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没人敢担责,你想不想要业绩?

作品:《重生80:从摆摊到世界首富

    “千真万确。”孟建华平静地回答,


    “您可以随时通过外贸局或者省行渠道核实。货品是我们的确良衬衫,买家是德国汉斯集团,信用证由汇丰银行开具,确保了货款的支付能力。”


    张科长没有说话,他低着头,又把那份合同和信用证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


    他那被无数规章制度训练的大脑,正在飞速运转。


    出口合同……德国大公司……十万美元……汇丰银行信用证……


    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他从未接触过的业务模型。


    “我还是不明白。”


    良久,张科长开口了,他指着文件,眉头紧锁,


    “这确实是一笔大订单,恭喜你,孟老板。但这和我们银行的贷款业务有什么关系?规定就是规定,就算你有一百万美元的订单,没有抵押物,没有先例,我还是不能贷给你。”


    他把问题又拉回了原点,但这一次,语气不再是拒绝,而是探讨和疑问。


    孟建华知道,鱼上钩了。


    “王科长,我理解您的顾虑。您信不过我的厂房,信不过我孟建华个人,这很正常。”


    他顿了顿,身体也向前倾,一字一句地说道:


    “但这份白纸黑字的国际订单,这张国际大银行开具的信用证,以及它背后代表的十万美元外汇收入……您总该信得过吧?”


    “出口创汇!”


    最后四个字,让张科长有了一丝动摇。


    在1985年,对于任何一个地方政府和银行来说,“创汇”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他比谁都清楚。


    这不仅仅是经济指标,更是沉甸甸的政绩!


    德城一年到头,全部国营外贸企业的创汇额加起来才多少?


    现在,一个民营企业,一单,就是十万美元!


    张科长的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端起桌上的搪瓷缸,喝了一大口凉透了的茶水。


    “你的意思是……”


    他放下茶缸,声音压得很低,“用这份订单未来的收益做担保?”


    “不只是担保。”孟建华纠正道,


    “是监管和零风险。我的方案是,如果银行愿意提供二十万人民币的启动资金,用于购买原料和扩大生产线,这笔贷款从发放开始,就不是贷给我个人。”


    “而是直接投资进这个出口创汇项目。货款一到,由银行方面,直接从汇丰银行划拨的美元里,按当天汇率,优先扣除全部贷款本金和利息。剩下的,才是我的利润。”


    孟建华看着张科长被吸引的眼睛,抛出了最后的杀手锏。


    “也就是说,对银行而言,这笔业务,风险为零,收益稳定,最重要的是,能实打实地为德城,为咱们银行,赚回来十万美元的外汇。”


    “王科长,这是一份送上门的政绩,您,真的要把它推出去吗?”


    张科长彻底不说话了。


    他靠在椅子上,双眼死死盯着那份合同,脑子里掀起了惊涛骇浪。


    零风险、高收益、出口创汇的政绩……这个年轻人描述的前景太诱人了。


    诱人到让他这个在信贷岗位上待了半辈子,心都快磨出茧子的人,都感到了心跳加速。


    但是……


    “没有先例啊!”


    张科长终于说出了那个最根本障碍,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挣扎,


    “小孟同志,你这个想法很大胆,理论上……也说得通。”


    “可万一,我是说万一,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你货交不出去,这笔贷款成了坏账……这个责任,谁来承担?我张科长,担不起这个打破规矩的责任!”


    孟建华笑了,笑得胸有成竹。


    他等的,就是这句话。


    “您担不起。但是,有人担得起。”


    张科长猛地抬起头,眼中满是疑问。


    “王科长,这件事,已经超出了您一个人的职权范围。”


    孟建华站起身,语气无比诚恳,


    “我恳请您,把这份材料,向您的上级,向周行长汇报。”


    “同时,我会去拜访市工商局的刘局长和外贸公司的赵总。由工商局为我的企业资质和订单合法性背书,由外贸公司为我的履约能力和出口流程背书。”


    “我们三方,共同为银行提供一个信用。到那时,这笔贷款的功劳是大家的,风险,自然也由大家共同承担。”


    张科长彻底怔住了。


    他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心里第一次涌起一股寒意。


    这哪里是个只懂做生意的老板?


    这分明是个深谙体制、洞察人性的高手!他不仅想好了自己的路,连自己这些人的后路,都已经铺得明明白白!


    “好……好……”张科长喃喃自语,眼神从震惊,慢慢变成了兴奋。


    他抓起桌上的那份文件,像是抓着一块烫手的黄金,猛地站了起来。


    “你在这里等我!哪里都不要去!”


    他丢下这句话,甚至来不及整理一下略显凌乱的衣领,就快步冲出了办公室,直奔三楼的行长办公室而去。


    办公室的门没有关,孟建华能听到走廊里,他越来越远的脚步声。


    他没有起身,依旧稳稳地坐在椅子上,端起桌子上那个搪瓷缸,将里面已经凉透的茶水一口气喝干。


    冰冷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让他因刚才那番话而有些发热的头脑,瞬间冷静下来。


    计划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成功了。


    张科长,这个原本最大的阻碍,已经成了他打入银行内部最锋利的一枚棋子。


    接下来,就看这位周行长的魄力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办公室里静得能听到墙上挂钟秒针走动的“咔哒”声。


    大约二十分钟后,走廊里再次响起了脚步声,这一次,不只是一个人。


    张科长回来了,他的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表情混杂着兴奋和紧张。


    跟在他身后的,还有一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气质儒雅的老者,正是他办公室里的那位老同事。


    “小孟同志,周行长正在开会,他让我先详细了解一下情况。”


    张科长的称呼已经从“孟老板”变成了“小孟同志”,语气也亲近了不少。


    他指着身后的老者介绍道:


    “这位是咱们科里的老张,业务最扎实,让他跟你一起,先把你们厂的资质、生产能力、还有这份合同的细节,全部都整理成书面报告。”


    孟建华立刻明白,这是要走内部流程了。


    这是好事。


    不怕流程繁琐,就怕连走流程的门都摸不到。


    “没问题,张老师,王科长,需要什么材料,我全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