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五百万的天文数字!
作品:《大明:天天死谏,我成千古明君了?》 陈钰说的话确实有他的道理,可是杨巡说的话听起来也同样有他的道理,让人一时之间难以判断谁对谁错,心里面乱糟糟的,不知道该听谁的才好,就像有两股力量在拉扯着,让人左右为难,这种纠结的感觉一直缠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按照陈钰的说法,东西越是稀少就越是显得珍贵,燕王府学宫如果把每个名额的价格定在五万两银子,那么和稷下学宫每个名额要价四十万两银子比起来,两者之间的差别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稷下学宫是高端品牌,而燕王府学宫是廉价低端,这样的定位差异会让人们在选择时产生不同的想法,有的人会觉得花五万两很划算,有的人却会觉得花四十万两才能显出身份。
可是按照杨巡的说法,如果稷下学宫每个名额要价四十万两银子,却不能在学习效果上远远超过燕王府学宫的话,那么燕王府学宫的存在就会给稷下学宫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会让稷下学宫处于一种很被动的局面。
这种被动局面可能会让稷下学宫失去一些优势,甚至影响到它的声誉。
这样一来,稷下学宫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甚至可能会失去一部分原本想要报名的人,这些人可能会转向选择燕王府学宫,觉得那里更实惠,更符合他们的期望。
这种情况就好像以后会出现的小米和华为这两个牌子一样,一个主要面向的是中低端市场,一个主要面向的是高端市场,它们在市场上各有各的客户群体,互相竞争又互相依存。
不过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区别就在于在相对来说的品质方面,还是华为的要更好一些,所以它们两个能够同时存在,各自占据一部分市场份额,不会因为对方的存在而完全失去自己的地位。
假设它们两个的质量完全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差别的话,那么它们两个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就会发生非常巨大的改变了,那种改变会是翻天覆地的,会彻底打破现有的市场格局,让整个市场重新洗牌,到时候谁胜谁负就很难说了。
......
胡老三对于后世那些商业方面的道理和逻辑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后世那些商业上的事情,可是他作为一个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大商贾,对于商业上的一些机会和风向,他还是有着一种天生的敏锐感觉的,这种感觉就像猎人嗅到猎物的气息一样准确。
这种嗅觉是他多年来积累下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是经过无数次成功和失败后慢慢培养出来的,每一次经历都让他对商业的理解更深一层。
这个时候的他紧紧地皱着自己的眉头,正在非常认真地进行着思考,沉浸在思绪之中,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就连有人从他身边走过都没有察觉到,他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解答眼前的难题上。
他手里端着的茶水还在不停地向上冒着腾腾的热气,一股好闻的茶香味飘散在空气中,围绕在他的鼻子旁边,可是他却完全没有注意到,一点也没有察觉到自己正闻着茶香,他的心思全都放在思考问题上了,茶水从热变凉都没有喝上一口,那杯茶就这样静静地待在他的手中。
胡老三沉默着没有说话,而其他的那些商贾们也同样都陷入了沉默之中,没有一个人开口说话,大家都在各自想着心事,房间里静得连呼吸声都能听见,偶尔有人轻轻叹气,声音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
眼下他们面临的这个局面其实并不算多么复杂,很容易就能看清楚,可是想要找到一个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局面,却是非常困难的,很难办到,这让他们感到很头疼,特别让人头疼,就好像面前有一堵墙,明明看得见却翻不过去。
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有名的大商贾,哪一个不是在商界里能够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呢?
可是现在每个人的心里却都涌起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一种没有办法改变现状的感觉,这种感觉很不好受,让人心里憋得慌,就好像有口气堵在胸口吐不出来。
是的,就是一种非常无力的感觉,一种因为所处的阶层不一样,不对等而带来的无力感,这种感觉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心头,让人喘不过气来,无论怎么挣扎都显得那么徒劳。
在面对大明王朝最顶尖的权势人物,也就是朱棣和朱允炆他们两个联合在一起的时候,所谓的大商贾,根本就不值一提,显得非常渺小,就像蚂蚁面对大象一样,再怎么挣扎也无济于事,这种悬殊的对比让人感到绝望。
.....
今天这个晚上,注定是一个无法安睡的夜晚,很多人都要睡不着觉了,心里面装着太多事情,翻来覆去就是无法入眠,窗外的月光照进来,也驱散不了心中的烦闷。
在胡老三的府宅里面,十几个商贾正坐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忧愁和担心的神情,心里面充满了焦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才好,彼此之间连交谈的兴致都没有,只是默默地坐着,偶尔交换一个无奈的眼神。
而在另一边的朱樉等人,他们也是一整个晚上都没有睡着,彻夜未眠,翻来覆去想着心事,眼睛都熬红了,天快亮的时候还在低声讨论着,试图找出一个突破口。
朱樉、朱棡、蓝玉、还有朱允熥,他们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沉甸甸地压在他们心头,让他们喘不过气来,连说话的声音都比平时低了几分,生怕惊扰了这沉重的气氛。
朱樉心里面立志要成为大明王朝的一位贤明的王爷,打算要改掉自己以前的那些不好的行为,走上正路,让老朱和天下所有人都能够看得起自己,这一次被朱煐委以重任,主持这个稷下学宫重新开办的事情,和朱棣进行对抗,这对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明自己的机会,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不想白白浪费,想要做出一些成绩来给大家看。
可是眼下遇到的这个棘手的场面,却让朱樉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应对,无计可施,这让他感到很挫败,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能力不够,这种自我怀疑让他更加焦虑。
原本他还想着去寻求老三朱棡的帮助,心里想着老三朱棡能够像以前一样给自己一些不错的建议,作为自己的狗头军师来帮助自己打破现在的局面,可是在一起商量了一阵之后却发现,面对现在这样的局面,哪怕是朱棡也想不出什么太好的办法来应对,这让他们都很沮丧,就好像最后一条路也被堵死了。
朱煐当了甩手掌柜,把稷下学宫开设这件事情完全甩给了朱樉和朱允熥,让他们两个人去和朱棣以及朱允炆联手开办的燕王府学宫进行对抗,这不光是对朱樉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信任,也是一种沉重的责任。
,对朱允熥来说也同样是这样,是一种莫大的信任,他们都不想辜负这份信任,都想要把事情办好,这种迫切的心情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去思考对策。
朱煐对于朱允熥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这种影响是深入骨髓的,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从一个懦弱的人变得勇敢起来,这种转变让身边的人都感到惊讶。
朱允熥从小就是在东宫里面长大的,虽然他的父亲是太子朱标,地位尊贵,可是他才刚刚出生,他的母亲常氏就因为生他而去世了,永远离开了他,这让他从小就没有感受到母爱,心里总是空落落的,看到别的孩子有母亲疼爱,他就会默默地走开。
在他年纪还小的时候,还有他的大哥朱雄英在前面撑着,保护着他,所以他在东宫里面并没有受到多少欺负,可是好景不长,他的大哥在七八岁的时候因为生病去世了......
从那以后,朱允熥在东宫里面的处境就开始慢慢变得不好起来,越来越恶劣,那些原本不敢欺负他的人也开始对他不客气。
小朱允熥的日子也越来越难熬,经常被人欺负,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衣服也穿不暖,但他从来不敢告诉别人。
虽然他的父亲是太子,可是朱标每天都要处理很多朝廷的政务,非常忙碌,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去管理东宫里面的那些琐碎事情,所以对朱允熥的处境并不完全了解,还以为他过得很好,每次见到他都只是匆匆问几句就离开了。
东宫里面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吕氏来掌管的,她掌握着东宫的大权,说一不二,没有人敢违抗她的命令,就连朱允熥也要看她的脸色行事。
吕氏接替了常氏的位置,被扶正成为了太子妃,而朱允炆作为吕氏的亲儿子,自然就得到了吕氏的细心栽培和照顾,什么好的都给他,把他当做宝贝一样,什么都要给他最好的,而朱允熥却什么也得不到。
至于朱允熥....虽然因为有朱标在,吕氏还不至于对朱允熥下什么毒手,害他的性命,可是在精神上压迫他,在暗中威胁他,这样的事情却是少不了的,经常发生,让朱允熥生活在恐惧之中,连睡觉都不安稳,有时候半夜会突然惊醒。
从小到大,任何对朱允熥表现出善意的宫女或者太监,都会在一段时间之后离奇地消失不见,然后过一阵子,他们的尸体就会在朱允熥的面前被“偶然”发现,好像是故意让他看到一样,这让他感到非常害怕,夜里经常做噩梦,梦到那些死去的人来找他。
长时间这样下去,也就导致了朱允熥养成了懦弱的性子,不敢反抗,不敢表达自己,总是把自己隐藏起来,遇到事情就往后退,生怕惹恼了别人。
他不是天生就懦弱的,他只是因为害怕,所以才变得懦弱,这是环境造成的,是被人逼出来的,如果有一个温暖的环境,他也许会是一个开朗的孩子。
直到他遇到了朱煐,他的人生才发生了改变,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盏明灯,让他有了前进的方向。
朱煐是他见过的最勇敢的人,没有哪个人能比朱煐更勇敢!他总是敢于面对一切困难,从不退缩,这种勇气感染了朱允熥。
刚刚进入殿试,就敢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直接抨击吕氏,一点也不害怕,这种勇气让朱允熥非常佩服,心里暗暗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勇敢。
他敢带着朱允熥直接去面对吕氏,面对吕氏的威胁,他表现得一点也不在乎,完全不放在眼里,而且吕氏还拿他没有任何办法,对他无可奈何,这让朱允熥感到很解气,第一次觉得有人能替他出头,有人站在他这一边。
他会带着朱允熥去见皇爷爷,而皇爷爷还真的下了旨意,让朱允熥搬离了东宫,离开了那个让他压抑的地方,这让他重新获得了自由,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搬离东宫之后,朱允熥就住进了朱煐的府宅里面,在朱煐的身上,朱允熥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尤其是朱煐那种为了自己心中坚持的东西而奋不顾身的刚正性子,给了懦弱的朱允熥非常大的鼓舞和力量,让他慢慢变得勇敢起来,开始学会面对困难,不再一味逃避。
朱允熥心里并不想辜负朱煐对他的信任,他想要努力做好朱煐交给他的事情,不让朱煐失望,想要证明自己也是有用的,不是一个无能的人。
这一次是朱煐第一次把这么重要的大事交给他来处理,这让朱允熥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了被人信任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美好,让他感到很温暖,心里热乎乎的,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表现。
这也是他鼓起勇气,主动去寻求蓝玉帮助的原因,他想要努力做好这件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哪怕最后失败了也不后悔,至少他尝试过了。
只是他没想到,眼下的局面远远比他想象中的还要更加棘手,更加难以处理,这让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不知道从何下手,这种无助感让他有些沮丧。
燕王府学宫在一天之内就从商贾手中赚取了五十万两银子,这个消息对他们来说就好像是晴天霹雳一样,让人震惊,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原本的计划都被打乱了。
朱棣和朱允炆联手开办的燕王府学宫来势汹汹,势头非常猛,哪怕是集合了朱樉、朱棡、还有蓝玉三个人的力量,面对这样的局面也是束手无策,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这让他们感到很无奈,只能干着急,眼睁睁看着对方占据上风。
而这还不是最让人感到憋屈的事情,不是最让人难受的,最让人难受的是他们明明有实力,却无法发挥出来。
最让人感到憋屈的是,燕王府学宫所做的一切步骤,都是完全照搬稷下学宫的,是照着稷下学宫的样子来做的,是照猫画虎!这让他们感到很气愤,觉得对方太不要脸了,连一点自己的创意都没有。
有稷下学宫这么一个成功的例子摆在前面,燕王府学宫自然就要轻松很多,不用自己摸索了,直接模仿就可以了,这让他们占了很大的便宜,省去了很多麻烦,这种取巧的做法让朱樉他们很不服气。
......
转眼之间,一个晚上就过去了,当黎明的曙光降临,新的一天开始了。
当太阳的光线刺破拂晓的黑暗,照亮大地的那一刻,崭新的一天也就随之开始了,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忙碌而又充实,各忙各的,街道上渐渐热闹起来。
应天府依旧和往常一样,老百姓们太阳出来就开始劳作,并没有因为高层之间的那些争斗而受到任何的影响,他们的生活还是照旧,平淡而又真实,该种地的种地,该做生意的做生意,仿佛那些争斗离他们很遥远。
事实上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高层之间怎么样,高层是谁来掌权并不重要,他们在乎的就是每天能够吃些什么,自己家里的人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穿暖衣,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需求,别的都离他们太远了,他们也不关心。
至于什么天下的兴亡,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责任,什么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就先忧虑,那是吃饱了饭的人才能去考虑的事情,饿着肚子的人是不会想这些的,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温饱问题,别的都顾不上,这是很现实的。
现在大明的老百姓们,对于大明王朝还是相当满意的,没有什么怨言,觉得生活还算安稳,比前朝好多了,至少不用担惊受怕。
或者说他们对于自己现在的生活还是十分满意的,觉得日子过得还不错,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至少能吃饱穿暖,有遮风挡雨的地方,这就很好了。
你们没有看见几十年前大明王朝还没有建立的时候,老百姓过的都是什么样的日子吗?那时候真是苦不堪言,想起来就让人心酸,连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
那个时候,交换自己的孩子来吃都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饿死的人多得数都数不清楚,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老百姓们生活得非常困苦,简直没有办法生活下去,每天都在生死线上挣扎,朝不保夕,那种日子现在想起来还让人后怕。
三十年的时间很长,可是也并不算太长,很多当年经历过那些事情的人现在还在人世,还活着,他们对过去的苦难记忆犹新,想起来还会流泪,不愿意再回到那种日子。
他们还经常会感慨,是老朱给天下带来了好日子,让大家能够吃饱饭,他们对大明王朝十分忠诚,并且不断地教导自己的后代子孙,让子孙们好好跟着大明王朝走,好好过日子,不要忘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要懂得感恩,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对于这些老百姓来说,老朱就是那黑暗中的一束光,给大家带来了温暖和饱饭,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的美好,让他们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动力。
在燕王府这里,新的一天也开始忙碌起来。
门口摆放的两个大石狮子身上还有些湿漉漉的,这是清晨的露水落在石狮子身上形成的,在朝阳的照射下闪着微光,看起来亮晶晶的,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虽然身上有些湿了,可是依然掩盖不住这一对石狮子的威风,它们还是那么气势十足,彰显着王府的威严,让人不敢靠近,路过的人都会忍不住多看两眼。
燕王府的下人们在大清早的时候,就已经拿着扫帚来到门前,开始打扫地上的落叶了,把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连一片叶子都看不到,显示出王府的严谨作风。
不得不说,这个大明王朝的绿化程度比后世要高太多太多了,到处都是草木,到处都是绿色的植物,这也就导致了落叶和杂草会非常多,需要经常打扫,保持整洁,不然很快就会变得脏乱,影响王府的形象。
把目光穿过燕王府的大门,向里面看去,可以看到王府内部的布局十分讲究。
此刻在燕王府的书房里面,刚刚躺下休息了一小会儿的朱棣,又精神饱满地爬了起来,他看起来一点也不困,反而很有精神,眼睛里闪着光,仿佛有无限的精力。
他几乎整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彻夜未眠,现在眼睛下面顶着两个黑眼圈,可是他的眼神却非常精神,闪闪发光,充满了斗志,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这种状态让人惊讶。
显然,现在的朱棣心情十分兴奋,处于一种非常亢奋的状态,对接下来的事情充满期待,恨不得立刻就开始行动,把计划付诸实施。
昨天燕王府学宫取得的巨大成功,给了他非常大的信心,眼下他准备要一鼓作气,趁着这个好势头继续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更上一层楼,不能半途而废,要让所有人都看到他的能力。
不过他没有独自贸然行动,而是让府内的下人分别去了黄子澄和齐泰的府中,请他们过来商量,听听他们的意见,毕竟人多力量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今天正好是休沐的日子,不用上朝,按理说这是大家好好休息的好机会,可是作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的人,休息那是绝对不会休息的,时间非常宝贵,必须要把时间用在有价值的地方,不能浪费!
成大事者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不能虚度光阴,这种紧迫感推动着他们不断前进。
眼下燕王府学宫正处在一种欣欣向荣的状态,形势一片大好,应该抓紧时间,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才是,不能有丝毫松懈,要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黄子澄和齐泰很快就上门来了,没有耽误什么时间,他们也知道事情的重要性,不敢怠慢,匆匆整理好衣冠就赶了过来。
朱棣已经等候他们很长时间了,早就盼着他们来,想要尽快开始商量事情,心里面急得很,看到他们来了,立刻迎了上去。
见到黄子澄和齐泰到了之后,朱棣也没有计较昨天他们两个偷偷把燕王府学宫一天收入五十万两银子的事情上报给朱允炆,让朱允炆去找老朱表功,抢占了自己先机的事情,好像完全没有发生过一样,表现得很大度,脸上还带着笑容,热情地招呼他们坐下。
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是不会在意那些小节的,不会斤斤计较,眼下双方正是合作的时候,需要一起努力,共同面对挑战,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闹翻。
朱棣不会在这个时候和朱允炆撕破脸,那样对谁都不好,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得不偿失,这种权衡利弊的能力是一个成熟政治家必备的素质。
更何况,自己原先也没有想着要去告诉朱允炆,也是存了要摆人家一道的心思,想要自己独占功劳,这次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朱棣自己也没有脸面过去问罪,只好装作不知道,把这件事揭过去,不再提起,大家心照不宣。
黄子澄和齐泰上门的时候,两个人其实已经做好了准备,万一朱棣问责起来,问起昨天的事情,他们就想好了一套说辞来应对,只是没有想到朱棣压根提都没有提,好像完全忘记了这件事一样,这让他们松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也放松了下来,可以专心讨论正事了。
朱棣直接单刀直入,没有绕任何圈子,直接把昨天夜里自己心里面思考了许久的想法和黄子澄、齐泰两个人说了一遍,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他们,想要听听他们的看法,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直截了当的作风很符合他的性格。
.....
窗外的蝉儿都还没有起床,蝉鸣声还没有响起,四周还很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鸟叫声,叽叽喳喳的,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天色还有些朦胧,太阳也还没有真正散发出炙热的光芒,温度还很舒适,正是商量事情的好时候,头脑也清醒,思路也清晰,不容易出错。
朱棣面前坐着黄子澄和齐泰,两个人手里端着茶碗,一边用茶盖拨弄着茶水的表面,一边小口喝着茶水,一边在心里面思量着事情,表情很认真,时不时点点头,显然在仔细斟酌朱棣的话。
至于他们在思量什么,自然就是朱棣刚刚所说的那一番话了,他们在思考朱棣的计划是否可行,有没有什么漏洞,需要怎么完善,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朱棣把自己心里的计划全部说了出来,没有任何保留,对他们很信任,希望他们能给出中肯的意见,帮助他完善这个计划,让计划更加周全。
这个计划说起来倒也简单,那就是为燕王府学宫筹措到更多的银钱,让学宫有更多的资金,能够办得更好,规模更大,吸引更多的学生,提升学宫的影响力。
按照朱棣的计划,既然稷下学宫能够在几天之内就筹措到价值整整四百六十三万两的金银,那么燕王府学宫自然也不应该比他们弱才对,应该也差不多,不能输给他们,否则面子上过不去,也会影响学宫的未来发展。
哪怕是弱一些,也不能弱得太多,否则就是丢了脸面,让人看不起,这对他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必须要争这口气,要让所有人都看到燕王府学宫的实力。
昨天燕王府学宫即将开办的消息传扬出去之后,立刻就有一大批的商贾蜂拥而至,在一天之内就从商贾手中聚拢到了整整五十万两银子!这个成绩非常亮眼,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让人刮目相看。
这个数字比稷下学宫第一日筹措到的还要多!这让他感到很自豪,觉得自己的学宫更受欢迎,更有吸引力,这种成就感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
这给了朱棣非常大的信心,让他觉得自己的学宫比稷下学宫更受欢迎,更有吸引力,将来一定能超过他们,成为大明第一学宫,这种雄心壮志推动着他不断前进。
要说在之前,朱棣只不过是想要证明自己的同时,给稷下学宫添点麻烦,给他们制造一些困难的话,那么现在的朱棣,想法就已经改变了,和以前不一样了,他有了更大的目标,想要做得更好,不仅要证明自己,还要超越对手。
他想要来一个后发制人,把燕王府学宫办成大明第一学宫,反过来压制住稷下学宫,让自己成为最厉害的那个!这让他充满了干劲,浑身都是力气,仿佛有使不完的精力。
“本王打算在几天之内,从商贾手中筹集到五百万两银子!”
朱棣的话回荡在黄子澄和齐泰的耳朵里面,两个人听到这个数字,心里面都非常震惊,久久无法平静下来,觉得这个目标有点大,很难实现,手心都出汗了,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担忧。
黄子澄微微皱起了眉头,眼皮子连连跳动,心里面有些不安,觉得这个目标太冒险了,万一达不到怎么办,会不会影响学宫的声誉,这种担忧让他坐立不安。
他本能地感觉到哪里有些不对劲,好像有什么问题,可是仔细想一想,却又感觉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似乎是可行的,这让他很矛盾,不知道该怎么判断,这种犹豫不决的感觉很不好受。
这第一天,稷下学宫不过是筹集到了三十六万两银子,而燕王府学宫第一天却筹集到了五十万两,虽然说稷下学宫是卖了一个名额就获得了三十六万两,而燕王府学宫是卖了十个名额才获得五十万两,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结果才是最重要的。
过程不重要,结果才重要,数字说明一切,只要最终的数字好看,谁又在乎是怎么达到的呢?
这种现实的想法让他稍微安心了一些。
总之就是燕王府学宫第一天赚得更多,这一点是确定的,无可否认的,谁都不能反驳,这个事实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
稷下学宫几天下来总共从商贾手中捞到了整整四百六十三万两银子,而且那些商贾们还对他们感恩戴德,觉得花得值,这让他们很有面子,名声也打响了,这种成功案例摆在眼前,让人不得不信服。
这么一想的话,好像咱们燕王府学宫弄个五百万两银子,貌似....也不是不可能?也许真的可以做到?
这让他心里升起了一丝希望,觉得也许真的能成功,这种可能性让他感到兴奋。
可是怎么总是感觉有哪里不对呢?这种不安的感觉一直萦绕在心头,让他无法完全放心。
黄子澄心里面有些不踏实,总觉得有什么隐患,但又说不清楚,这种模糊的担忧让他无法集中精力,时不时就会走神。
黄子澄心里面有些惴惴不安,担心会出问题,可是真要让他说出来具体哪里不对劲,他又说不出来,想不明白,这让他很烦恼,眉头皱得更紧了,手里的茶碗也放下了。
既然想不通,那就不想了,管他呢,先做了再说,总比什么都不做强,试试总没有错,万一成功了呢?这种侥幸心理最终占据了上风。
有路子总比没路子好,哪怕是最后目标达不到,那达不到就达不到呗,五百万两达不到,能有个两三百万两总行吧?那也是不少钱了,足够应付一阵子了,比现在强多了,这种退而求其次的想法让他稍微放松了一些。
抱着这个想法,朱棣的计划黄子澄并没有开口阻拦,没有表示反对,默认了这个计划,决定支持朱棣,毕竟现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齐泰也是这样的想法,和黄子澄差不多,觉得可以试一试,万一成功了呢?这种冒险精神在商业中是很常见的,有时候就需要大胆尝试。
“两位先生要是都没有什么意见的话,那我们接下来就按照这个计划来干,你们觉得如何?”
朱棣看向黄子澄和齐泰,等待着他们的回答,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希望他们能点头同意,这种迫切的心情写在脸上。
齐泰和黄子澄互相看了一眼,用眼神交流了一下,然后看向朱棣,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支持他的决定,愿意一起努力,共同面对挑战。
“燕王请放心去做便是,我们都会支持燕王您的决定。”
黄子澄脸上带着笑容说道,表现得很有信心,好像已经看到了成功的景象,这种乐观的态度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不错,即便是最后达不到预期的五百万两,能够有个三四百万两也是极好的了,非常不错了,比现在强多了。”
齐泰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黄子澄的说法,觉得这个计划可行,值得一试,这种支持让朱棣更加坚定了信心。
“哈哈哈哈,两位大人和本王心里想的真是不谋而合啊。”
朱棣大声笑了起来,心情非常愉快,觉得找到了知音,这种志同道合的感觉很好,让他感到不再孤单。
“不瞒两位,本王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五百万两只是一个目标,要是能够筹集到更多,那自然是最好的,若是筹集不到,有个三四百万两却也足够彰显我们燕王府学宫的能耐了,可以让大家看到我们的实力,这样就很好了,心满意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