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圣府冷眼,暗流初窥

作品:《我在大明炼石油

    曲阜城的空气仿佛都浸润着千年的墨香与檀韵。


    高耸的孔府门楼,朱漆大门紧闭,


    门前一对饱经风霜的石狮沉默蹲踞,


    透着一股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肃穆与威仪。


    苏清珞一行人的青布马车停在这象征着天下文脉源头的庞然大物前,


    渺小得如同尘埃。


    陈石头利落地跳下车辕,


    整整身上那套特意浆洗过、


    却依旧难掩匠气的灰布棉袄,


    深吸一口气,上前叩响了那巨大的兽首门环。


    “咚…咚…咚…”


    沉闷的叩门声在空旷的府前广场回荡,


    许久,旁边一扇仅容一人通过的角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


    一个穿着青色绸褂、头戴瓜皮小帽、


    下颌微抬的门房探出半张脸,


    眼皮耷拉着,


    目光在陈石头和后面那几辆寒酸的马车上一扫,


    鼻腔里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嗤。


    “何事?”


    声音拖得老长,


    带着一股子养尊处优的慵懒和傲慢。


    陈石头连忙堆起笑脸,


    将那份盖着郕王府印信的拜帖和徐文昭精心撰写的《敬献书》双手奉上,


    腰微微躬着:


    “这位管事大哥,烦劳通禀。


    兖州黑石利民工坊,


    奉郕王殿下钧意,


    特来拜谒衍圣公爷,


    敬献些许微物,


    聊表对圣府崇敬之心…”


    门房两根保养得极好的手指,


    像拈着什么脏东西似的,


    捏过拜帖和《敬献书》,


    眼皮都没抬一下,


    只扫了一眼落款处郕王府的印鉴,


    鼻子里又哼了一声:


    “郕王府?哦,知道了。”


    他随手将拜帖和《敬献书》往身后一个捧着托盘的小厮手里一丢。


    “收着吧。”


    然后目光转向那几辆马车。


    “东西呢?”


    “都在车上!


    有上好的‘文房清油’,点灯无烟,


    最是清亮!还有‘玉魄安神烛’,


    燃之有宁神清气!


    还有修路的沥青…”


    陈石头连忙指着后面。


    “行了行了。”


    门房不耐烦地摆摆手,


    像驱赶苍蝇。


    “府库在后角门,


    把东西卸那儿去。


    自然有人清点入库。”


    说罢,他眼皮终于撩起来一点,


    瞥了一眼静静站在马车旁的苏清珞,


    见她一身素净,


    气质虽好却无半分富贵气,


    更无诰命品阶,


    那点仅有的客气也彻底消散,


    语气愈发冷淡:


    “至于求见公爷?


    呵,公爷日理万机,


    要主持家学祭祀,


    要接见四方大儒名士,


    要批阅朝廷往来公文…


    哪来的闲暇见你们这些…


    送东西的?


    心意到了就行了,回吧!”


    话音未落,角门“哐当”一声,


    毫不留情地关上了!


    只留下陈石头捧着空气,僵在门外。


    “他娘的!狗眼看人低!”


    陈石头脸上的笑容瞬间冻住,


    一股血气直冲脑门,


    拳头捏得咯咯作响,


    枣木棍都差点抡起来砸门!


    郕王府的名帖都不好使?


    这孔府的门槛,比金銮殿还高?!


    “石头哥,慎言!”


    苏清珞清冷的声音及时响起,


    带着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


    她莲步轻移,走到陈石头身边,


    目光平静地扫过那紧闭的朱门和高墙,


    脸上并无半分愠色,


    只有一种医者观察病患般的冷静与专注。


    “圣府重地,自有规矩。


    我们心意已到,东西也收下,


    便不算白来。勿要冲动。”


    她转向身后脸色同样难看的队员:


    “把东西卸到后角门吧,


    按规矩来。”


    队员们强压怒火,依言行事。


    东西卸下,府库管事只草草清点,


    便让人搬了进去,


    连句客套话都欠奉。


    苏清珞一行人被彻底晾在了府前广场上。


    寒风卷起枯叶,打着旋儿从他们脚边掠过,


    气氛尴尬而冰冷。


    徐文昭精心设计的“以文载道,


    以利惠民”的妙策,


    在这天下第一等的清贵门庭前,


    似乎碰了个不软不硬的钉子,


    连个水花都没溅起。


    然而,苏清珞并未离去。


    她寻了个避风的角落,


    安静地站在那里,


    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探针,


    细细扫视着孔府门前的动静。


    她看到:


    几顶青呢小轿在门前停下,


    下来的是穿着绸缎长衫、


    气度俨然的地方名儒或致仕官员。


    门房立刻换上一副殷勤笑脸,


    小跑着上前打躬作揖,角门大开,恭迎入内。


    几个穿着半旧儒衫、


    夹着书卷的年轻学子,


    在门前探头探脑,


    低声议论着近日家学的课业。


    其中一个清瘦学子,


    鼻翼翕动,好奇地望向府库方向:


    “咦?方才那几口箱子抬进去时,


    我闻到一股极清冽的蜡香,


    似有宁神之效?不知是何物?”


    旁边一个同伴压低声音:


    “听说是兖州一个工坊献的什么‘玉魄烛’,


    专供家学夜读用的。


    门房的王二说,是商贾之物,嗤之以鼻呢。”


    清瘦学子不以为然:


    “商贾又如何?


    若真能无烟宁神,


    于寒窗苦读大有裨益!


    总比咱们现在用的油烟呛人的牛油烛强!


    王二那等俗物,懂什么!”


    一个孔府管事模样的中年人从侧门出来,


    面色不豫,对着门房低声斥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