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商业网雏形

作品:《官府发媳妇:我多子多福赢麻了

    李家寨,茶叶厂旁。


    一座新落成的卷烟厂悄然矗立。


    几栋青砖黑瓦的大屋连成一片,分别挂着“切丝车间”、“卷制车间”、“发酵仓”、“成品库”等木牌。


    院内干净整洁,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烟草醇香。


    新招募的工人们穿着统一的粗布褂子,在各车间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或筛选烟叶,或操作着简易的切丝机,或灵巧地卷制着烟支。


    这时,一阵车马声传来。


    李二霸带着几个原黑风寨的兄弟,押送着几辆满载货物的马车驶入厂院。


    马车上,堆满了晒制得金黄油润的上好烟叶。


    “东家!”


    “寨里今年收成的烟叶都在这儿了!按您的吩咐,盆地里能用的好地,有一半都改种了烟叶,兄弟们伺候得精心,您瞧瞧这成色!”


    李二霸看见迎出来的李阳,连忙上前抱拳,脸上带着收获的喜悦。


    李阳随手拿起几片烟叶,仔细看了看色泽,又放在鼻尖嗅了嗅那醇厚的香气,满意地点头。


    “好!成色确实不错,辛苦兄弟们了,去账房支取这个月的饷银,再去粮仓按人头把粮食领回去,以后我们就靠这个安身立命了!”


    “谢东家!”


    李二霸和几个汉子都高兴的笑了。


    比起以往刀头舔血、朝不保夕的日子,如今这种踏实种地、按月领饷银粮食的生活,大家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和富足。


    送走李二霸等人。


    李阳信步走入卷制车间。


    工人们正将一支支卷好的香烟整齐地码放入特制的木匣中,每匣一百支。


    掌柜卢贵在一旁监督,见李阳进来,忙汇报:“东家,这第一批卷烟用的是从周边农户和几个地主庄子上收来的烟叶,品质都仔细查验过,绝无问题,您放心。”


    李阳打开一个木匣,取出一支香烟。


    只见烟支粗细均匀,裹贴紧密,滤嘴以细棉纱精心制成。


    他将其引燃,深吸一口,香气饱满,杂气极少,口感远胜市面上的任何旱烟水烟。


    “东家,如今县镇上并无烟叶专行,只有部分茶叶行和杂货铺卖烟叶,且卖的多是散烟叶或粗制烟丝,量少利薄。咱们这卷烟,是像茶叶一样批发给这些行铺,还是……”卢贵请示道。


    “不!”


    “这次,我们要自建渠道,烟酒联动!我们的烟分三六九等!”


    “低档的就卖散烟叶,价钱便宜,让寻常百姓也抽得起。”


    “中档的卖切好的烟丝,配上特制的卷烟纸,卖给手头宽裕些的。”


    “最高档的,就是这成品卷烟,打上我们‘阳记’的牌子,就叫‘阳烟’,专供富户乡绅、酒楼茶肆。”


    “这三档货,要和我们阳记的酒摆在一起卖!”


    “东家高见!我这就去安排!”


    卢贵眼睛一亮,立刻领会了其中的关窍。


    ……


    数日后。


    青牛村,阳记酒厂议事堂。


    李阳召集了麾下所有核心管事,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扩张会议。


    “我意已决。”


    “要在花石县、白水县两县的县城内,各开设一家‘阳记烟酒茶专行’,气派要大,货要全!”


    “此外,两县下属的所有镇子,以及高速官道上的五个服务区,都要开设一家‘阳记小卖部’,小卖部主营油盐酱醋、日用杂货,但最重要的,必须设立专柜,售卖我们自家的烟、酒、茶!”


    李阳说完,目光扫过众人。


    “好主意!如此一来,我们的货就能直达城乡各处!”


    “镇上逢墟日,人流如织,以我们阳记的名头,生意肯定红火!”


    众人纷纷赞同,情绪高涨。


    “相公。”


    “我粗略算过,白水县辖二十镇,花石县辖十镇,合计三十镇,加上五个服务区,共需开设三十五家小卖部。”


    “至于县城的烟酒茶行,既然要做,不如做得更大些!”


    “县城人流量大,富户集中,何不直接开成‘大卖部’?”


    “除了烟酒茶,还可将各地的特产、精美的日用之物都汇集其中,定然更能吸引顾客。”


    林妤笑着接口,她如今协助李阳打理账目和筹划,已是得力的贤内助,眼中满是钦佩与精明。


    “大卖部?”李阳闻言不禁笑道,“你这想法,不就是我跟你提过的超市么?超级市场,百货汇聚,应有尽有!”


    “超市?对,就是这个名字!”


    林妤欣喜道,对李阳偶尔蹦出的新奇词汇早已习惯,并深感其贴切。


    经过一番详细商议,最终定案。


    即刻筹备开设两家“阳记超市”,两家“阳记烟酒茶专行”,以及三十五家遍布乡镇与服务区的“阳记小卖部”。


    至此,加上已有的三家酒楼、两千亩田地、茶叶厂、卷烟厂、酒厂以及一条日进斗金的收费高速路,李阳的产业真正实现了对白水、花石两县全域的深度覆盖与渗透,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初具雏形。


    ……


    一个月后,所有新店择吉日同期开张。


    鞭炮齐鸣,宾朋盈门。


    人们对阳记新推出的“阳烟”充满好奇。


    尤其是包装精美、吸食方便的卷烟,更是成为乡绅富商争相购买和谈论的新鲜物。


    而物美价廉的散烟叶也迅速成为各乡镇小卖部最畅销的货品之一。


    当晚,酒厂账房内,烛火通明。


    李阳看着首日的账目汇总,喜上眉梢。


    “太好了!仅这些新店,首日毛利便逾一千两!若保持此势头,一个月便是三万两!加之高速路与酒楼的约两万两进项,我们月入便能突破五万两大关!”


    张文在一旁详细汇报说道:“东家,今日看来,县城烟酒茶行与超市中,以卷烟和茅台酒最为畅销,富户往往成套购买,乡镇小卖部则是散烟叶销量最佳,其次是中档烟丝和普通啤酒,烟酒联动,效果显著。”


    “很好!”李阳踌躇满志的说道,“稳住两县基本盘后,下一步,便是将我们的烟酒茶,卖到郡城,卖到周边各县去!”


    就在这个时候。


    一名伙计急匆匆跑入账房,双手奉上一封书信。


    “东家,花石县陈大人派加急快马送来的书信,嘱咐您务必尽快亲阅!”


    “陈大人的信?”李阳接过信,拆开火漆,仔细阅读起来。


    然而。


    他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眉头越锁越紧,面色变得凝重起来。


    “东家,出了何事?”张文见状,连忙问道。


    “朝廷征调大军赴江油平乱,后方空虚,近来西南山林一带,传闻有山贼趁机大规模下山作乱,劫掠乡里,陈大人行文,命我即刻率领团练,前往剿匪!”李阳沉声道。


    “西南山林的山贼?”张文一脸错愕,“最大的匪患黑风寨已被我等收编种烟,怎会……莫非是其他流寇?”


    “具体情况不明。”李阳摇头,“需立刻找李二霸来问个清楚。”


    “东家,朝廷此举,名为剿匪,实为借刀杀人,意在消耗我等实力啊!我们是顺势……”张文压低了声音。


    “揭竿而起,时机未到!”李阳果断打断他,“如今我们羽翼未丰,仅八百兵力,抗衡朝廷无异以卵击石,这个亏,眼下只能先咽下去,这个匪,我们必须去剿!”


    说罢,李阳再无犹豫。


    立刻铺纸研墨,分别给花石县陈大人和白水县骆大人修书,言辞恳切,表明忠君爱国之心,承诺即刻整备团练,前往西南山林剿匪,为国分忧。


    次日一早,晨雾未散。


    李阳已乘坐马车,在一队精锐护卫的簇拥下,疾驰赶往白水县郊外的李家军大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