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祭祀活动太频繁?那会影响我休息!

作品:《摸鱼县令:皇上,求您别再升官了

    那只手冰冷而有力,让他呼吸都变得有些不顺畅。


    他的目光死死地钉在那一摞厚厚的,墨迹未干的《清河新政完善拾遗策》上。


    每一个字,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漩涡,要将他好不容易才挣来的清闲时光,尽数吞噬。


    “天下楷模?”


    他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颤抖。


    师爷正沉浸在巨大的激动与崇拜之中,根本没听出县令大人语气里的不对劲。


    他用力点头,脸上的皱纹都笑成了一朵菊花。


    “是啊大人!孙夫子他们说了,以前只想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是大人您,让他们看到了清河县,乃至天下的未来!”


    “他们说,有大人您这样的高瞻远瞩,我等若是再不戮力同心,简直枉为人臣,枉为清河人!”


    陈默的眼角抽搐了一下。


    他不是!他没有!你们别瞎说!


    他只是想建个微信群,设置个全员禁言,只留那几个最爱吵的刺头在里面互喷,然后自己屏蔽群消息而已。


    谁能想到,这群人非但没打起来,还自己组建了项目组,加班加点,给他搞出了一份KPI考核方案?


    看着师爷那张写满了“大人英明”、“快夸我”的脸,陈默把涌到嘴边的“让他们滚蛋”硬生生咽了回去。


    他现在要是拒绝,恐怕下一秒就会被解读成“陈大人在考验我等的决心”,然后这群士绅能给他写出一部《资治通鉴》来。


    他无力地挥了挥手,身体向后仰,重重地陷进太师椅里。


    “知道了。”


    声音听起来疲惫不堪。


    师爷一愣,随即恍然大悟,眼中的崇敬之色更浓了。


    看啊!大人这是何等的荣辱不惊!


    面对如此大的功劳,如此赤诚的拥戴,大人依旧是这般云淡风轻。


    这才是真正做大事的人!


    “大人,”师爷压低了声音,生怕打扰了大人的“深思”,“那这份拾遗策……”


    陈默眼皮都没抬一下。


    “写得很好。”


    “既然是他们写的,想必他们自己最清楚该如何施行。”


    “你告诉孙夫子他们,本官准了。”


    “具体章程,就由‘议事堂’自行商议,拟定之后,直接交给你和主簿推行便可,不必事事来报。”


    一句话,又把皮球,不,是把一座大山,给原封不动地踢了回去。


    师爷闻言,身躯一震,仿佛又被一道天雷劈中。


    放权!


    这是何等彻底的放权!


    这已经不是信任了,这是将整个清河的未来,都托付给了他们!


    大人这是在用行动告诉他们:我相信你们,放手去做!


    师爷的眼眶,瞬间就红了。


    他对着陈默,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声音哽咽。


    “大人……高义!”


    说完,他便像一个领了军令状的战士,揣着那份沉甸甸的“拾遗策”,雄赳赳气昂昂地转身离去。


    整个后院,终于又恢复了宁静。


    陈默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感觉身体被掏空。


    他瘫在椅子上,望着头顶那一片四四方方的天空,眼神空洞。


    这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清净的日子没过两天,新的麻烦,或者说,新的“噪音”又来了。


    时值仲春,正是春耕祭祀的重要时节。


    一大清早,陈默刚在被窝里翻了个身,一阵惊天动地的锣鼓声,就跟开了外放的重金属摇滚一样,直接穿透了院墙,钻进了他的耳朵。


    “咚咚锵!咚咚锵!”


    伴随着锣鼓的,还有各种乐器吹拉弹唱的嘈杂声,以及人群的呐喊声。


    那声音仿佛就在他床头响起,震得他耳膜嗡嗡作响。


    陈默猛地从床上坐了起来,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脸上写满了“我是谁,我在哪,谁在蹦迪”。


    他烦躁地抓了抓头发,试图用被子蒙住头,但那魔音贯耳的声响,根本无孔不入。


    整个上午,县衙外的祭祀队伍,一波接着一波。


    这个村的祈求风调雨顺。


    那个庄的祭拜土地神仙。


    家家户户都要摆上流水席,请来戏班子,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仿佛谁家声音小了,谁家的诚意就不够,天上的神仙就听不见。


    陈默的脑袋,像是有几百只苍蝇在里面开派对。


    他连下床的欲望都没有了。


    喝茶?茶水的清香全被铜锣味盖住了。


    看书?翻两页就让唢呐声吹得心烦意乱。


    午休?那更是天方夜谭。


    他终于忍无可忍。


    “来人!”


    一声怒吼,把守在门外的衙役吓得一哆嗦。


    师爷很快又跑了进来,看到县令大人黑着一张脸,坐在床边,一副要吃人的模样,心里顿时咯噔一下。


    “大人,您这是……”


    “外面吵什么!”


    陈默的声音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师爷连忙解释道:“回大人,是各村在进行春祭。这是自古传下来的规矩,祈求今年能有个好收成,马虎不得。”


    “马虎不得?”


    陈默冷笑一声,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


    一股混杂着香火、酒肉和鞭炮硝烟的浓烈气味,扑面而来。


    楼下街道上,一支队伍正浩浩荡荡地走过,旗幡招展,人声鼎沸,为首的几个大汉,正光着膀子,玩命地敲着一面比人还高的大鼓。


    “咚!”


    “咚!”


    “咚!”


    每一声,都像是一记重锤,砸在陈默的神经上。


    “这就是你们的诚意?”


    “比谁的嗓门大?比谁的锣鼓响?是怕天上的神仙耳朵不好使吗?”


    “还有这花销!请戏班,摆酒席,这些钱,拿去买几把新犁,买几袋好种子,难道不比这实在?”


    他本意只是宣泄自己的起床气。


    可这话落在师爷耳朵里,却又变了味道。


    师-爷-震-惊-部.jpg


    大人……大人他,竟然连根植于百姓心中最深处的陈规陋习,都想要一并革除!


    这已经不满足于政务和经济上的改革了。


    他这是要移风易俗,重塑清河之魂啊!


    师爷看着陈默那因愤怒而显得格外锐利的眼神,心中只剩下排山倒海般的敬佩。


    他立刻躬身道:“大人说的是!此等铺张浪费之风,确实该改一改了!”


    陈默总算找到了一个出气筒,也是一个听话的执行者。


    他立刻下令。


    “传我命令。”


    “从今日起,清河县上下,所有祭祀活动,一律从简。”


    “心中有诚,三炷清香即可。天在看,不在听。”


    “倡导‘文明祭祀’,戒奢从简。”


    “谁家要是再敢把锣鼓队敲到本官的窗户底下,影响本官休息……”


    他顿了顿,改口道。


    “……影响县衙办公,一律按扰乱公务论处!”


    “是!”


    师爷领了命,激动地满脸通红,转身就去起草告示了。


    陈默看着他离去的背影,终于感觉世界清净了一点。


    他重新躺回床上,长舒一口气。


    这下,总能睡个安稳觉了。


    他只想清净,却不知道,他这道为了“睡觉”而下的命令,又在清河县掀起了怎样的波澜。


    告示张贴出去的当天,整个清河县都炸了锅。


    最先欢呼的,是那些被繁文缛节和高昂花费压得喘不过气的普通百姓,尤其是家中的主妇们。


    往年一到祭祀,就是她们最头疼的时候。


    祭品不能少,排扬不能小,否则就要被邻里乡亲戳脊梁骨,说是不虔诚,对祖宗神明不敬。


    半辈子的积蓄,有好大一部分都花在了这些“面子工程”上。


    现在,县令大人金口玉言,说这些都可以省了!


    这简直是天大的福音!


    “陈青天啊!这才是真把我们老百姓放在心上的好官啊!”


    “可不是嘛!往年祭祀一次,家里半个月都得喝稀的!现在好了,省下来的钱,能给娃扯两尺新布了!”


    “我早就觉得不对劲了!拜神仙是为了求保佑,又不是跟邻居比阔气!”


    百姓们奔走相告,对陈默的感激,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而那些刚刚成立“议事堂”,正愁没地方使劲的士绅们,在看到告示后,先是一愣,随即抚掌大赞。


    “妙啊!实在是妙!”


    孙夫子拿着告示的抄本,激动地对众人说:


    “我等还在琢磨如何完善新政细则,大人却已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风俗教化’之上了!”


    “政令易改,风俗难移!大人此举,看似简单,实则是从根本上为我清河百姓减负,是固本培元之策啊!”


    “此乃‘圣人教化’之功!”


    众人纷纷附和,觉得陈大人这一步棋,走得实在太高了。


    他们立刻行动起来,不仅带头遵守,还主动到各村各庄去宣讲“文明祭祀”的好处,将陈默的“懒人谕令”,解读成了泽被苍生的“圣人之言”。


    于是,一扬轰轰烈烈的“移风易俗”运动,就这么自下而上地展开了。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陈默,对此一无所知。


    他只知道,第二天早上,他一觉睡到了日上三竿,窗外安静得能听见鸟叫。


    那感觉,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幸福。


    然而,这份幸福感,在几天后,又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


    师爷再一次,像一阵风似的冲进了后院,脸上的狂喜,比中了状元还要灿烂。


    “大人!大人!又成了!又成了啊!”


    陈默正躺在摇椅上,悠闲地剔着牙,被他这一嗓子吓得差点把牙签吞下去。


    他没好气地抬起眼皮。


    “又怎么了?”


    只见师爷双手呈上一本账册,激动得声音都在抖。


    “大人!您快看!自从推行‘文明祭祀’以来,短短数日,全县省下来的祭祀开销,初步估算,就不下三千两白银!”


    “而且……而且百姓们把这些省下来的钱,全都……全都拿去投入再生产了!”


    “买农具的,买耕牛的,修缮房屋的,甚至还有几家联合起来,准备开个小油坊!”


    “市面上的交易,比往日里繁荣了数倍不止!户房那边说,这个月的商税,恐怕又要往上窜一大截了!”


    师爷的声音,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惊叹。


    “大人!您这……这简直是点石成金啊!随便一道命令,不仅淳化了民风,还……还顺带着把经济又给盘活了!”


    陈默呆呆地看着那本账册。


    又……又盘活了?


    他只是想睡个懒觉而已啊!


    怎么睡一觉的功夫,又多了一项“搞活经济”的政绩?


    这还有没有天理了?


    就在他大脑宕机,不知该作何表情的时候,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在他脑海中准时响起。


    【恭喜宿主,完成阶段性“安眠”任务,获得奖励:清河县志编纂索引技术!】


    陈默的瞳孔,猛地一缩。


    县志?


    编纂?


    一股比上次看到《拾遗策》时,更加不祥,更加浓烈的预感,瞬间扼住了他的喉咙。


    他仿佛已经看到,师爷和主簿捧着堆积如山的前朝旧档,用无比崇敬的眼神看着他,激动地说:


    “大人!您连县史都要亲自革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