


    他轻轻叹了口气,转身跟着众人离开了。


    暖阁的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上。


    外面的火堆渐渐小了,纸灰落了一地,被风吹着,散向宫墙的各个角落。


    朱厚照望着窗外,手里的玉扳指停了下来。


    重组内阁的事,总算定了。


    可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明天的大朝会,那些没被叫来的文官,那些抱着 “祖制” 不放的清流,怕是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对张永道:“去把刘瑾叫来。”


    “奴婢遵旨。”


    暖阁里,只剩下朱厚照一个人,和满地还没融化的冰块。


    秋老虎的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冰块上,反射出细碎的光,像撒了一地的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