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闯将”的选择
作品:《朕只想当个亡国之君》 李自成。
这个名字,对孙承宗和魏忠贤来说,或许只是陕西无数流寇中,一个稍有名号的匪首。
但对楚凡而言,这三个字,代表的是烽火、是白骨、是煤山上那棵歪脖子树,是他这个穿越者最终的、也最恐惧的宿命。
他所有的计划,所有的布局,都是为了避免那个悲惨的结局。
可现在,历史的惯性,仿佛一只看不见的巨手,还是将这个命中注定的对手,以一种最意想不到、也最致命的方式,推到了他的面前。
“陛下?”
孙承宗看着楚凡瞬间变得惨白的脸,以及眼神中那一闪而过的、他从未见过的恐惧,心中充满了困惑。
一个钦差失踪,固然事大,但何至于让这位一向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陛下,失态至此?
楚凡没有回答。
他缓缓地坐回龙椅,闭上了眼睛。
他的大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运转。
陆澄源,落到了李自成的手里。
这个消息,比之前“陆澄源失踪”,要复杂和凶险一百倍。
这背后,有两种可能?
第一,李自成绑架了陆澄源,想以此为筹码,向朝廷勒索钱粮官位。
第二,也是最微弱、但却最关键的可能:陆澄源的失踪,与李自成无关,这只是一个巧合。
或者说,是陕西的官绅集团,在故意释放假消息,试图将皇帝的注意力,从他们身上,转移到“剿匪”这个无底洞里去。
楚凡知道,他现在下的每一步棋,都不能错。
一旦错了,就可能提前引爆李自成这颗“定时炸弹”,让大明王朝,提前进入“地狱模式”。
“传朕旨意。”
楚凡睁开了眼睛,眼中所有的情绪都已褪去,只剩下冰冷的、如同机器般的冷静:
“‘陕西建设公债’,即刻发行!所有认购款项,三日之内,必须全部缴入国库!”
他看着下面同样惊疑不定的孙承宗和魏忠贤,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朕不管陕西发生了什么,朕只要钱!立刻!马上!”
他知道,无论真相如何,钱,都是他接下来所有行动的唯一底气。
……
陕西,西安府城外。
“以工代赈”的工地上,李自成正带着他手下的“护卫队”,巡视着一段刚刚修好的水渠。
看着那些曾经麻木的灾民,如今脸上有了汗水和笑容,他的心里,第一次,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或许,那个姓陆的书生,和那个远在京城的年轻皇帝,真的和别的官不一样。
就在这时,一名他派出去的探子,连滚带爬地跑了过来,脸上满是死灰。
“闯……闯将!不好了!”那探子声音都在发颤,“钦……钦差大人他……他失踪了!”
“什么?!”李自成一把揪住他的衣领,厉声喝道,“什么时候的事?!”
“就……就在昨夜!整个钦差行辕,除了外围的锦衣卫,内院的人,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而且……”
“而且什么?快说!”
“官府的人,在距离行辕十里外的一处山坳里,发现了……发现了我们营的旗号!”
李自成的脑子“嗡”的一声,一片空白。
他瞬间就明白了。
他被陷害了!
这是一个局!一个足以让他万劫不复的、恶毒无比的局!
他知道,这个消息一旦传开,他和他手下的这几千号人,就会立刻从“工程队护卫”,变回那个被朝廷和官府恨之入骨的“反贼”!
他好不容易才为弟兄们挣来的这条活路,在一夜之间,就被彻底堵死了!
“是谁……到底是谁?!”他仰天怒吼,声音里充满了无尽的愤怒和不甘。
……
府谷,深山之中。
高迎祥的帅帐之内,气氛却是一片欢快。
“大哥,高啊!实在是高啊!”
脸上带着一道刀疤的张献忠,端起一碗酒,对着主位上的高迎祥,满脸佩服地说道:
“咱们这一手‘栽赃嫁祸’,玩得漂亮!现在,官府肯定以为是李自成那个软骨头干的,等朝廷的大军一到,第一个要剿的,就是他!”
高迎祥,这位被各路义军隐隐奉为“闯王”的男人,脸上露出了深沉的笑容。
他不像王嘉胤那般鲁莽,也不像李自成那般还心存幻想,他看得更远。
“李自成,不足为虑。”
他慢悠悠地说道,“真正可怕的,是那个姓陆的书生,和他背后那个小皇帝。”
他看着帐内的众头领,冷冷地说道:
“你们以为,那姓陆的搞什么‘以工代赈’,真的是为了那些泥腿子好吗?不!他是在挖我们的根!”
“他让百姓有饭吃,有活干,那以后,谁还愿意跟着我们,提着脑袋造反?”
“他把李自成那种人都招安了,就是在告诉天下所有的反贼,跟着朝廷有肉吃!长此以往,我们这些人,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所以,”高迎祥的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的杀机:
“我必须毁掉这一切!我就是要让官府和反贼之间,再无任何缓和的余地!”
“我就是要让李自成那种首鼠两端的人,彻底断了念想,只能死心塌地地,跟着我们,一起把这天,给它捅个窟窿!”
他举起酒碗,对着众人,高声喝道:
“传我将令!从今日起,整顿兵马,广积粮草!告诉弟兄们,好戏,才刚刚开始!”
……
乾清宫。
楚凡一个人靠在逍遥椅上,静静地等待着。
他知道,他现在就像一个坐在电脑前的操盘手,看着屏幕上那根代表着“陕西局势”的K线,突然之间,断崖式下跌。
他所有的计划,都因为陆澄源的失踪,而陷入了停滞。
就在他心烦意乱之际,一名小太监匆匆从殿外跑来,跪地禀报:
“启禀陛下!陕西八百里加急密奏!”
楚凡的心,猛地提了起来。
他接过密奏,打开一看,却愣住了。
这封密奏,不是现在发出的。
上面的火漆印显示,它的发出时间,是在陆澄源失踪的……前一天。
因为走的是最机密的渠道,绕了远路,所以现在才到。
他颤抖着手,展开了那份来自陆澄源的“遗书”。
奏疏上,陆澄源详细地汇报了他对陕西各路流寇的分析,以及他准备“招安”李自成作为“地下总兵”的大胆计划。
而在奏疏的最后,陆澄源用一种近乎于预言的、凝重无比的笔触,写下了最后一段话:
“……臣窃以为,陕西之乱,根源非在李自成等被逼无奈之饥民,而在高迎祥、张献忠等野心勃勃之枭雄。”
“此等人,不求安抚,只求大乱,臣恐其为搅乱大局,必会不择手段,若臣在陕期间,遭遇任何不测,或有任何关于‘闯将’李自成不利之传言……”
“恳请陛下,万勿轻信,此必是……贼人嫁祸之毒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