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玉魄引凤,郕王垂青
作品:《我在大明炼石油》 铅毒的阴霾被粗粝的瓷光与柔韧的锡辉驱散,
黑石峪工坊的空气似乎都变得清透了几分。
裂解区那台由笨重粗瓷管、
锡衬木桶构成的“怪物”,
正低沉而稳定地吞吐着黑金,
散发出纯粹浓烈的油气味。
老王带着几个恢复情况较好的工匠,
正小心翼翼地在苏清珞指导下,
为新一批冷凝管涂抹特制的“净铅膏”,
动作虽慢,却稳当有力。
苏清珞的药庐窗台上,
那只木刻的“春燕啄泥”旁,
又多了几片晒干的金钱草,
散发着淡淡的草叶清香。
就在这片劫后余生、埋头苦干的平静中,
一股截然不同的风,
悄然从遥远的北京城吹到了兖州府。
风起于青萍之末,却足以撼动大树。
北京,郕王府。
暖阁内熏香袅袅,陈设清雅。
年轻的郕王朱祁钰斜倚在铺着锦缎的软榻上,
手中把玩着一支半截蜡烛。
烛体并非寻常的牛油或蜂蜡,
而是呈现出一种温润如玉的乳白色,
触手生温,散发出极其淡雅、
若有似无的清冽香气,
闻之令人心神不由自主地沉静下来。
这正是黑石工坊进献的“玉魄烛”。
王妃汪氏斜靠在另一侧的绣墩上,
闭目养神,眉宇间数月来因浅眠而凝聚的郁色似乎都淡去了几分。
一位头发花白、穿着体面酱色比甲的老嬷嬷,
正动作轻柔地为王妃捏着肩膀,
嘴里絮絮叨叨地念着府里的琐事:
“…昨儿个针线房的小丫头笨手笨脚,
差点把王妃娘娘新裁的云锦裙给铰了线头,老奴好一顿训斥…”
她声音不高,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慈和与絮叨,好似只是随口闲聊。
“…说起来啊,也是赶巧了。
前些日子,老奴那在兖州府做小生意的远房侄孙来京,
听他说起一桩新鲜事。
兖州府地面儿上,
出了个了不得的工坊,
叫什么…黑石峪?
专做些稀奇古怪又顶顶有用的东西。”
老嬷嬷手上力道均匀,仿佛不经意地提了一嘴。
“哦?有何稀奇?”
汪王妃闭着眼,慵懒地问了一句。
“嗨,稀奇的可多了!
说是能炼出比豆油灯亮十倍、
烟少九成的‘明光油’,
还有那不怕水浸的‘顺滑脂’,
连车轴抹了都能跑得飞快!”
老嬷嬷语气带着点夸张的惊叹,
随即话锋一转,带着恰到好处的惋惜。
“…最绝的是啊,
他们坊里有个心灵手巧的,
叫什么苏姑娘的,
竟能做出一种‘玉魄烛’!
说是烛光明亮柔和,
燃起来还有股子奇特的清香,
闻着就让人心定神安,
最是安神不过!
我那侄孙媳妇生娃后落下的惊悸毛病,用了都说好!”
汪王妃的眼睫微微颤动了一下,
没睁眼,但呼吸似乎更舒缓了些。
老嬷嬷仿佛没察觉,
自顾自地感叹下去:
“…可叹啊!这么灵巧的工坊,
这么好用的东西,
听说在兖州府却被当地的郡王爷给盯上了!
又是告官又是派地痞捣乱的,
硬说人家占了什么王庄的地,
要夺人家的产业!
唉,这世道…有本事的人,
想安安生生做点利民的东西,
咋就这么难呢?”
她最后一声叹息,
充满了世事不公的唏嘘,
轻轻巧巧地落在这暖阁的寂静里。
软榻上,一直把玩着玉魄烛、
似乎心不在焉的郕王朱祁钰,
手指微微一顿。
他抬起眼皮,目光落在手中那温润如玉的烛体上,
又瞥了一眼软榻上眉目舒展的王妃,
眼神若有所思。
郡王?夺产?格物利民?
这几个词在他脑海中无声地碰撞。
数日后,兖州府通往黑石峪的官道上,
两辆装饰简朴却用料考究的青幔马车,
在一队精悍护卫的簇拥下,
不疾不徐地行驶着。
为首的马车内,
一位穿着深青色杭绸直裰、
面容清癯、眼神锐利的中年人端坐着,
正是郕王府的内管事,姓孙。
他手中捧着一个锦盒,
里面静静躺着两支“玉魄烛”,
眼神沉静,却带着一丝审视与期待。
黑石峪工坊正门。
李烜、徐文昭、柳含烟等人早已得到快马通传,肃立等候。
工坊内匠人们也得知了“京里贵人”要来的消息,
虽依旧忙碌,却多了几分拘谨和好奇。
马车停稳,孙管事在随从搀扶下下车。
他目光如电,快速扫过眼前这群人:
居中而立、气度沉稳的青年(李烜);
其侧后方面容清癯、眼神精明的儒衫文士(徐文昭);
再旁边是身形矫健、
眉宇间带着一股子不服输劲头的年轻女子(柳含烟),
以及稍远处那位气质沉静、
衣着素净却难掩清丽的少女(苏清珞)。
他的目光在李烜和苏清珞身上多停留了一瞬。
“兖州黑石工坊李烜(徐文昭、柳含烟、苏清珞),恭迎王府管事大人!”
李烜上前一步,抱拳行礼,不卑不亢。
孙管事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温和笑容,虚扶一下:
“李东家与诸位不必多礼。
咱家奉郕王殿下与王妃娘娘之命,特来贵坊。”
众人将孙管事一行迎入工坊内唯一收拾得还算齐整、充作会客之用的石屋。
屋角摆放着几盆绿植,
墙上挂着徐文昭手书的“格物致用”条幅,倒也显出几分清雅。
孙管事落座,随从立刻奉上热茶。
他并未过多寒暄,
直接示意随从捧上两个沉甸甸的紫檀木托盘。
托盘上,黄的是码放整齐、
耀眼生花的金锭,
白的是光润如水的上好杭绸,
在略显粗陋的石屋内,显得格外夺目。
“李东家,苏姑娘。”
孙管事声音清朗。
“王妃娘娘用了贵坊所献‘玉魄烛’,
甚觉安神,心甚悦之。
殿下与娘娘特赐下金银绸缎,
以嘉献烛之功。”
苏清珞微微一怔,
随即上前一步,敛衽一礼:
“民女苏清珞,谢殿下、娘娘恩典。
此烛能得贵人青睐,是民女之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