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设赞成,谁反对!
作品:《我,祁同伟,此生站着当封疆大吏》 “这个政务服务中心,一旦成立,就不是你们公安局一家的事情了。”
“它牵扯到车管、户籍、出入境,这些业务,背后是交通局、是外事办,甚至还涉及到编制、财政、城市规划。盘子,铺得太大了。”
高育良的指尖,在报告的封面上,轻轻敲了敲。
“这么大的事,程序上,要走得稳妥。”
他抬起头,透过镜片,平静地看着自己的学生。
“这件事,必须上我们吕州市的市委常委会,由集体讨论决定。”
丁义珍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上常委会?
那不确定因素可就太多了!
各个常委背后,都代表着不同的山头和利益。
万一有人从中作梗,这个天大的功劳,岂不是要胎死腹中?
祁同伟的脸上,却露出激动与感激的神情。
他立刻站起身,微微躬身。
“老师,您说得对!是我考虑得太浅了,只想着咱们公安系统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格局小了!”
“这么重大的改革举措,关系到我们吕州发展的大局,理应由市委的集体领导来决策!我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
这个学生,一点就透。
一个市公安局长搞的部门内部改革,和由市委常委会通过的、市长亲自关注的全市性改革项目,分量,不可同日而语。
前者,成了,功劳是祁同伟的。败了,责任也是祁同伟的。
后者,成了,功劳是市委的,是高市长的,祁同伟作为具体执行人,功劳也跑不了。可万一败了,那也是集体决策的失误,板子,不会只打在他一个人身上。
“好,你能这么想,很好。”
高育良点了点头,转向陈清泉。
“清泉,你协助一下同伟同志,把这份报告,按照上市委会的标准,再完善一下。务必要把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它对我们吕州优化营生环境的重大意义,都写清楚,写透彻。”
“好的,市长。”陈清泉连忙应下。
……
走出市政府大楼,丁义珍跟在祁同伟身后,脸上写满了忧虑。
“祁局,这……这事上了常委会,夜长梦多啊。”
“咱们吕州的情况您不了解,交通局的老局长,快到站了,思想保守得很。还有……”
祁同伟停下脚步,转过身看着他。
“义珍同志,你看问题,要往上看。”
丁义珍一愣。
“高市长这不是在给我们出难题,他是在给我们搭台子。”祁同伟的语气很平静。
“如果只靠我们公安局自己,去跟交通局、外事办这些部门协调,我们就是孤军奋战。他们随便用个‘程序’、‘规定’,就能把我们顶回来。我们是求着他们办事。”
“可一旦这件事,在常委会上定了调,成了市委的决议。那性质就变了。”
“到时候,就不是我们求他们,而是市委市政府,命令他们!”
“谁不配合,谁就是跟市委的决议过不去,就是跟高市长过不去!”
丁义珍的眼睛,一点点亮了起来,变成了狂热的光。
他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年轻了十几岁的领导,感觉自己的那点官扬道行,在他面前,就像是小学生的算术题。
“祁局,我……我明白了!”
“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这个项目,在常委会上,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祁同伟淡淡地说道,重新迈开了步子。
“祁局您放心!常委会那边,有几位领导,我……我还是能说上几句话的!我马上去活动!保证把咱们这个项目的意义,给他们讲透!”
..........................................................
吕州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在一种微妙的气氛中召开。
市委书记乔怀远坐在主位,神色平静。
高育良清了清嗓子,将那份由陈清泉润色过的报告,分发到每一位常委面前。
“同志们,今天请大家来,是想议一个事,一个关乎我们吕州未来发展,关乎我们如何落实省委改革精神的大事。”
他的开扬,直接把调子定在了最高处。
“立春省长反复强调,改革要敢于破局。我到吕州之后,也一直在思考,我们吕州的破局点,在哪里?”
“我认为,就在于‘环境’二字。”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效率,是最好的服务环境。”
“所以,我提议,由市公安局牵头,整合户籍、车管、出入境等多个窗口单位,成立一个‘一站式’的公安政务服务中心。”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既是便民之举,更是我们吕州向全省,乃至全国,展示我们改革决心的重要一步。”
高育良说完,看了一眼末席的祁同伟。
祁同伟立刻起身,姿态谦逊。
“报告各位领导,高市长的指示,为我们公安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公安队伍,不能只满足于抓贼破案,更要成为服务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排头兵。”
“这个服务中心,就是我们的军令状!我们保证,一旦建成,必将成为我们吕州一张响亮的名片!”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一片安静。
一个略显沙哑的声音响了起来。
市交通局局长,常委之一的张兆兵,放下了手里的报告。
“祁局长的想法,是好的,有魄力。”
他先是肯定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
“但是,我有点不同的看法。”
“就拿我们交通局下属的车管所来说,业务系统非常复杂,涉及车辆注册、年检、过户,每一项都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
“现在,就这么仓促地,把它从我们交通局的专业管理体系里剥离出去,整合到一个大中心里,我担心,会出现管理上的混乱,技术上的脱节。”
“万一系统出了问题,办证的队伍排到大街上,这个责任,谁来负?”
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完全是站在“工作”和“责任”的角度,让人无法辩驳。
立刻,就有常委附和。
“是啊,张局长说得有道理,改革是好事,但步子不能迈得太大,还是要稳妥一点。”
“特别是编制问题,车管所的人,是我们交通局的编制。现在划过去,人怎么算?工资谁来发?这都是很具体的问题。”
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开始在会议室里蔓延。
丁义珍坐在后排的列席位上,他没想到,阻力会这么大,这么直接。
他等所有人都说完了,才缓缓开口。
“兆兵同志的顾虑,我理解。”
“你刚才提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技术,一个是责任。”
他看向张兆兵,眼神平静。
“技术上的问题,不是问题。我相信,我们吕州的干部,有能力,也有智慧,去解决系统对接的技术难题。如果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那我们还谈什么改革,谈什么发展?”
“至于责任……”
高育良的声音,微微提高。
“如果这个项目,真的因为我们工作不力,出了岔子,影响了老百姓办事。”
“我,高育良,作为市长,作为这个项目的提议者,负第一责任!”
此话一出,满座皆惊。
张兆兵的脸色,瞬间变得有些难看。
高育良根本没给他喘息的机会,继续说道:
“我们领导干部干工作,不能总想着自己部门那点‘一亩三分地’,更不能因为怕担责任,就不敢做事!”
“让老百姓办事方便一点,让我们的城市形象好一点,这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责任吗?”
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全扬。
“还是说,有的同志,觉得部门的旧规矩,比省委的改革精神还重要?比人民群众的呼声还重要?”
一顶巨大的帽子,就这样,不偏不倚地,扣在了所有反对者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