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新型军械
作品:《贞观第一奸臣,李二求我别辞职!》 唯有许元,依旧站在那里,面色平静,无悲无喜。
他不想打猎。
他对这种贵族游戏毫无兴趣。
但他更清楚,李世民点他的将,根本就不是为了什么输赢,而是为了他带来的那些东西。
这是阳谋。
是皇帝陛下亲自为他搭好的舞台。
他不上也得上了。
“怎么?”
李世民看着他,故意问道:“许少监,可是觉得不妥?”
许元深吸一口气,抬起头,朗声道:“臣,遵旨。”
李世民满意地点了点头。
“好!”
他大手一挥,宣布规则。
“时限为四个时辰。两队人马,不限手段,四个时辰后,在此地汇合。”
“届时,以猎物总重论胜负。”
“胜者,朕有重赏!”
“喏!”
尉迟恭那边轰然应诺,气势如虹,迫不及待地就开始点兵点将,准备出发了。
许元转过身,看着身后一张张写满了“沮丧”和“为难”的脸,只觉得一阵头大。
带这支队伍,难度可比登天还大。
“诸位同僚。”
他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
“陛下有旨,我等奉命行事便是。”
“胜负乃兵家常事,还请诸位莫要太过挂怀。”
他这话说了等于没说,文官们依旧提不起半点精神。
许元也不再多言,只是对着不远处候着的周元招了招手。
周元会意,立刻指挥着几名县兵,将几个沉重的木箱抬了过来。
“许少监,这是何物?”
长孙无忌好奇地问道。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几个神秘的木箱上。
许元笑了笑,亲自上前,打开了其中一个箱子。
“咔哒”一声。
箱盖掀开,一排排造型奇特的器物整齐地码放在其中,在冬日的阳光下,闪烁着幽冷的金属光泽。
那是一种弩。
但又和寻常的军弩截然不同。
它的体积更小,结构看上去更为复杂,弩臂之上,还有一个精巧的匣子。
“此乃我在军器监改良的单兵连弩。”
许元拿起一具,向众人展示。
“无需臂力张弦,单手便可上弦。弩匣之内可容纳十支短矢,扣动扳机,便可十矢连发。”
他的声音不大,却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
文官们都愣住了。
单手……上弦?
十矢……连发?
这……可能吗?
他们这些文臣,大多对军械一知半解,但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
大唐军弩威力虽大,但上弦极为费力,发射速度更是缓慢,战场之上,一轮齐射之后,往往需要很长时间重新填装。
可许元手里的这个东西,听起来简直像是天方夜谭。
许元看出了他们的怀疑,也不多做解释。
他抬起连弩,对准了百步开外的一棵枯树。
他甚至没有怎么瞄准,只是随意地抬手。
“咻咻咻咻咻!”
一阵密集的,令人牙酸的破空声响起。
众人只觉眼前一花。
下一刻,那棵足有碗口粗的枯树,树干上已经插满了密密麻麻的弩矢。
每一支弩矢,都深入树干半寸有余,尾羽还在嗡嗡作响。
整个过程,不过是两三个呼吸的功夫。
“嘶……”
倒吸凉气的声音,此起彼伏。
所有人都被眼前这一幕给惊呆了。
这是何等恐怖的威力。
又是何等惊人的射速。
若是两军对阵,一方手持此等利器,那对另一方而言,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屠杀。
“诸位。”
许元放下连弩,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
“我等文臣,气力远不及武将。正面相搏,我等毫无胜算。”
“但,我们有这个。”
他拍了拍手中的连弩。
“只要使用得当,一只兔子,一头野鹿,与一头猛虎,在我等面前,并无区别。”
他的话,像是一剂强心针,瞬间注入了所有文官的心里。
方才还满脸沮丧的大臣们,此刻一个个双眼放光,死死地盯着箱子里的连弩,呼吸都变得粗重起来。
“许少监,快,教教我等如何使用此物!”
不知是谁喊了一句。
气氛,瞬间被点燃了。
许元笑了笑,开始耐心地向众人讲解连弩的使用方法。
这些文官虽然体力不行,但脑子却是个顶个的好用。
不过一炷香的功夫,大部分人都已经熟练掌握了操作要领,甚至有几位已经能像模像样地射击远处的目标了。
猎场上,一时间只听得“咻咻”的破空声不绝于耳,文官们的脸上,也重新找回了自信与兴奋。
“这还没完。”
就在众人兴致最高的时候,许元又拍了拍手,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他让人抬来了最后一个,也是最小的一个箱子。
“诸位请看。”
他打开箱子,从里面取出了一个长筒状的物事。
那东西由黄铜打造,擦拭得锃亮,可以伸缩,一头大,一头小,上面还镶嵌着打磨光滑的琉璃镜片。
“此物,名为‘千里镜’。”
许元举起它,对着众人说道。
“当然,它看不了千里之遥。”
“但,它却能将远处的景象,拉到眼前。”
他又一次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
将远处的景象,拉到眼前?
这比刚才的连弩,还要让人匪夷所思。
那岂不是……神仙的手段?
“许少监,此言当真?”
房玄龄第一个走了上来,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
“房相一试便知。”
许元将千里镜递了过去,并指导他如何使用。
房玄龄将信将疑地拿起千里镜,学着许元的样子,闭上一只眼,将镜筒对准了远处山林的方向。
下一刻。
这位以沉稳著称的大唐宰相,身体猛地一震,握着镜筒的手都开始微微颤抖。
“这……这……这……”
他一连说了三个“这”字,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却再也说不出完整的话来。
周围的人看得心痒难耐。
“房相,您到底看到什么了?”
长孙无忌急切地问道。
房玄龄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用一种梦呓般的语气说道。
“我……我看到……远处山巅的一棵松树上,有一只雀鸟正在梳理羽毛。”
“它的每一根羽毛,我都看得清清楚楚。”
此话一出,四座皆惊。
从这里到那座山巅,少说也有数里之遥。
肉眼望去,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
可现在,房玄龄却说他能看清一只鸟的羽毛?
长孙无忌再也按捺不住,一把从房玄龄手中“抢”过千里镜,也学着样子看了起来。
片刻之后,他也陷入了同样的震撼之中,久久不能言语。
接下来,千里镜在文官们手中传递。
每一个拿到它的人,都会发出一阵阵不可思议的惊呼。
他们看清了远处的飞鸟,看清了雪地上的兽迹,甚至看清了已经进入林中,变成了一个个小黑点的尉迟恭等人的背影。
“神器!”
“此乃神器啊!”
“有此神器在手,我等何愁找不到猎物?”
文官们彻底沸腾了。
如果说,连弩给了他们与武将一搏的“力量”。
那么,这千里镜,就给了他们稳操胜券的“智慧”。
许元看着众人的反应,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等到众人情绪稍稍平复,这才开口布置战术。
“诸位同僚,我等体力有限,不可如武将般纵马驰骋,四处追猎。”
“所以,我等需分工协作。”
他将所有文官分成了十个小组,每组五到六人。
“每组之中,选出眼力最好的一人,专门负责用千里镜搜寻远处的猎物。此为‘眼’。”
“一旦发现目标,由‘眼’指明方向与距离,其余人等负责以连弩猎杀。此为‘手’。”
“如此,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我等体力,提高效率。”
“诸位,可明白了?”
“明白了!”
这一次,众人齐声应答,声音洪亮,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干劲。
许元将剩下的九具千里镜,分发给了每个小组的队长。
他看着眼前这支由文官组成的,装备堪称豪华的“特种狩猎队”,嘴角微微上扬。
“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