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义路黑石,民心初聚

作品:《我在大明炼石油

    孔府朱门紧闭的冷遇,


    并未让苏清珞乱了方寸。


    陈石头从茶馆伙计嘴里掏出的“歪脖子枣树”和“七少爷孔希贤”,


    如同两枚关键的楔子,


    为她撬开了圣府高墙下的缝隙。


    她并未直接去寻那位为义路愁白头的赵管事,


    而是带着工坊的修路队,


    在曲阜城西一处名叫“柳条巷”的地方悄然扎下了营盘。


    选此地,是苏清珞深思熟虑的结果。


    柳条巷,名不符实,早无垂柳,唯余坑洼。


    此路连接孔林外围几处小村落与城内,


    是附近贫寒学子抄近道前往家学、


    百姓祭扫祖坟的必经之路。


    每逢雨雪,泥浆能没脚踝,


    车马难行,行人苦不堪言。


    更妙的是,巷口正对着孔府后库管事赵有德家的院墙


    ——那棵标志性的歪脖子枣树,


    在寒风中倔强地伸展着枝桠。


    修路队支起简陋的工棚,


    几口特制的大铁锅架起,


    底下柴火熊熊。


    黝黑粘稠的沥青块被投入锅中,


    高温熬煮下,一股浓烈、刺鼻、


    带着硫磺和焦糊气息的异味,


    好似无形的怪兽,瞬间弥漫开来,


    笼罩了整个柳条巷,


    甚至随风飘向了不远处的孔府家学。


    “呕…什么味儿!熏死人了!”


    “哎哟喂!这黑乎乎、黏答答的是什么东西?看着就腌臜!”


    “商贾就是商贾!


    弄这些污秽之物来污我圣乡之地!”


    “听说是什么‘黑石脂’?


    呸!名字都透着邪性!定是妖术!”


    ……


    巷口很快聚拢了一群看热闹的百姓和路过的学子。


    指指点点的议论声、捂鼻皱眉的嫌弃表情,


    毫不掩饰地投向正在挥汗如雨的工坊匠人。


    几个穿着半旧儒衫、


    显然是孔府家学保守派拥趸的年轻学子,


    更是站在道德高地,大声讥讽:


    “哼!奇技淫巧,污人耳目!


    君子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岂能操持此等贱役秽物?”


    “正是!孔圣曰:‘君子远庖厨’。


    此等腥臭污秽之行径,非君子所为!


    有辱斯文!”


    “我看这黑石工坊,


    献什么‘无烟烛’也是幌子!


    居心叵测!”


    匠人们听着刺耳的议论,


    脸上有些挂不住,动作也迟疑起来。


    陈石头正和几个队员吭哧吭哧地挖着排水沟,


    闻言猛地直起腰,黝黑的脸上涨得通红,


    枣木棍往地上一顿,


    瓮声瓮气地吼:


    “放屁!俺们东家是实打实给老百姓修好路!


    这‘黑石脂’铺出来,


    保准让你们下雨天不湿鞋!


    总比你们站这儿光会耍嘴皮子强!”


    “石头!”


    苏清珞清冷的声音及时响起,


    带着一股安抚的力量。


    她提着一个药箱,


    刚从附近一户摔伤腿的老妇人家出来,


    裙角还沾着些泥点。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路修好了,大家自然明白。”


    她目光平静地扫过那几个义愤填膺的学子,


    并未争辩,只是对领队的老匠人王铁锤道:


    “王师傅,按图纸来,排水沟要深,


    路基夯结实。


    熬油的火候盯紧些,莫要过了。”


    她的沉静和那身带着药香的素雅,


    无形中消解了几分现场的戾气。


    王铁锤重重点头:


    “苏姑娘放心!


    俺们干活,对得起良心!”


    匠人们不再理会闲言碎语,


    埋头苦干起来。


    熬好的沥青冒着滚滚热气,


    被匠人们用特制的长柄木勺舀起,


    均匀地倾倒在夯实的路基上。


    黝黑、粘稠的液体流淌开来,


    转瞬之间给大地铺上一层流动的黑曜石。


    刺鼻的气味更浓了,


    围观的人群又退开几步,


    议论和质疑声依旧不绝于耳。


    然而,变化在悄然发生。


    仅仅三天后。


    一场淅淅沥沥的冬雨不期而至。


    往日泥泞不堪、如沼泽般的柳条巷,


    此刻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雨水落在黝黑平整的路面上,


    迅速汇成涓涓细流,


    沿着两侧新挖的排水沟欢快地流淌而去。


    路面坚实如初,没有半分泥泞软化!


    雨刚停,便有胆大的村民试探着踩上去。


    靴底传来坚硬、略带弹性的触感,


    抬脚一看,鞋底竟只沾了少许水渍,并无半点泥污!


    “嘿!神了!真不沾泥!”


    “快看!老李头的驴车过来了!


    以前这坑,车轮陷进去半尺深!


    现在跑得稳稳当当!”


    “我的娘!这黑路…真管用啊!”


    惊叹声、欢呼声瞬间取代了之前的质疑和嘲讽!


    百姓们如同发现新大陆般,


    在平整乌黑的路面上来回走动,


    感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


    一辆辆满载柴薪、粮食的独轮车、


    驴车顺畅地通过柳条巷,


    赶车的汉子们脸上笑开了花。


    这奇景也引来了更多人的围观。


    孔府家学放课,


    一群年轻学子路过此地,


    也被这焕然一新的柳条巷惊住了。


    “这…这还是柳条巷?”


    一个学子看着自己干净的鞋底和飞驰而过的驴车,目瞪口呆。


    “那黑乎乎的东西…


    竟真如此神奇?”


    另一个学子蹲下身,


    好奇地摸了摸冰凉坚硬的路面。


    “哼!奇技淫巧,终非正道!


    道路平坦又如何?


    能助人明心见性乎?


    能通圣贤大道乎?”


    一个显然是保守派老儒生得意门生的学子(名唤张承志),


    依旧梗着脖子,一脸不屑,


    对着身边几个面露赞叹的同窗训斥。


    “尔等莫要被表象迷惑!


    忘了‘君子不器’的古训了吗?


    沉迷此等小道,


    如何能窥圣学堂奥?”


    他话音未落,


    旁边一个穿着洗得发白儒衫、


    面容清癯、眼神却透着务实光芒的年轻学子(孔氏旁支,名孔弘绪)忍不住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