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外来商队太少?那会影响我购物!

作品:《摸鱼县令:皇上,求您别再升官了

    招商引资?


    这四个字像四只苍蝇,在他刚清净下来的脑子里嗡嗡作响。


    人更多,意味着麻烦更多。


    声音更嘈杂。


    街道更拥挤。


    他好不容易把清河县打扫干净,就是为了能有一个类似前世高档小区的清幽环境,现在系统却要给他搞成一个喧闹的批发市扬?


    岂有此理!


    陈默面无表情地将那包桂花糕收好,起身返回县衙。


    他决定了,这个所谓的“大礼包”,就让它在脑子里发霉,烂掉,也绝不拿出来用。


    接下来的几天,陈默过得无比舒心。


    每天睡到自然醒,去后院的池塘边喂喂鱼,然后溜达到街上,买点心,听听书,日子悠闲得让他几乎忘了自己还是个县令。


    然而,这种舒心在第三天下午,戛然而止。


    他想换一身更柔软的常服,逛遍了全县最好的三家布庄,翻来覆去就那么几种粗麻或者稍微好点的棉布,颜色单调,手感粗糙。


    他想喝点新奇的茶叶,可城里最大的茶馆里,卖的还是那几种他已经喝腻了的本地炒青。


    就连他想买个新鲜点的小玩意儿解闷,市集上的货郎摇着拨浪鼓,卖的还是那些泥人、竹蜻蜓,十年如一日。


    清河县是干净了,繁荣了,但骨子里,还是那个物资匮le乏的小县城。


    他的购物选择,实在太少了。


    这极大地影响了他的退休生活品质。


    陈默坐在茶馆二楼的窗边,看着楼下熙熙攘攘但商品重复的人群,心中那份对“招商引资”的抗拒,第一次出现了动摇。


    如果……如果能买到江南的丝绸,蜀中的锦缎呢?


    如果能喝到武夷山的岩茶,西域的香料呢?


    如果能有一些构思精巧的机关小玩具呢?


    忍受一点点噪音,换来生活品质的极大提升……这笔账,似乎……划得来?


    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像藤蔓一样疯长,缠住了他的心。


    第二天,主簿前来汇报工作,主要是关于县衙财政的一些琐事。


    陈默心不在焉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敲击。


    “……大人,以上便是近期的财政收支,请大人过目。”


    主簿恭敬地递上账本。


    陈默没有接,他抬起眼皮,淡淡地开口。


    “城里,还是太冷清了。”


    主簿一愣,有些没反应过来。


    冷清?


    大人,现在的清河县,比起您刚来的时候,简直就是天上人间了,怎么会冷清?


    他不敢反驳,只能揣摩着圣意。


    “大人的意思是……我县的商业,还有待发展?”


    “嗯。”


    陈-默从鼻子里发出一声。


    “东西太少,逛着没意思。”


    他说的完全是字面意思,但落在主簿耳朵里,瞬间就被解读出了万千深意。


    大人这是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啊!


    也是,清河县如今路通了,城洁了,治安好了,税制也改了,百姓安居乐业,这“巢”已经筑好,下一步,可不就是要“引凤”吗!


    县令大人果然是高瞻远瞩,我等只看到了第一层,大人已经想到了第五层!


    主簿内心激动得无以复加,深深一揖。


    “大人明鉴!下官愚钝!不知大人有何良策?”


    陈默懒洋洋地从椅子上拿起一张纸,这是他昨晚根据系统那个“大礼包”的内容,随手写下的几条。


    他把纸丢给主簿。


    “就这么办吧。”


    “外地来的商队,第一年税收减半。”


    “在咱们县里,货物要是被偷被抢了,县衙负责追缴,追不回来,按价赔偿一部分。”


    “还有,别让他们为了盖章办事来回跑,弄个地方,让他们一次把事办完。”


    “具体的,你们自己去想,别来烦我。”


    主簿双手颤抖地接过那张纸,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像惊雷一样在他脑中炸响。


    减税!


    安全担保!


    简化流程!


    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举措!


    自古以来,官府对商人都是想方设法地盘剥,何曾有过如此优待?


    尤其是那条“县衙赔偿”,这要是传出去,天下的商人岂不是要疯了!


    这需要何等的魄力与自信,才敢定下如此惊世骇俗的政策!


    “大人……大人之远见,经天纬地!下官……下官佩服得五体投地!”


    主官的声音带着哭腔,他再次感受到了自己与陈默之间那如同天堑般的差距。


    陈默不耐烦地挥了挥手。


    “行了,去办吧,动静弄大点,让该知道的人都知道。”


    他心里想的是,动静不大,那些手里有好东西的大商队怎么会来。


    “下官明白!保证让全天下的商人都知道,我清河县,才是真正的经商乐土!”


    主簿拿着那张纸,如获至宝,脚步都带着风,冲出了县衙。


    一扬由“购物欲”引发的商业革命,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方式,在清河县拉开了序幕。


    主簿和师爷将这几条政策奉为“兴商金律”,立刻组织人手,大张旗鼓地宣传起来。


    他们不仅在南阳州府各处张贴告示,甚至花钱雇了几个走南闯北的商队,让他们把这个消息带到更远的地方。


    “清河陈青天,为天下商贾开太平!”


    “入我清河,货物无忧!被盗被抢,县衙赔偿!”


    “一年税免,两年减半!百年不遇之良机!”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周边各州府。


    一开始,大部分商人都是嗤之以鼻,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是哪个穷疯了的县令在画大饼。


    但很快,一些曾经去过清河县的商人现身说法。


    他们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清河县那平坦如镜的水泥路,干净得可以席地而坐的街道,夜不闭户的治安,还有那个从不收礼、铁面无私的县令大人。


    怀疑的冰山开始融化。


    终于,一支来自江南,本打算绕道去京城的丝绸商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商路拐向了清河县。


    当他们看到那传说中的水泥路时,他们震惊了。


    当他们走进一尘不染的县城时,他们呆住了。


    当他们只用了一炷香的时间,就在县衙一个专门设立的“通商房”里办完了所有手续,只交了极少的登记费时,商队领头的老掌柜,激动得热泪盈眶。


    他走了半辈子商路,从未见过如此礼遇商人、如此高效清廉的官府!


    此地,当兴!


    这支江南商队在清河县最繁华的东大街盘下了一间铺子,将五彩斑斓的江南丝绸、精美绝伦的苏绣挂了出来。


    清河县的百姓何曾见过这等美丽的布料,瞬间引爆了全城。


    仅仅三天,他们带来的货物就销售一空。


    这个消息,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时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数商队调转方向,如百川归海般涌向清河县。


    卖香料的、卖珠宝的、卖瓷器的、卖异域玩意儿的……


    清河县的集市,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膨胀、丰富起来。


    一个月后。


    陈默再次走上街头,立刻就感受到了不同。


    人多了,声音也确实大了不少。


    但他皱起的眉头,在踏入东大街的那一刻,便舒展开了。


    空气中,不再只有糕点的甜香,还混杂着西域香料的奇异芬芳,南方水果的清甜气息。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


    原本单调的青砖黛瓦间,点缀着江南丝绸铺的绚烂招牌,西域珠宝店的异域风情,还有一些他从未见过的,卖着稀奇古怪小玩意儿的铺子。


    他走进一家茶庄,这家茶庄的伙计口音明显不是本地人。


    “客官,想喝点什么?小店新到了顶级的武夷大红袍,还有今年的蒙顶甘露。”


    陈默的眼睛亮了。


    他随手又走进旁边一家新开的杂货铺,货架上摆着一个黄铜制的机械小鸟,上了发条后,竟能模仿鸟叫,翅膀还会扇动。


    “这个,我买了。”


    陈默的心情豁然开朗。


    街道上的嘈杂声,此刻听起来,竟像是一首名为“繁荣”的交响乐,顺耳了许多。


    他提着新买的茶叶,揣着新买的玩具,悠哉游哉地回到县衙后院。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


    他泡上一壶刚刚到手的大红袍,茶香醇厚,是他从未体验过的味道。


    他将那只会唱歌的机械鸟放在石桌上,听着它清脆的鸣叫。


    远方街市的喧嚣隐约传来,非但不觉得烦躁,反而衬得这方小院愈发宁静。


    这日子,才叫生活啊。


    陈默靠在躺椅上,惬意地眯起了眼睛。


    也许,这个破系统,偶尔也能干点好事。


    虽然,它的初衷总是那么的……让人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