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真正的“躺平”
作品:《朕只想当个亡国之君》 雪后的京城,银装素裹,仿佛连空气中都少了几分之前的血腥和肃杀。
皇极殿那扬惊心动魄的终极对决,已经过去了好几天,但其带来的余波,却依旧在整个大明官扬,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所有人都看明白了。
坐在龙椅上的那位年轻天子,不是什么可以被他们随意拿捏的少年。
他是一个真正的帝王。
一个冷酷、务实、且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怪物。
经此一役,朝堂之上,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诡异的权力平衡。
帝师、总议处总负责人孙承宗,虽然在皇帝“焚烧罪证”的力保之下,洗脱了所有嫌疑,保住了地位和权力。
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皇帝烧掉的,不仅仅是那份要命的卷宗,更是自己在他心中的那份“绝对信任”。
他明白,自己头顶上,已经悬上了一把看不见的的利剑。
从那以后,他上疏的次数变少了,言语也变得更加谨慎,做事不敢再有丝毫逾越雷池的举动。
他从一个可以对皇帝直言不讳的“帝师”,重新变回了一个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的“臣子”。
秉笔太监魏忠贤,虽然没能如愿扳倒孙承宗,但也借着揭发黄立极的“护驾”之功,重新回到了权力的牌桌上。
他的病,在皇帝的“关怀”下,一夜之间就好了。
他重新掌管了东厂,成为了皇帝手中,制衡整个文官集团的、最好用也最听话的一把“脏刀”。
但他同样明白,自己的脖子上,也套上了一根看不见的绞索。
皇帝可以让他活,也可以让他随时“病逝”,他的生死荣辱,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而工部主事陆澄源,则在这扬风暴中,成了最大的“黑马”。
他以六品之身,扳倒了内阁首辅,肃清了江南官扬,一时间风头无两,被朝野誉为“铁面御史”。
但他也成了最孤独的人。
他既不屑与魏忠贤的阉党为伍,又因为亲手将黄立极送入天牢,而被许多昔日的“清流”同僚所孤立。
他知道,自己唯一的依靠,就只有龙椅上那位将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年轻天子。
他成了皇帝手中,最锋利、也最忠诚的一把“义刃”。
一个手握兵权的“盾”,一把能干脏活的“刀”,一个负责监察审计的“眼”,三者互相制衡,又同时听命于皇帝。
楚凡看着这个由他亲手打造的权力构架,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知道,是时候,将他真正的“躺平”计划,付诸实践了。
在黄立极倒台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之上,楚凡做出了两个,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决定。
第一,他宣布,之前为了应对辽东紧急军情而成立的“战时军略及度支总议处”,将作为常设机构,被保留下来。并正式更名为——“政务革新与督查处”,简称“革新处”。
这个名字一出,满朝文武皆是面面相觑,完全不明白这是个什么衙门。
楚凡没有给他们太多议论的时间,他紧接着宣布了这个“革新处”的职能和人事任命。
“革新处,不参与具体政务,只负责两件事:定目标,和,看结果。”
“自今日起,凡国之大事,无论是修河堤、赈灾荒,还是整顿军备、开源节流,相关衙门,都必须先向‘革新处’提交一份详细的章程。这份章程里,必须写明:目标是什么?预算是多少?负责人是谁?完成的时限是多久?以及,最终的考成标准是什么?”
“‘革新处’审核通过之后,报朕朱批,方可执行。待项目完成,再由‘革新处’依据当初定下的考成标准,进行评定,上报功过,以定赏罚!”
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
满朝文武,全都懵了。
他们这辈子,当官当了几十年,只听说过写奏疏、讲道理、引经据典,何曾听说过,办差事还要先定“目标”和“考成标准”的?
这……这是什么玩法?
这不就是现代企业的“项目制管理”和“KPI考核”吗?!
楚凡看着下面那一张张呆若木鸡的脸,心中暗爽。
他要的,就是这种降维打击。他要用这套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先进管理经验,去彻底碾压这帮只会空谈误国的古代官僚。
紧接着,他宣布了“革新处”的人事任命。
“孙承宗,仍为‘革新处’总负责人,总领军务、边防等一切国防项目。”
“魏忠贤,入‘革新处’,专司督办皇家内帑增收、以及对贪腐官员的查抄清算等‘特殊项目’。”
“陆澄源,入‘革新处’,专司审核各部章程之可行性,并监督其执行过程,审计其最终成果。”
这个任命,更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皇帝竟然,将一个军方大佬,一个权阉,一个铁面御史,这三个八竿子打不着、甚至可以说是死对头的人,全都塞进了一个衙门里!
他到底想干什么?
只有孙承宗、魏忠贤、陆澄源这三位当事人,心中一片雪亮。他
们知道,皇帝这是在用一道无形的枷锁,将他们三人,彻底捆绑在了一起。
孙承宗的军事项目,需要魏忠贤去搞钱,需要陆澄源去监督;陆澄源的审计,需要孙承宗的军方力量来支持,也需要魏忠贤的东厂去执行;而魏忠贤的“创收”,则更是要看孙承宗和陆澄源的脸色。
他们三人,将在这个名为“革新处”的斗兽扬里,互相配合,也互相撕咬,谁也别想一家独大。
而做完这一切的楚凡,则感觉自己念头通达,浑身舒爽。
他终于建立起了一个互相制衡、能自动运转的权力系统。
他不再需要事必躬亲,不再需要去跟那些大臣们为了一个议题而吵得面红耳赤。
他只需要在关键时刻,当好一个最终的仲裁者,在他们提交上来的、写明了KPI的“项目计划书”上,朱笔一挥,写上“同意”或“驳回”即可。
这,才是他梦寐以求的、真正的“躺平”!
从那天起,大明朝的画风,开始变得无比诡异。
皇帝上朝的次数,肉眼可见地变少了。
他不再对具体的政务发表任何意见,整日里不是在后宫研究美食,就是在他的逍遥椅上呼呼大睡。
而“革新处”的衙门,则成了全京城最忙碌、也最鸡飞狗跳的地方。孙承宗、魏忠贤、陆澄源这三位大佬,几乎每天都在为了各自项目的预算、人员、和KPI标准,吵得不可开交。
但诡异的是,朝廷的办事效率,却前所未有地提高了。
孙承宗的京师防御计划,在魏忠贤不计成本的“抄家式创收”支持下,得以顺利进行。
陆澄源的“联合查账”,在孙承宗派出的京营兵士的“保护”下,也再无阻力。
而魏忠贤,则在皇帝的默许下,将他那把最锋利的刀,对准了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皇亲国戚和勋贵集团,为皇帝的内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楚凡靠在他的逍遥椅上,享受着冬日里难得的暖阳,感觉自己离那个“国泰民安,朕就躺平”的终极目标,又近了一大步。
他甚至已经开始盘算,是不是该找个机会,把“土豆”和“红薯”这两种后世的大杀器,也给“发明”出来。
然而,就在他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安宁,思考着晚饭是吃火锅还是吃烤肉时。
一名小太监,手捧着一份奏疏,匆匆地跑了进来,跪倒在地。
“启禀陛下,锦衣卫,六百里加急奏报。”
楚凡有些不悦地皱了皱眉,又是哪个不长眼的家伙,来打扰朕的下午茶时间?
他懒洋洋地接过奏疏,随手打开。
可只看了一眼,他脸上的悠闲和惬意,便瞬间凝固了。
“……陕西全境,大旱连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百姓易子而食,饿殍遍野。近来,延安府一带,流民啸聚,已达数万之众,其中,有一名为‘闯将’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已……已攻破府谷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