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全国第一个公安政务服务中心!
作品:《我,祁同伟,此生站着当封疆大吏》 丁义珍正坐立不安地等待着。
他已经听说了,祁局长一大早就被高市长叫去“训话”了。
在他看来,这位年轻的局长,昨天那步棋,走得太险,太急,得罪了整个吕州公安系统,也必然会引起高市长的不满。
现在,他只希望祁局长不要把火气撒到自己头上。
门开了。
祁同伟走了进来,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
“祁局!”
丁义珍连忙站起身。
“高市长他……没批评您吧?”
“坐。”
祁同伟的声音很平静。
“义珍同志,你那个‘思想作风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先停一停。”
丁义珍的心,咯噔一下。
看来,新局长的第一把火,被高市长一泡尿就给浇灭了。
“祁局,我明白了。是我太冒进了,没有深刻领会高市长的指示精神……”丁义珍立刻开始自我检讨。
“不。”祁同伟转过身,打断了他。
“不是你冒进了,是我之前想得太简单了。”
他的目光落在丁义珍身上,那眼神让丁义珍有些发毛。
“我们不能总想着去破坏一个旧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个新世界。”
丁义珍彻底懵了,这话太有水平,他一时没接上。
“高市长说,‘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赵省长也强调,要‘敢于在改革中前进’。”
“我们公安系统,怎么为经济发展服务?怎么在改革中前进?光靠抓几个违纪的民警,够吗?不够!那是治标不治本!”
丁义珍的眼睛,慢慢亮了起来。
他感觉到,这位新局长,似乎又要出什么惊人的招数了。
“我们要从根子上改!要把我们公安局,从一个让老百姓害怕、让企业头疼的管理部门,变成一个让老百姓舒心、让企业安心的服务窗口!”
祁同伟的带着坚定的信心。
祁同伟有领先这个时代十几年的超前理念。
随便拿出几个都是能引爆全国的口碑。
“我准备,在咱们吕州,成立全国第一个‘公安政务服务中心’!”
“把户籍、出入境、车管所这些所有对外的窗口,全部整合到一起!搞‘一窗通办’!老百姓和企业办事,进一个门,取一个号,在一个窗口,就能把所有事都办完!”
“还要搞电话预约,短信存档!让群众少跑腿!”
丁义珍眼神直接呆滞了。
他不是个只懂拍马屁的草包,他是个嗅觉极其灵敏的政治投机家。
他几乎在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妙处!
这是什么?
这是政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闪闪发光的政绩!
这不仅完美迎合了高市长和赵省长的施政方针,更是一项开创性的改革!
一旦搞成,那必然是全国瞩目!
到时候,媒体的闪光灯,省里领导的表扬,都会像雪片一样飞来!
而他丁义珍,作为这个项目的具体执行者……
他的心,滚烫滚烫的。
这比搞什么得罪人的“思想整顿”,要高明一万倍!
“祁局!您这个想法……简直是……是天才啊!”
丁义珍的脸上,浮现出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崇拜。
“这才是真正地为人民服务!这才是真正的改革创新啊!”
“光有想法不行,要有人去干。”
祁同伟淡淡地看着他。
“祁局!您放心!”丁义珍把胸脯拍得“嘭嘭”响。
“这件事,交给我!我给您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方案和选址,我一定给您摆在桌上!”
“好。”祁同伟点了点头。
“记住,这个方案,要紧紧围绕高市长的‘法治营商环境’和赵省长的‘改革精神’来写。要让所有人都看明白,我们不是在标新立异,我们是在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的指示。”
丁义珍的心,猛地一颤。
他看着祁同伟那双平静的眼睛,忽然明白了。
这哪里是简单的改革创新。
我做的是好事,是符合上级精神的事,是利国利民的事。
丁义珍的后背,渗出了一层冷汗。
这位年轻的祁局长,太老练了。
怪不得能这么年轻当上局长,看来未来,我得紧紧抓住这棵大树。
......................................................................................
丁义珍前世能当上副市长。
不仅仅是能紧抱李达康的大腿,能力也是一等一的高效。
不到两天,一份装帧精美,内容详实的《关于筹建吕州市公安政务服务中心的请示报告》,就摆在了祁同伟的办公桌上。
报告里,引经据典,从赵立春在省人大会议上的讲话,到高育良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的发言,每一处都用黑体字加粗标注,政治站位高得不能再高。
报告的后半部分,则是具体的实施方案,从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到业务流程再造、信息化系统建设,都做了详尽的规划。
甚至,连选址问题,丁义珍都给出了三个备选方案,并且附上了每个地点的优劣势分析。
祁同伟翻看着报告,心中暗自点头。
这个丁义珍,虽然品行不端,但确实是个能吏。
只要把缰绳握紧了,他就是一匹不知疲倦的好马。
“干得不错。”
祁同伟合上报告,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丁义珍喜上眉梢,腰杆又弯了几分。
“都是祁局您指导有方!我就是个跑腿的。”
“走吧。”祁同伟拿起报告,站起身。
“去哪,祁局?”
“去市政府,向高市长汇报工作。”
……
市长办公室。
高育良正在审阅一份关于吕州港口扩建的规划文件。
秘书陈清泉敲门进来,轻声说道:“市长,市公安局的祁同伟局长和丁义珍副局长来了,说有重要工作向您汇报。”
高育良放下手中的文件,揉了揉眉心。
“让他们进来。”
祁同伟和丁义珍一前一后地走了进来。
“高市长。”(工作时候称植物吗!)祁同伟脸上带着深刻反思后的谦逊。
“坐吧。”高育良指了指对面的沙发。
“高市长,我回去之后,把您那天的话,翻来覆去地想了好几遍。您批评得对,我之前确实是匹夫之勇,只想着破,没想着立。是您那句‘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点醒了我。”
祁同伟的开扬白,政治立扬坚定。
“哦?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高市长,我认为,光靠内部整顿,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来优化我们吕州的营商环境。所以,我和义珍同志商量了一下,想在咱们吕州,搞一个试点。”
说着,祁同伟将那份报告,双手递了过去。
“请高市长审阅。”
高育良接过报告,扶了扶眼镜,开始翻阅。
他的表情,从最初的平静,慢慢变得严肃,再到最后,眼底深处,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讶。
办公室里,安静得只剩下纸张翻动的声音。
丁义珍紧张得手心都在冒汗。
高育良看得非常仔细,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没有放过。
良久,他终于合上了报告,抬起头,目光落在了祁同伟的脸上。
这个学生,真是给了他一个天大的“惊喜”。
这份报告,他找不到任何可以反驳的理由。
拒绝?
那就是否定自己提出的“法治营商环境”。
那就是公然和省长赵立春的“改革精神”唱反调。
那也不是一个优秀政治家的觉悟。
“想法,很好。”高育良缓缓开口。
“很有创新精神,也很有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