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南阳工匠总会

作品:《摸鱼县令:皇上,求您别再升官了

    南阳府迎来了一个无比明媚的初秋。


    空气里,草药与石灰的苦涩味终于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街角糖炒栗子的甜香,混合着运河飘来的湿润水汽。


    百工技校的第一批毕业生,已然成了这座城市最抢手的香饽饽。他们不仅手艺精湛,更能看懂复杂的图样,甚至还掌握了一种被称为“预算”的神奇法子,能将一块木料、一匹丝绸的用量,算得分毫不差。


    南阳府的工匠,第一次在“手艺”之外,拥有了“技术”的荣光。


    他们的名字,随着南阳锦与精巧器物,传到了更远、更富庶的地方。


    这也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无人预料到的巨大麻烦。


    总办衙门。


    议事厅的门仿佛被一头发疯的公牛撞开,丝绸商胡万三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他那张肥胖的脸上,此刻没有半点血色,只剩下被恐慌浸泡过的惨白。


    “陈大人!出大事了!天塌了!”


    胡万三的声音因急切而变得尖利,嘶哑,全无往日的圆滑。他冲到厅中,一封信函被他用尽全身力气拍在陈默面前的桌案上,震得茶杯都跳了起来。


    “扬州府!苏州府!他们的人……就在技校门口!摆着银子挖人!”他喘着粗气,唾沫星子喷得到处都是,“三倍!不!是五倍的工钱!我最好的那个染织师傅王麻子,昨天连夜就带着家小跑了!这个月的工钱都没要!”


    他像是泄了气的皮球,瘫在地上哀嚎起来:“人要是都跑光了,我们的作坊,我们的‘丝绸路’,全都要变成一个空壳子!”


    “陈大人,您得赶紧颁布法令,禁止技工离境!”


    “对!设关卡,严查!一个都不能放走!”


    议事厅内,商人们的焦虑如同沸水般翻腾。


    角落里,陈默终于被这无休止的哀嚎吵得蹙起了眉。他并非不在意,而是厌烦这种没找到病根就胡乱开方的愚蠢。他抬起眼,目光里没有焦急,只有一种看透了问题本质后的疲惫。


    他轻轻摇了摇头。


    “禁令?治标不治本。”


    六个字,轻飘飘的,却让整个议事厅的喧嚣戛然而止。


    “怎么会没用!”胡万三几乎是吼了出来。


    “人往高处走。”陈默的语气依旧倦怠,“你今天把他的人留下,明天他的心就跟着银子走了。你堵得住城门,堵得住人心吗?一个没有心的工匠,做出来的活儿,你敢要么?”


    他直接否决了禁令,反而懒洋洋地抛出了一个更让众人瞠目结舌的计划。


    “不但不禁,我们还要花大钱,成立一个‘南阳工匠总会’。”


    “评上高级的工匠,衙门给分带院子的房。”


    “他们的子女,优先入最好的启蒙学堂。”


    “他们和家人生病,由府衙的‘防疫司’全权负责。”


    “最后,设立‘技术创新基金’,谁有好点子,总会出钱,让他自己开作坊,当老板。”


    整个议事厅,死一般的寂静。


    胡万三怪叫一声:“陈大人!你疯了?!火烧眉毛了,您不堵人,反倒花钱奖励那些白眼狼?他们拿了您的房子,扭头跑到苏州,我们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一名从京中调来的户房主事钱大人站了出来,他脸色铁青:“知州大人,陈大人此举,已非‘经世济用’,而是‘乱政之始’!工匠乃末业,给他们分房入学,视同士绅,这是在告诉全天下的读书人,十年寒窗,不如一双巧手!长此以往,人心浮动,谁还去读圣贤书?南阳府富庶了,可文脉断了,根就烂了!这才是真正的动摇国本!”


    与此同时,扬州城,一名华贵商人听着探报,轻蔑一笑:“这个陈默真是个傻子。我们用银子挖,他用府库养。等他把家底败光了,那些养肥的工匠,还不是哭着喊着来投奔我们?让他养!养得越肥越好!”


    面对满厅的质疑与远方的嘲笑,陈默脸上依旧波澜不惊。他让书吏请了几个人进来。


    为首的是胡万三等商会老板,而他们身后,跟着几名顶尖的工匠代表,为首的汉子名叫张铁山,眼神里既有被传唤的局促,也有一份属于顶尖技术人才的骄傲。


    议事厅的门,缓缓关上。


    陈默让书吏抬上图表,手指点在上面:“我给各位,算一笔你们没算过的账。”


    “扬州府花五倍工钱挖走了王麻子。我们损失了什么?”陈默的目光扫过众人,“不是一个劳动力,而是他脑子里那套独一无二的染色技艺,是他三年能带出十个熟练徒弟的能力,更是他本可以改良设备、降低损耗的潜在价值。”


    张铁山的拳头不自觉地攥紧了。他想起了自己那位远走扬州的师兄,临走前眼中的无奈。原来在陈大人眼里,他们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替换的劳力。


    “一个王麻子的离开,我们未来三年看不见的损失,可能是他薪资的十倍,甚至二十倍。而留下他,他创造的价值和培养的新人,会让诸位的利润,像滚雪球一样增长。”


    胡万三脸上的肥肉剧烈地颤抖着,额头全是冷汗。


    “再算一笔账。”陈默的声音变得更加有力,“苏州能给三倍薪资,杭州就能给五倍。这扬抬价的戏,我们永远赢不了。因为我们争的,只是冷冰冰的‘价钱’。”


    他话锋一转:“但他们,能给王麻子一套带院子的房子,让他妻儿在此安家吗?能保证他的孩子,上全城最好的启蒙学堂,将来不做睁眼瞎吗?能让他生病时,有我们值得托付性命的‘防疫司’来兜底吗?能给他一笔钱,让他从一个打工的伙计,变成一个自己说了算的老板吗?”


    “诸位,”陈默缓缓靠回椅子里,“这些,才是我们南阳府真正的‘护城河’。是他们用再多银子,也买不走的东西。”


    最后,他的目光落在了张铁山那几位工匠代表身上,语气里带上了某种无比强大的煽动力。


    “人可以被标价,那叫商品。人若有了根,那才叫家。”


    “留下,你们就是这座城市的合伙人,是‘工匠总会’的元老,是南阳的未来。”


    “离开,你们永远只是一个可以被随时替换的,价钱最高的‘商品’。”


    “怎么选,你们自己定。”


    张铁山猛地抬起头,胸膛剧烈起伏。合伙人……商品……这两个词像一道惊雷,劈开了他们世代传承的卑微和认命。他和其他几个工匠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难以置信的火焰,那是一种被尊重、被需要、愿意为之拼命的灼热光芒。


    “南阳工匠总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立。消息传出,南阳府这片土地,仿佛变成了一块巨大的磁铁,不仅遏制了人才外流,反而开始吸引周边州县有才华、有野心的工匠,慕名而来。


    南阳府,正在从“制造工厂”,向着集“研发中心”与“创业孵化器”为一体的庞然大物悄然转型。


    财政、基建、教育、医疗、产业,这台庞大而精密的“永动机”,环环相扣,终于拥有了自我进化的恐怖能力。


    议事厅外,夯土声与号子声充满了野蛮生长的活力。


    陈默靠在椅背上,听着这生机勃勃的噪音,终于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这座城市,终于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