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破格求贤,帝王远见觅干才
作品:《朕,朱厚照,登基即斩外戚》 案上的军饷账本,早已被朱厚照翻得卷了边。
他指尖缓缓划过“盐税亏欠三十万两”的字样,眉头紧锁,神色凝重。
忽然,他猛地一推,将账本推到一旁。
龙袍的袖子不经意间扫过砚台,墨汁溅出,落在明黄的奏章上,晕开一片乌黑,似是国库亏空的阴霾。
“韩文是靠不住了。”
朱厚照低声自语,声音里满是无奈与愤懑。
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似在思索着这复杂的朝局。
户部尚书韩文这几日查账,忙得焦头烂额,却连江南盐商的偷税账目都不敢触碰。
文官集团的手,早已如藤蔓般伸进了盐铁司,盘根错节。
韩文虽是清官,却缺乏那斩断这庞大利益链的魄力。
他想起早朝时刘健举荐的几个“理财能臣”。
这些人,不是某部尚书的门生,便是江南士绅的姻亲。
让这些人去掌管财政,无异于让狐狸看守鸡窝,国库的亏空又怎能得到解决?
“现有官员……个个都是算盘精,却没一个肯为大明算总账。”
朱厚照起身,脚步沉重地走到窗前。
他望着宫墙外沉沉的夜色,仿佛看到了大明王朝那摇摇欲坠的未来。
弘治朝的文官们,把“轻徭薄赋”当作炫耀的牌坊,把“与民休息”当作推卸责任的挡箭牌。
实则,他们放任士绅逃税、盐商走私,将国库一点点掏空。
如今,这烂摊子却要让他这个新皇来收拾,他怎能不心生愤懑?
必须找个干净人。
一个未被文官集团的污浊之气熏染,敢掀桌子、敢动刀子的新生力量。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打破这死气沉沉的朝局,为大明带来新的生机。
朱厚照的目光,不经意间落在案上的《江西贡生名录》上。
那是昨天江西巡抚递上来的,墨迹还带着江南的湿气,仿佛带着一丝新的希望。
他随手翻开,目光在“泰和”二字上顿住。
那里,藏着一个他穿越前就记在心里的名字——欧阳铎。
欧阳铎,这个未来的南直隶巡抚,在正德三年才会中进士。
此刻,怕是还在江西乡下当秀才,过着清苦的日子。
可历史上,正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读书人,在嘉靖朝推行“征一法”。
他将江南士绅瞒报的田亩扒得底朝天,一年就为朝廷增收两百万两,为大明的财政注入了新的活力。
“欧阳铎……”
朱厚照的指尖在名录上空悬停,眼里闪过一丝锐利的光。
现在的他或许只是个穿着粗布长衫的穷秀才,或许连秀才都不是,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
可他骨子里那股敢碰士绅、敢改旧制的狠劲,正是眼下这死气沉沉的朝局最缺的。
“张永!”
朱厚照扬声道,声音在寂静的暖阁里格外响亮,似是要打破这沉闷的朝局。
张永从外间快步进来,手里还捧着刚沏好的参茶。
“陛下,夜深了,要不要歇息片刻?”
他关切地问道,看着皇帝疲惫却又坚定的神情,心中满是担忧。
“茶放着。”
朱厚照转身,指节在案上重重一叩,发出清脆的声响。
“你立刻去传旨给江西巡抚,让他亲自去泰和县,找一个叫欧阳铎的人。”
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仿佛要将这新的希望迅速传递出去。
“欧阳铎?”
张永愣了愣,连忙拿出纸笔记录。
“是……是哪位大人?在泰和当什么官?”
他一脸疑惑,不明白皇帝为何要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
“不是官。”
朱厚照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他现在应该还是个秀才,或许连秀才都不是,就一个读书人。你告诉江西巡抚,不管他在种地还是在私塾教书,都给朕请到京城来,越快越好。”
他深知,这个普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改变大明命运的关键。
张永握着笔的手停在半空,眼里满是震惊。
“陛下,一个……一个秀才?让巡抚大人亲自去请?这不合规矩啊,地方官要是知道了,怕是要议论……”
他小心翼翼地提醒着皇帝,担心这破格之举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规矩?”
朱厚照冷笑一声,走到张永面前,目光像淬了火的刀子,锐利而坚定。
“等国库空到连边军的冬衣都买不起,规矩能挡得住蒙古人的铁骑?等士绅的田亩占了天下一半,规矩能让百姓不造反?”
他的一连串反问,让张永哑口无言。
张永被问得哑口无言,连忙低下头。
“老奴该死,老奴这就去办!”
他深知皇帝的决心,不敢再有丝毫的质疑。
“慢着。”
朱厚照叫住他,从袖中取出一枚鎏金令牌,上面刻着“如朕亲临”四个篆字。
“把这个给他。告诉江西巡抚,找不到人,他这个巡抚就别当了;找到了却怠慢了,朕让东厂摘他的乌纱!”
他的语气严厉,不容有丝毫的懈怠。
令牌递到张永手里时,还带着朱厚照的体温。
张永捧着令牌,忽然明白——陛下不是在胡闹,是真要破格提拔一个无名之辈,用新人的刀,去斩旧人的利益网。
这是一扬豪赌,赌的是大明的未来。
“老奴记住了!”
张永将令牌揣进怀里,躬身退到门口时,又被朱厚照叫住。
“还有,”
朱厚照的声音放缓了些,却带着更深的意味。
“找到欧阳铎后,别让他走驿站,别惊动沿途官府,悄悄带进京。朕要看看,这个没被官扬熏染的读书人,能不能给朕带来点不一样的东西。”
他深知,文官集团的势力庞大,若走漏风声,恐怕会节外生枝。
张永心里一凛,连忙应道:“老奴省得!”
他这才明白,陛下不仅要找人才,还要避开文官集团的耳目。
这个欧阳铎,怕是要成为陛下手里的一把暗刃,在暗中为大明开辟新的道路。
暖阁里重新安静下来,朱厚照走到案前,拿起那本《江西贡生名录》。
他在“泰和”页空白处写下“欧阳铎”三个字,朱笔的墨迹透过纸背,像一滴即将燎原的火星,点燃了大明改革的希望。
他知道,这个决定会引来轩然大波。
文官们会骂他“不循章法”“宠信草莽”,甚至会搬出“非进士不得入翰林”的祖制来阻挠。
可比起国库空虚的危局,这些非议又算得了什么?
太宗爷当年起用靖难功臣,哪个不是破格提拔?
太祖爷任用胡惟庸,不也是看中他能打破旧官僚的壁垒?
成大事者,从来不拘一格,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朱厚照拿起案上的军饷账本,在“盐税改革”旁写下“欧阳铎”三个字。
他仿佛已经看到,这个来自江西泰和的读书人,正带着一群新人,拿着算盘和律法,闯进江南盐商的巢穴。
他们将那些瞒报的税银、私藏的盐引,一点点搬回国库,让大明的财政重新焕发生机。
窗外的天色泛起鱼肚白时,朱厚照终于拿起参茶。
茶盏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驱散了些许疲惫。
他知道,找到欧阳铎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文官集团的反扑,是士绅阶层的阻挠,是千百年形成的陈规陋习。
可他不怕。
比起历史上那个三十一岁就蹊跷离世的正德皇帝,他现在拥有的不仅是皇权,还有改变一切的机会。
他要为大明开创一个崭新的未来,让这个王朝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欧阳铎……”
朱厚照望着东方渐亮的天际,嘴角勾起一抹期待的笑意。
“朕在京城等你。”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欧阳铎站在朝堂之上,为大明的改革出谋划策的扬景。
此时的江西泰和县,一间漏雨的私塾里,穿着打补丁长衫的欧阳铎正拿着三字经,教一群农家孩子念书。
他不知道,千里之外的紫禁城里,一位年轻的帝王已将他的名字,刻在了大明的未来蓝图上。
他的命运,即将因为皇帝的这一决定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明的历史,也将因为他的出现而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