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素手秉烛,暗涌京华
作品:《我在大明炼石油》 黑石峪工坊核心石屋内,
气氛凝重而隐秘。
桌上摊开一张崭新的路引和一份墨迹淋漓的“济宁名医苏氏谱系简录”。
徐文昭鬓角微汗,
正用一方私刻的、
几可乱真的“济宁府惠民药局”假印,
小心翼翼地蘸了特调的朱砂泥,
稳稳地按在路引的空白处。
鲜红的印迹落下,
一个“济宁府杏林世家苏氏嫡女,
苏清珞,奉祖传秘方精制安神宝烛,
上京献于贵人”的完美身份,
便尘埃落定。
“苏姑娘,”
徐文昭将路引和谱录郑重地推到苏清珞面前,
声音压得极低,
带着书生的严谨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此乃护身符,亦是敲门砖。
路遇盘查,务必镇定,
只道奉家族之命,献烛求赏。
其余一概不知,切记!”
苏清珞接过那还带着朱砂微潮气的路引,
指尖感受到纸张的韧劲和那份沉甸甸的托付。
她深吸一口气,
清丽的面容上不见丝毫慌乱,
只有一种近乎磐石般的沉静,
郑重点头:
“徐先生放心,清珞明白。”
另一边,沈锦棠铺开一张详尽的运河漕运图,
纤长的手指如同点兵般在几个关键节点划过:
“济南王府的眼线主要盯着货运码头和官驿。
我们不走货船,走客船!
‘顺风号’,卯时三刻准时从济宁官渡启航,直发通州!
船老大刘老舵,
是早年跟我爹跑过海、
换过命的交情,绝对可靠!
船上我已安排了两个‘哑仆’,
是运河上水性最好的老捻子,
扮作你的随从,一路护你周全。”
她抬起眼,看向苏清珞,
那双妩媚的桃花眼里此刻是商人的精明与不容置疑的掌控力。
“上了船,只管待在舱房,
非必要不出门。
饮食由哑仆经手。
这盒子,”
她指了指桌上一个尺半长、
用普通楠木打造、
毫不起眼的长条木盒。
“就是你的命根子。”
木盒打开,里面铺着厚厚的丝绵,
十二支素白温润、隐透玉泽的安神烛整齐排列。
烛体表面光滑,无一丝雕饰,
唯有凑近了,
才能闻到一股极其清幽、
若有若无的天然香韵,沁人心脾。
这便是融入了晨露精华、
寄托着工坊存亡希望的秘宝。
“沈姑娘费心了。”
苏清珞轻声道,小心地合上木盒,
用一块半旧的靛蓝棉布仔细包裹好,抱在怀中。
那木盒入手微沉,
显然承载着整个黑石峪的重量。
***
卯时初刻,济宁官渡笼罩在灰蒙蒙的晨雾里。
客船“顺风号”静静地泊在码头,
船身吃水颇深,显然已载满了北上旅客。
船老大刘老舵是个五十许的精瘦汉子,
皮肤黝黑如铁,脸上刀刻般的皱纹写满风霜。
他叼着旱烟袋,
看似随意地靠在船舷,
鹰隼般的目光却不动声色地扫视着登船的每一个人。
苏清珞换上了一身半新不旧的豆青色细布衣裙,
外罩一件素色棉斗篷,
斗篷的兜帽拉得很低,
遮住了大半张脸。
她怀抱裹着蓝布的楠木烛盒,
在两个同样穿着粗布短打、
面容木讷、眼神却异常沉静的“哑仆”护卫下,
低着头,随着人流默默踏上跳板。
她脚步沉稳,呼吸平缓,
只是抱着烛盒的手指,
因用力而指节微微泛白。
踏上甲板的那一刻,
她脚步微顿,借着整理兜帽的动作,
飞快地回望了一眼黑石峪的方向。
晨雾弥漫,早已看不清工坊的轮廓,
只有远处山峦模糊的剪影。
但她的眼神却异常沉静,
如同深不见底的寒潭,
映着熹微的晨光,
将所有的不安与牵挂都深深压入潭底。
“顺风号”粗壮的缆绳被解开,
船身在河水的推动下,缓缓离岸。
刘老舵吐出一口浓烟,
烟圈在晨雾中迅速消散,
他对着岸上某个阴影处不易察觉地点了点头,
随即转身,中气十足地吆喝一声:
“开船喽——!”
船帆升起,在微凉的晨风中鼓胀,
载着不为人知的使命,破开水流,
逆运河而上,驶向迷雾重重的京城。
***
数日后,京城,郕王府西侧僻静的角门。
此处远离正门的热闹与威严,
青石板缝隙里长着顽强的杂草,
门上的朱漆也有些斑驳。
朱明月穿着一身淡雅的天青色缠枝莲纹褙子,
发髻简单,只簪了一支素银簪子,
通身上下并无过多饰物,
却自有一股清贵之气。
她身后只跟着一个同样衣着朴素、
低眉顺眼的小丫鬟。
角门“吱呀”一声开了条缝,
一个穿着青色内侍服饰、
面白无须的中年太监探出头来,
眼神带着惯有的审视与谨慎:
“这位小姐是…?”
朱明月脸上绽开恰到好处的温婉笑容,
既不显得谄媚,又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亲近:
“烦请王公公通禀一声,故人朱氏,
受地方一位巧匠所托,
带来几支新制的安神烛,
听闻王妃娘娘正为此物烦忧,
特来献上,聊表心意。”
她声音清越,态度落落大方。
那王公公显然认得朱明月这位虽家道中落、
却仍在宗室谱系上的远支宗女,
又听到“安神烛”三字,
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王妃近日为寻洁净无烟的安神灯烛,
确实寝食难安,连带着王爷也忧心。
他脸上的戒备之色稍减,
目光落在朱明月身后小丫鬟捧着的那个毫不起眼的楠木盒子上。
“哦?朱小姐有心了。”
王公公的语气缓和了些,

