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人口增长太快?那会影响我清净!

作品:《摸鱼县令:皇上,求您别再升官了

    商队带来了货物,也带来了人。


    伙计、家眷、闻风而来的手艺人、甚至是一些觉得清河县日子好过,拖家带口来讨生活的流民。


    县城的人口,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膨胀。


    起初,陈默是欣喜的。


    因为这意味着他能买到更多新奇的玩意儿,喝到更多品种的好茶。


    可渐渐地,他发觉事情有些不对劲。


    县衙后院的墙,似乎变薄了。


    以前,他躺在院里的躺椅上,只能隐约听到街市的喧嚣,那是一种遥远的、衬托着宁静的背景音。


    现在,那声音变得具体而刺耳。


    隔壁张屠户家新添的孙子,哭声嘹亮,穿透力极强,能精准地在他刚要入睡时响起。


    东边王木匠家那两个半大的小子,每天追鸡撵狗,打闹的叫嚷声,总能盖过他那只机械鸟的清脆鸣叫。


    甚至连风中,都夹杂着邻里妇人扯着嗓子互相问候的声音。


    “吃了没啊?”


    “吃了,你家那口子今天又上山打柴啦?”


    陈默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这日子,没法过了。


    清净,他赖以生存的清净,正在被一点点蚕食。


    他走到县衙前院,户房主簿正满头大汗地核对着新登记的户籍册子,脸上带着一种又累又兴奋的红光。


    “大人!您看!”


    主簿见到陈默,像献宝一样捧上册子。


    “这个月,我们清河县又新增了三百二十一户,共计一千一百二十七口人!照这个势头下去,不出三年,咱们县的人口就能翻一番!”


    陈默的眼皮跳了一下。


    翻一番?


    那他岂不是要被淹没在人民的汪洋大海里,每天听着两倍的哭声和吵闹声?


    不行,绝对不行。


    他必须想个办法。


    一个能让他重新获得宁静的,一劳永逸的办法。


    回到后院,他烦躁地踱着步,那只新买的机械鸟还在不知疲倦地叫着,此刻听来却格外烦心。


    他随手拨弄了一下,让它闭了嘴。


    “系统,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这县里的人……安静点?”


    【检测到宿主对“清净”的极致追求,触发隐藏任务:安宁之道。】


    【任务目标:降低县域内噪音污染,提升宿主生活质量。】


    【奖励发放:“优生优育”知识手册(懒人版)。】


    一瞬间,一股庞杂又清晰的信息涌入陈默的脑海。


    “优生优育?”


    陈默咀嚼着这四个字。


    信息的核心思想很明确:通过改善母体健康、注意新生儿护理、科学喂养等方式,生出更健康、更强壮的后代。


    手册里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备孕期男女双方的调理建议,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婴儿状态判断其需求的图文解说。


    陈默的眼睛,却只盯住了其中一条被他自己主观放大的结论。


    ——健康的婴儿,身体舒适,需求满足,哭闹次数会显著减少。


    “原来如此!”


    陈默一拍大腿,思路瞬间通了。


    他要的不是人少,他要的是噪音少!


    而最大的噪音源,就是那些此起彼伏、没完没了的婴儿哭声。


    只要让生出来的孩子都健健康康,吃饱睡好,不就不怎么哭了?


    这“优生优育”,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摸鱼神技!


    目标明确,方法也有了。


    第二天,陈默就召集了主簿、师爷,还有县里义诊堂的几个大夫。


    他清了清嗓子,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沉痛表情。


    “诸位,我县如今百业兴旺,人口日增,此乃大兴之兆。”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满脸喜色。


    陈默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


    “然,本官近日在城中行走,却见一桩隐忧。”


    “我见许多新生的婴孩,面黄肌瘦,夜啼不止。也见许多为人之母,产后体虚,愁容满面。”


    他痛心疾首地说道:“人丁兴旺固然可喜,但若子不健,母不安,这兴旺,便是空中楼阁,根基不稳啊!”


    师爷和主簿等人闻言,脸上的笑容凝固了,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他们从未从这个角度思考过问题。


    在他们看来,能生养,多生养,就是福气。


    县令大人却已经看到了更深远的层面!


    “大人高瞻远瞩!我等愚钝!”


    主簿羞愧地低下了头。


    陈默很满意他们的反应,继续抛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我意,在全县推行‘优育保康’之策。”


    “从今日起,由义诊堂牵头,培训一批稳婆和女医,走街串串户,向所有育龄夫妇,尤其是孕中、产后的妇人,普及优育知识。”


    他将脑子里那些关于孕期营养、产后护理、新生儿洗护、科学喂养的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拆解成一条条规定。


    比如,提倡孕妇多吃鸡蛋、喝骨头汤。


    比如,要求新生儿的衣物必须用开水烫过再晾晒。


    比如,制定了不同月龄婴儿的辅食添加建议。


    甚至,他还强调了“生育间隔”的重要性,美其名曰“固本培元,方能根深叶茂”,让母亲的身体得到充分恢复,才能生养出更健康的孩子。


    他做这一切的根本目的,只是为了让那些潜在的“噪音源”能吃好睡好,别来烦他。


    可在别人听来,这就是天大的恩德。


    义诊堂的老大夫听得热泪盈眶,当扬跪了下来。


    “大人!您……您这是活菩萨心肠啊!此举若能推行,不知能救活多少孩子,保住多少母亲的性命!老朽替清河县万千妇孺,叩谢大人!”


    师爷和主簿更是震撼得无以复加。


    他们看着陈默,眼神里充满了敬畏。


    这位县令大人,早已不满足于一县的富庶,他开始为清河县的百年大计,为子孙后代的根基血脉而谋划了!


    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远见!


    所谓的“无为而治”,原来是早已将目光投向了他们看不见的未来!


    陈默的“优育保康”政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清河县推行开来。


    一开始,还有些人家不太相信,觉得生孩子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事,哪有那么多讲究。


    但很快,第一批“照章办事”的家庭,就尝到了甜头。


    “听说了吗?李家媳妇这次生的娃,白白胖胖,都不怎么哭闹。”


    “可不是嘛!人家就按着官府发的册子养的,每天给媳妇吃两个鸡蛋,孩子生下来三两天就会笑了!”


    “我家那口子也照着做了,现在奶水足得很,孩子吃了就睡,乖得像个小猫儿!”


    事实胜于雄辩。


    一个又一个健康、爱笑、不哭不闹的“优育宝宝”诞生,成了这项政策最鲜活的广告。


    清河县的妇人们,第一次发现,原来生孩子、养孩子,可以不是一件那么痛苦、那么提心吊胆的事情。


    她们对这位颁布政策的县令大人,感激到了骨子里。


    无数新生儿的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念默”、“思陈”,以感念县令的恩德。


    一个月后。


    陈默又一次躺在后院的躺椅上。


    他惬意地闭着眼睛,仔细地听着。


    风,还是那阵风。


    但风中,那些尖锐、刺耳的婴儿啼哭声,真的变少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模糊的、像是银铃般的笑声,还有咿咿呀呀的、听不懂但绝不烦人的牙牙学语。


    整个县城仿佛被调成了静音模式,那恼人的背景噪音,变成了一曲舒缓的催眠曲。


    正在此时,主簿又兴冲冲地跑了进来,脸上的红光比上次更盛。


    “大人!大人!大喜事!”


    他激动地呈上一份统计文书。


    “您快看!自我县推行‘优育保康’以来,短短一月,新生儿的夭折率,下降了足足八成!八成啊!”


    “如今,咱们清河县的新生儿,个个壮实得像小牛犊!稳婆们都说,几十年没见过这么好的光景了!”


    主簿的声音都在颤抖。


    “百姓们都说,您是文曲星下凡,是送子观音转世,是活菩萨……”


    陈默睁开眼,看着主簿那张激动到扭曲的脸,又看了看手里的文书。


    夭折率下降八成?


    他明明是想控制人口,怎么反而提高了存活率?


    这……这不就等于没减少吗?


    可……好像确实是清净了许多。


    他想不明白其中的逻辑,也懒得去想。


    结果是好的,就行了。


    “嗯,知道了。”


    他淡淡地挥了挥手,示意主簿可以退下了。


    “继续保持,切莫松懈。”


    主簿领命而去,背影都充满了干劲。


    陈默重新躺下,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宁静,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管他呢,能让他睡个好觉的政策,就是好政策。


    然而,他刚闭上眼没多久,就猛地坐了起来。


    他想起来一件事。


    上次为了躲一个新来的茶商,他绕了条小路,结果在城北那片新开发的住宅区里,迷路了半个时辰。


    那里的路,弯弯绕绕,连个路牌都没有。


    这很影响他未来探索更多摸鱼地点的效率。


    不行,这个问题也得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