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高育良的震撼:这还是我的学生吗?
作品:《我,祁同伟,此生站着当封疆大吏》 高育良正坐在办公桌后,桌上堆着文件。
他看到祁同伟进来,脸上露出笑容。
“同伟,回来了!京城风光如何?”
高育良带着长辈的关怀。
“老师,风光再好,也比不过家乡。”
祁同伟走上前,姿态依旧谦逊。
“学生这次能有这样的机会,多亏了老师的栽培和提点。”
高育良示意他坐下。
“你小子,现在可是汉东的明星干部了,‘特等优秀毕业生’,整个汉东都为你骄傲。省委常委会上,赵省长和梁书记都亲自为你站台,这份待遇,可不一般。”
“老师,学生不过是运气好些,碰上了一个好时代,遇到了一批好领导。再说,学生也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谈不上什么骄傲。”
高育良轻笑一声。
“你小子把吕州的治安搞得天翻地覆,让老百姓拍手称快,这可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分内事。你那一套,现在可是省里点名要推广的经验。”
高育良随后语气变得意味深长。
“不过,这次你在京城,想必也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部委机关,和地方上,终究是不一样的。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留在京城,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老师,学生想过。京城当然是仕途的更高处,但我终究是汉东培养出来的干部。能回到汉东,在更高的平台上继续为家乡出力,这比什么都重要。”
他停顿片刻,继续说:“再说,老师您也教导过,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京城固然好,但学生资历尚浅,根基不稳。贸然前往,恐难施展。不如先在汉东把基础打牢,日后再图发展。”
“你能这样想,很好。”
高育良点点头,语气里多了几分真诚的赞许。
“年轻人,最怕的就是浮躁。你能在京城那种环境下,保持清醒,难能可贵。”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向远方。
“吕州公安局的工作,你做得很好。接下来,你就要去省厅了,肩上的担子更重。省厅副厅长,主管全省治安,这可不是一个好干的活。”
“汉东省的治安情况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利益纠葛深。你过去,会面临很多挑战。但老师相信你,你有能力,有魄力,能把这副重担挑起来。”
“多谢老师勉励,我定不辜负老师和组织的期望。”
“吕州这边,工作交接你有什么想法?”
高育良问。
祁同伟想了想:“吕州公安局的班子,整体是过硬的。丁义珍副局长在具体事务上,能力是有的,让他暂时主持工作,维持平稳过渡,问题不大。”
他稍作停顿,语气变得郑重:“不过,老师,吕州公安局这个位置,需要的是一个既能压得住阵脚,又能有改革魄力的人。我这次回来,也一直在考虑,谁最合适来接手我留下的这副担子。”
高育良饶有兴致地听着,没有插话。
“学生认为,赵东来同志是个不错的选择。”
祁同伟说出这个名字。
高育良眉毛微挑,有些出乎意料。
赵东来性格耿直,在吕州公安系统内部,人缘并非最好。
“哦?说说你的理由。”高育良示意。
“赵东来同志虽然年轻,但有冲劲,有担当。更重要的是,他对吕州公安局的网格化警务模式,理解得最透彻,也参与得最深。”
“如果由他来接手,可以确保吕州的改革不走回头路,还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他缺的只是磨砺,而吕州这个位置,恰好能给他提供最好的磨砺。”
高育良沉吟片刻,点点头:“你考虑得周全。赵东来这人,确实可用。”
师生二人转而谈论起汉东省的整体局势。
高育良先是概述了当前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点,以及一些面临的挑战。
“汉东省虽然是经济大省,但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大。尤其是反腐倡廉,更是任重道远。”
高育良轻叹一声。
祁同伟静静听着,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未来的汉东政治版图。
“老师,学生这次在京城,除了学习理论,也听到了不少关于汉东的看法。”
祁同伟语气平静,却字字珠玑。
“大家普遍认为,汉东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转型期,旧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新的产业升级,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
高育良微微颔首,这是老生常谈,不以为意。
“而改革,必然触及既得利益。”
祁同伟声音压低了几分。
“我听郑学义教授讲,历史上的每一次大变革,都伴随着权力的重新分配。汉东省,也逃不开这个规律。”
高育良的身体不自觉地前倾。
“学生斗胆猜测,未来几年,汉东省的政坛,恐怕会经历一扬前所未有的‘大清洗’。”
祁同伟说出这个词,仿佛一记重锤,敲在高育良的心头。
高育良作为政治高手,当然知道汉东省内部存在问题,也预感到了会有一些震荡,但“大清洗”这个词,还是让他感到惊心。
“何以见得?”
“汉东省的几股主要势力,明争暗斗多年,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就像一锅烧开的水,总要溢出来。与其等着被动溢出,不如主动掀开盖子,倒掉一些。这样,才能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高育良听着,脸色变幻不定。
祁同伟的这番话,与他内心深处的一些隐忧和判断,竟是如此契合。
他自己也曾多次在夜深人静时,推演过汉东未来的走向,但祁同伟的分析,更加直接,也更加彻底,带有一种惊人的“预见性”。
“你这些看法,是听谁说的?”高育良目光灼灼地盯着祁同伟。
祁同伟笑了一下:“老师,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堂上,结合理论知识,加上自己对汉东基层情况的了解,一点点思考出来的。当然,也离不开在京城听到的那些,更宏观层面的东西。”
他没有直接回答,但高育良明白,祁同伟是在暗示,这些“宏观层面的东西”,正是他在京城接触到的高层信息。
高育良心里翻江倒海。
他原以为,祁同伟的“过人之处”,在于执行力强,敢打敢拼。
现在看来,这个当时并不是最看好的学生,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和深邃。
“你对未来汉东的政坛走向,还有什么更具体的看法?”
高育良语气郑重,他已经不再把祁同伟当成一个普通的下属。
而是当成一个能够与他进行更深层次对话的同僚。
祁同伟继续他的“预言”。
“老师,我认为,汉东省未来的权力重构,将围绕几个核心点展开。”
“未来汉东的领导班子,可能会出现较大调整。一些在改革中表现不力,或者与旧利益集团牵扯过深的干部,恐怕会逐步淡出。而那些敢于担当,有创新精神,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年轻干部,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这正是中央所倡导的‘能者上、庸者下’。但这次的‘上’和‘下’,会更加彻底,更加残酷。”
高育良霍然起身,走到窗边,背对着祁同伟。
祁同伟的这些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高育良的理解范围。
这不只是一种对时局的敏锐洞察,更像是一种对未来的“神谕”。
他甚至怀疑,祁同伟是不是掌握了什么不为人知的内部消息。
但祁同伟的语气和神态,却又如此自然,仿佛这些都是他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必然结论。
“你说的这些,确实有些……出乎我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