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账册呈帝前,韩尚书奏报亏空事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手中紧紧握着的账册,此刻仿佛有千斤之重,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这时,张永轻轻掀开了帘子,走了出来。
“韩尚书,陛下让你进去。”
韩文闻言,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随后,他迈开步伐,缓缓走进暖阁。
“臣韩文,参见陛下。”
朱厚照正端坐在案前,见韩文进来,微微抬了抬手。
“免礼。”
“查账的事,有眉目了?”
“回陛下,有了些进展。” 韩文恭敬地答道。
“臣仔细查了弘治十年到十八年的账目。”
“从中发现了不少问题。”
朱厚照听到有情况,往前探了探身子,目光中透着一丝关切。
“哦?什么问题?”
“最大的问题,出在漕运和盐税这两块。” 韩文神色凝重地说道。
“漕运每年的损耗,账面上记载的是三成。”
“可实际查下来,最少有五成。”
“多出来的这两成,都被押运官和地方官私分了。”
朱厚照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眼中闪过一丝怒色。
“分了?胆子可真是不小。”
“有具体的人名吗?”
“有。” 韩文连忙将手中的账册递上。
“这里面都详细记着呢。”
“光是弘治十五年,就有十二名押运官涉案。”
“还有吏部的三个笔帖式,也在里面插了一手。”
朱厚照接过账册,开始翻看起来,手指在一个个人名上重重一点。
“这些人,都处理了吗?”
“还没有。” 韩文赶忙答道。
“臣先来请示陛下。”
“毕竟…… 有些人牵扯到内阁。”
朱厚照抬眼看向韩文,目光中带着一丝审视。
“内阁?刘首辅和谢次辅知道吗?”
“臣去过高阁。” 韩文说道。
“已经跟二位大人说了这事。”
朱厚照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们怎么说?”
“这就是臣觉得奇怪的地方。” 韩文皱着眉头说道。
“刘首辅说,要为皇上尽心办事。”
“谢次辅也说,该查就查,别含糊。”
朱厚照挑了挑眉,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哦?他们是这么说的?”
“是啊。” 韩文点了点头。
“臣当时都懵了。”
“以前查账,二位大人总要拦着。”
“这次却……”
“他们想通了。” 朱厚照轻描淡写地说道。
“知道朕的脾气,拦也没用。”
“既然拦不住,不如顺水推舟。”
韩文愣了一下,眼中满是疑惑。
“陛下的意思是……”
“没什么意思。” 朱厚照摆了摆手。
“他们愿意帮忙,是好事。”
“你接着说盐税的事。”
“盐税的问题更严重。” 韩文神情严肃地说道。
“江南盐商每年偷逃的税银,最少五十万两。”
“这些银子,一部分进了盐商的口袋。”
“另一部分,孝敬了京里的官员。”
朱厚照的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账册,指节都有些发白。
“五十万两?”
“这够三大营半年的军饷了。”
“是啊。” 韩文长叹一声。
“臣查了账目,光张锐一个人。”
“每年从盐商那里拿的好处,就有五万两。”
朱厚照冷笑一声,眼中满是鄙夷。
“所以他才敢在刘健府里说那些混账话。”
“拿着朝廷的银子,还骂朝廷。”
“陛下,这些盐商和官员。” 韩文小心翼翼地问道。
“该怎么处置?”
“该抓的抓,该抄家的抄家。” 朱厚照斩钉截铁地说道。
“别手软。”
“刘首辅不是说要帮忙吗?”
“你去找他,让内阁出个章程。”
韩文有些犹豫,心中隐隐有些担忧。
“让内阁出章程?”
“他们会不会……”
“不会。” 朱厚照打断他的话,语气坚定。
“他们要是敢徇私。”
“朕就把账册摔在他们脸上。”
韩文心里一凛,连忙说道。
“臣明白了。”
“这就去办。”
“等等。” 朱厚照喊住他。
“还有件事。”
“陛下请讲。” 韩文停下脚步,转身问道。
“查账的时候。” 朱厚照关切地说道。
“注意保护好自己。”
“那些人狗急了,可能会反扑。”
韩文心里一暖,感受到了陛下的关怀。
“谢陛下关心。”
“臣会小心的。”
“去吧。” 朱厚照摆了摆手。
韩文躬身行礼,然后抱着账册往外走去。
走到门口时,他又停了一下,回头看了看朱厚照。
年轻的皇帝正静静地望着窗外,背影挺拔,像一株迎着风的青松。
韩文轻轻叹了口气,心中感慨万千。
这位新皇,跟先帝真不一样。
先帝宽厚,却有些软弱。
这位陛下,年轻,却有魄力。
大明的天,怕是要变了。
暖阁里,朱厚照看着窗外的蔷薇,嘴角带着一丝笑意。
刘健和谢迁愿意配合,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韩文认真查账,也让他看到了希望。
王守仁答应入营,更是让他心中充满了期待。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
只是,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去做。
三大营的整顿,军饷的筹措,每一项都刻不容缓。
还有那个在江西泰和的欧阳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京。
这时,张永走进来,轻声说道。
“陛下,该用晚膳了。”
朱厚照摇了摇头,心中还惦记着其他事情。
“不饿。”
“去看看,王守仁回去了没有。”
张永有些奇怪,心中暗自琢磨。
“陛下,王编修刚走没多久。”
“朕知道。” 朱厚照说道。
“就是想问问,他回去之后,有没有什么动静。”
张永明白了,陛下是担心王守仁反悔。
“臣这就去让锦衣卫盯着。”
“别盯太紧。” 朱厚照叮嘱道。
“别让他察觉了。”
“臣明白。” 张永躬身退下。
暖阁里又安静下来,朱厚照拿起案上的《孙子兵法》。
这是王守仁留在翰林院的那本,锦衣卫顺便带了过来。
他翻开几页,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眼神里满是欣赏。
这个王守仁,果然是个人才。
明天,他要去五军营。
王守仁一定会带来些新东西吧。
朱厚照的心里,充满了期待。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像一块巨大的幕布缓缓落下。
暖阁里的灯,却亮得很,照亮了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